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2 17:0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导言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和共和制是集中主要形式。
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时空坐标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员。
(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①分封制。
天子地位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诸侯权利 分封大夫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梳理
②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4)原始民主传统。
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③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
①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②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②等级鲜明,等级森严;
③原始民主具有约束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④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诸侯虽享有封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西汉 (发展) 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程序性分权);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评价:①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效率提高;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利于加强皇权;③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
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机构。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事务性分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宰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顶峰)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指出下列中央机构示意图各自的朝代,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①秦:三公;②西汉:中朝;③东汉:尚书台;④隋唐:三省制;⑤宋:二府三司;⑥元:中书一省制;⑦明:废相设阁;⑧清:军机处;
拓展小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被削弱、皇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君主主要通过重用亲信架空相权和分化相权两种手段实现权力集中)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2)地方行政制度。
两汉 ①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②东汉晚期,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清 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①中央集权是变化的主因;②分权、相互制约是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③继承性与创新性:既沿袭前代制度,又不断改进、创新;④下稳上动:县级相对稳定,县之上变动较大;⑤监察区多变为新的行政区;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1、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但也容易产生割据;
2、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受限;
3、两大原则在历代都有运用,整体来讲,从秦到唐,犬牙交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宋代以后,犬牙交错更为普遍;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演变趋势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原始民主传统
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文书制度) 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
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西汉 中朝 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制
隋 三省六部制 州县制
唐 州县制→道州县制→藩镇割据
宋 二府三司制 州(府、军、监)县制 →路州(府)县制
元 中书省(一省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 废宰相设内阁 省府县制
清 军机处(雍正)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总体 特征 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雅典 权力机关 产生方式 职责 斯巴达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职责
主要特点: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权力,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实质: 奴隶主阶级专政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主要特点: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是古代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实质: 奴隶主阶级专政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国王 世袭 垄断军事统帅权
官员 由选举产生 一年一任,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长老会 议员30人,终身任职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主要司法机关,审理大小案件 监察官 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不得连任 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知识点二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 权力机关 产生方式 职责 罗马帝国
主要特点: 共和政体,官职无薪资,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实质:奴隶主阶级专政 执政官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控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 , 又是最高法官 ,军队听命于皇帝 ,是独裁统治的工具。
主要特点:君主政治(元首制),军事独裁统治
实质:奴隶主阶级专政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思考点: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相似:都有公民大会,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都是奴隶主专政
不同:雅典的公民权更广泛,公民大会能发挥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民主政治特征浓厚。而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国王(或执政官)和长老会(或元老院)享有更大的权力,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且所有官职无薪资,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寡头政治特征浓厚。
结合纲下图册P17
概念阐释:中世纪
指公元5世纪后期到15世纪中期近1000年间,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
结合图片与所学,分析中世纪时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王权与教权二元并立
西欧呈现分裂割据状态
东欧:拜占庭帝国继续存续近千年
奥斯曼土耳其灭拜占庭帝国后
俄罗斯帝国传承并发展了拜占庭帝国的文化
8C中后期,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一度建立庞大帝国
分裂成后世雏形
法国、意大利、德意志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中世纪早期
(5—10世纪)
封君封臣制度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
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了许多王国。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建立起庞大帝国,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国王与教会关系: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表现: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1.特征:
国家 政治制度 概况
法国 等级君主制 ①背景:14世纪初,法国国王 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 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 的原则②标志: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 阶段③作用:国王与 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
英国 议会君主制 ①背景:13世纪初, 和市民迫使国王签署《 》,肯定了国王的 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 的特权,并适当照顾 的利益②过程:13世纪中后期,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③关系:国王通过 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 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德国 14世纪中期,德国 大封建诸侯取得了选举皇帝的权力
腓力四世
城市市民
国王有权征税
等级君主制
贵族、教会、市民
强化王权
贵族、骑士
大宪章
合法地位
封建主
骑士和市民
14世纪中期
议会
向国王请愿
选帝侯制度

2.中世纪后期(11—15世纪)
1.英国君主立宪制
基础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确立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规定: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人治→法治 国王→议会
完善 18世纪内阁制度的形成(规定:国王的权力限于邀请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
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进一步发展 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
背景——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推动。
内容——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议会改革,大大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特点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脑是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美国联邦共和制(或:总统共和制)
基础 1775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发生独立战争,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确立 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 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海陆军总司令;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③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评价:①首次在一个大国确立民主共和制度,维护了民主,防止了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
②为美国内战埋下隐患;民主制度不完善,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的公民权利等。
完善 美国国会陆续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1787年宪法,1865年南北战争后美国废除奴隶制,黑人获得公民权;1920年,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获得公民权。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
3.法国议会共和制
过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1792年首次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共和制。
标志 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特点 形成总统和议会两大权力中心,导致政局不稳,经过数年动荡,共和派在国会中获得优势并控制了总统职位,法国最终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补充)
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帝国皇帝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德国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5.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方式及评价
产生原因 ①旧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产生方式 革命(或改革)、立法
典型代表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或总统)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
评 价 ①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②但仍具有历史局限性,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③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革命和改革,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的异同
项目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联邦(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世袭, 终生,无实权 总统,选民选举, 有任期,有实权 总统,议会选举,
有任期,有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议会选举 总统,选民选举 总理,总统任命
元首、议会和 政府的关系 内阁对议会负责, 不对元首负责 政府对总统负责; 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议会相制衡 政府对总统负责;
总统对议会(参议院)负责
行政权归属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内阁(总理)
立法权归属 议会 (贵族院、平民院) 议会 (参议院、众议院) 议会
(参议院、众议院)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平民院) 总统 ? 议会(参议院)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都是代议制民主,都实行选举、议会立法、分权制衡和政党政治。
选必1P12: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7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美国
中华民国
同为共和制,比较三者的差异?
总统的产生方式
总统的权限大小
总统的任期时长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是政府首脑,掌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与国会和法院间权力彼此制约。
民国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与国务员共同行使行政权负其责任
中华民国仿法国实行责任内阁
知识点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因人设法
北洋军阀混乱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但任何政党都没有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民族危机深重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政治
经济
思想
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①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建立: 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 。
④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 政权的 。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①措施a.中国共产党设立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b.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 。c.中国共产党通过“ ”原则实行民主合作。
②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①举措:在解放区设置 , 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作用:为新中国的 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理论探索:毛泽东发表《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1931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人民革命
尝试
边区政府
抗日民主制度
三三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行政区
巩固
政权建设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临时宪法性质
两会
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初步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
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正式建立 1954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遭到破坏 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
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逐步完善 ______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根本制度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②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参考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政协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④该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P21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注: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标志该制度建立;政协一度代行人大职责;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党派关系
遵循原则
基本职能
目标提出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发展完善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显著特色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重要意义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知识点四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关于中国古代变革者的名言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纲上P11)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纲上P13)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吴起(纲上P13)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选一P28)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北魏孝文帝(纲上P31)
连连看
秦国
魏国
楚国
何国变法?
谁最彻底?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改革 背景 措施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北宋时期的改革 统治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
张居正改革 统治危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成效 结局
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利于民族交融,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初期有成效,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
从背景、措施、改革的成效和结局,中国古代改革有何共性?
①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使得一部分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张居正改革遭到了极大反对,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历代改革遭遇了什么共同问题?
共同问题: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选一P22: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40
中国古代改革
成败的决定因素
1
2
3
改革派与保守派
之间的力量对比
统治者的支持
改革在王朝
所处的时期
改革是否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
4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人民解放
人民共同富裕
民族独立
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改革 背景 内容 意义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1901-1911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建立后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
改革教育、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1.特点: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2.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3
时间 阶段 主要内容
1949-1952 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1953-1956 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红旗
1978.12-至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
2012.11中共十八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完善和发展中共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2017.10中共十九大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结合纲上第10单元)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图
开始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
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参考答案: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第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023年浙江历史选考24(3):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5 分)
(参考答案)经验:
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
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1.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
牛刀小试
2.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详解】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
3.(2023福建厦门高二期中)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
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
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  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
【答案】C【详解】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革,以儒家“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这是对封建主义妥协的表现,以此减少变法阻力,C项正确
4.(2023河南信阳高二期中创新改编)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
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
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民国初期党派林立反映
出 (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B.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出现的政党、社团达到300多个,大体上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结束后,各派政治力量重新分化和重组,形成不同的党派,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故材料反映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愿望,C项正确;
5.(2023江西抚州高二期末)《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
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
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规定 (  )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答案】B【详解】据“陕甘宁边区”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材料中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故B项正确。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条例出现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排除C项;D项结论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A.市场经济提升科技优势地位 B.我国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改革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大了市场
6.(2023山东威海高二期末)下表为1980—2012年我国各类商品(其中机电产品
和高新技术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两者包含部分相互重叠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
总额的比重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  )
年份 初级产品(农、林、牧、渔、矿) 工业制成品 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1980 50.3 49.7 7.7 —
1990 25.6 74.4 17.9 —
2000 10.2 89.8 42.3 14.9
2012 4.9 95.1 50.7 29.3
【答案】C【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1980年以后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迅速上升,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也有明显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A项与1980年、1990年比重变化情况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1980—2012年我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情况,未涉及工业化的问题,排除B项;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D项无法解释1980—2000年的比重变化情况,排除。
7.(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
8.(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中)托克维尔指出,美国的制度得以长治而稳固,很大一
部分原因在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地方分权先于政府集权存在,在独
立后维持国家的要求才使得民众自治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而非反过来的政
府施舍给民众权力。材料意在说明 (  )
A.地方自治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基石 B.中央集权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C.联邦体制瓦解了美国地方自治权 D.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美国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A【详解】托克维尔强调,美国的制度得以长治而稳固得益于各乡镇自治状态,这意在说明地方自治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基石,A项正确;美国确立的是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排除B项;联邦体制保证了美国地方自治权,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美国制度不断完善,排除D项。
知识归纳 美国联邦制的特点与评价
特点:(1)联邦政府与各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拥有宪法“列举的权力”,州
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联邦政府和各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都享有对人民
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
(3)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联邦宪法优于各州法律。
评价:联邦制有它的积极作用,保证了美国的强大和统一,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
性和创造性。联邦制也有它的弊端,主要在于效率不高,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
间相互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9.(2023湖北期中)下表所示为近代史上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政治特征。符合表
格特征的近代国家是 (  )
序号 特点
1 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
2 君主任命内阁成员,内阁对君主负责
3 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
4 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答案】D【详解】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等。材料信息表明,在这一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掌握实权,与此相符合
的是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D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并无实权,排除A
项;法国和美国均未采用君主立宪制,排除B、C两项。
知识归纳 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特点
归属 产生 权限
行 政 权 德意志帝国皇帝 世袭,普鲁士国王担任
帝国皇帝 国家元首;任命宰相和帝国政府各级官员;主宰(召集和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和监督法律的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帝国高级军官;对外宣战、媾和、缔约等;在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内阁宰相 由皇帝任命 政府首脑,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实际是皇权的延伸)
立 法 权 联邦议会 (上议院) 议员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普鲁士操纵着联邦议会 帝国的最高立法机构,可以否决帝国议会的立法
帝国议会 (下议院) 普选产生 作用很小;有立法权,但其通过的任何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无行政监督权
行政与立法的关系:议会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行政权控制立法权,立法权不独立
10.(2023河北唐山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
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6分)
答案 (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第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
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
属于文献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6分)
(2)积极影响: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物质基础;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消极影响: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
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不利于商品经济
的发展。(6分)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