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过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人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②油幢:油布帐幕。③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戎韬指的是兵法。④“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⑤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⑥龙蛇:喻书法。⑦吹毛剑:锋利的剑。⑧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韩琮①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②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注]①大中十二年(858),韩琮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并失官。②移:改变。
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写到了牡丹,但牡丹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①,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②无摧摔。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注】①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②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免。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②。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注释】①菑,此泛指农田。②野老:此是诗人自谓。争席:《庄子 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海鸥相疑:《列子 黄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两诗都有“白鹭”这一意象,但题材不同,寄寓的情感也各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②,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早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越、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②大宛(yuān):西城国名,产良马。
杜甫曾写诗批评当时的画马名家韩干:“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说说杜甫笔下的马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年轻时游渝州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其形象和寓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②,潮回③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此词是邓剡羁留建康(今南京)时所写。②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③潮回:暗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
本词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雁”的意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①1169年,张孝祥在荆州安抚使任上辞官,本诗作于其归隐途中。②沉累:指屈原投江。
这首词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的意象。请从描写手法、营造意境、承载情感等角度,任选两点,分析两首词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之处。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本诗颈联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春
刘希夷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庭阴幕青霭,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写“鸳鸯被”“玳瑁床”?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
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①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当时作者在苏州,因病休假。②东京:指东都洛阳。
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①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②。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③,泪流如雨。
【注】①本词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②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之局面。③《梁父》:指《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好为《梁甫吟》。
“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中的“泪”的内涵有何不同。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归雁二首(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家乡。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白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②黄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示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白诗是一首咏物诗,题咏的是“窗竹”。白诗写到“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意思是只要看到在那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茫茫中仅有的绿意,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写出了窗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既然是咏物诗,所以诗人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黄诗是一首题画诗,是给苏轼的《墨竹》题的诗。诗中写到苏轼画中的竹子非常地逼真,枝叶掀动非常地富有生机。看到苏轼画中的竹子,就会想到那些斫轮的工匠,从而写出了黄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示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
2.①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②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杜诗中,开篇就描写了一只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无比想念的“孤雁”形象。而且这只雁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同伴。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展现的是一只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而联系诗人身世,这首咏物诗写于杜甫晚年旅居虁州期间。诗人晚年漂泊异乡,身体多病,故交零落,处境十分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精神追求。所以,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
崔诗中,“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孤雁的悲戚之态不由不引发诗人的同情。而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而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所以,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3.①《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词人描写周瑜战功赫赫,“羽扇纶巾”的儒雅风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②本词借羊祜指挥战事“羽扇从容”的典故,以描写张路分将军的指挥才能和儒雅风度,表达出词人关心北伐抗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急切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注,谈笑间,樯橹注灰飞烟灭”,“羽扇纶巾”体现的是周瑜儒雅的风度,指挥若定,战功赫赫。词人借写年轻儒雅,功业已成的周瑜抒发了自己被贬黄州后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本词中“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写检阅官张路分端坐在油幢军帐之中,按照兵法指挥着外面的千军万马,手执羽扇,神态从容,身着轻裘缓带,大有儒将之风。“羽扇从容裘带轻”一句据注释④可知,作者借羊祜指挥战事“羽扇从容”的典故,体现了张路分将军的指挥才能和儒雅风度,表达出词人关心北伐抗金,期盼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
4.①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等共同构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②杜诗:运用借物抒情/借物咏怀的手法,通过体弱老病却忠诚可感的老病马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病马的浓浓深情,抒发了与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的无奈和感伤。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首联“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怀诗,运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病马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岁晚天寒,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说病马虽然毛骨一般,但驯良的品性始终如一、忠诚可感,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物微”,既是说病马,又在诉说诗人自身:“沉吟”,既是为马,又是为人。因此,整首诗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令人仿佛见到一位老诗人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
5.①《爱莲说》中借牡丹来反衬莲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爱慕荣华者的批判和对高洁人格的坚守②《牡丹》托物言志,通过对牡丹的吟咏,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牡丹》首联写牡丹的品格,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颔联写牡丹的贡献;颈联转诉牡丹对嫉妒者的蔑视;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全诗字字写花,处处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牡丹的吟咏,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6.①第一个“笈”是在沈亚之应试入京之时,以“笈”(书箱或书籍)象征其才华,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他的赞美。②第二个“笈”是在沈亚之落第归家之时,虽然失意,但才华仍在,刻画出一个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他的关怀和期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事物形象的能力。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写到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这是追忆沈亚之携笈初次应试进京时的情形。而“雄光宝矿献春卿”中“雄光宝矿”指沈亚之满腹的才华,而沈亚之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所以,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写到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是作者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无人关怀无人怜悯,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此外,诗中前后两处写“笈”,从结构上看,后一个“笈”也能与前文互相呼应。
7.(1)王诗是山水田园诗,“白鹭”是众多景物描写中的一个意象,作者寓情于景,借白鹭自由翩飞的形象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2)刘诗为咏物诗,作者托“白鹭”言志,通过写白鹭高洁美好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心存高洁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怅惘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1)王诗是山水田园诗,“漠漠水田飞白鹭”,意思是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与翩翩起飞的白鹭动静结合。据此看出,“白鹭”是众多景物描写中的一个意象,作者寓情于景,借白鹭自由翩飞的形象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刘诗为咏物诗,诗歌写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据此看出,作者托“白鹭”言志,通过写白鹭高洁美好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心存高洁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怅惘之情。
8.①外表形貌。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颔联进一步描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有一种挺拔的力度。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别具神韵。“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惟妙逼真。②性情品格。“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说这匹马所面向的地方无论多么辽远空阔,只要它立定志愿,就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你如果骑在它身上,真的可以把生死性命交付给它,因为它值得信赖,即使在危急困难之中也不会把你丢下,它永远有能力有毅力完成任务,达成你的愿望。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杜甫笔下的马有何特点,要从其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两个方面分析。
本诗生动地描画了一匹气势不凡的骏马的形象。
第一联:“胡马大宛名”写马的出身不凡,“锋棱瘦骨成”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马神清骨峻、不同凡俗的形象。
第二联:写其矫健敏捷的姿态。“竹批双耳峻”,以“竹批”比喻马耳的坚挺直竖,描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有一种挺拔的力度。“风入四蹄轻”写风入四蹄,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以“风入”形容马奔跑的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
第三联:“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忠诚的品质。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既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表现了马的勇猛的品格。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9.①李白笔下的“大鹏”风起而飞,直上九天,即便风歇而落,也会震荡沧海,是自信进取的象征。作者以大鹏自比,通过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出自己的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
②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虽然气势磅礴,但与小小的斥鷃、学鸠一样都要有所凭借,作者旨在阐发追求无所依凭的逍遥自由的思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上李邕》一诗中,诗人在前四句中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不仅塑造了“大鹏”的形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三、四句“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意思是: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结合“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知,诗人用孔子觉得“后生可畏”的典故,让李邕不要轻视自己。在诗人看来,他自己就是大鹏鸟,诗人以雄奇的大鹏神鸟自比,表明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像大鹏一样,有力量为国家建功立业。可见,李白笔下的“大鹏”风起而飞,直上九天,即便风歇而落,也会震荡沧海,是自信进取的象征。作者以大鹏自比,通过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出自己的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
《逍遥游》一文中, 庄子以“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刻画出“大鹏”的硕大伟岸,力大无比;以“而后乃今将图南”“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刻画出“大鹏”的志向远大;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指出“大鹏”仍有所待,达不到“逍遥”的境界。由此可知,庄子通过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表达出对逍遥自由的追求。
10.①“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大雁,象征着乱离中背井离乡,离开北方故土的人民,表达了词人对其深切的同情。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暗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惟有南来无数雁”,只有往南飞回的无数大雁,在明月下,栖宿在芦花丛中。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大雁”象征着乱离中背井离乡,离开北方故土的人民,,表达了词人对其深切的同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暗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11.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体现出强浓烈的乡村风味和劳动生产的气息。
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意思是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据此看出,全诗共同表现出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12.①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分给洞庭,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
②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过洞庭情景交融,月亮澄澈,营造了一种旷达豪放的意境。
③承载情感不同。本词中描写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过洞庭里“月”是词人澄澈心灵的代指,表现词人的磊落胸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描写手法不同。
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修辞,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
营造意境不同。
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围,营造了意境。《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承载情感不同。
“缺月挂帘钩”,词人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本词中描写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运用拟人修辞,把月亮人格化,写出月亮的多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
13.①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②乐景衬哀情,景色再美,可这终究不是故土,是离故土有“万余里”的异乡,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在忧国忧民、自我感伤的杜甫心中,更加容易引发出困居舟中不得归、国家动荡无作为忧思,才有了最后“望长安’的愁思,向尾联做了一分自然的过渡。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这是一个多美的画面: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白鸥片片,逐流飞翔。蝴蝶也许是黄色的,也许是红色的,也许是彩色的,而海鸥是白色,雪白雪白的,一黄一白,或者一彩一白,多么鲜艳!当然还有蓝的天,碧的水,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蝴蝶近船舞,白鸥云中飞,一近一远,整幅画面的结构有那么的和谐。景色再美,可这终究不是我的故土,是离我的故土有“万余里”的异乡啊!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①意思是:去年结婚用的绣有鸳鸯的被子,随着春天的来临消尽了寒意,抚摸上去那么柔软、温暖,用玳瑁装饰的床上也生出温馨的气息。
②这两句,摹写佳人在室内的内心活动,以乐景写哀情,用“鸳鸯被”“玳瑁床”这些色彩鲜艳、浓丽的事物来反衬她的孤独、无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首《晚春》诗就是描写晚春一个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在外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去年结婚用的绣有鸳鸯的被子,随着春天的来临消尽了寒意,摩挲上去那么松软、暖和,用玳瑁装饰的华美的床上也生出温馨的气息。
虽说闺帷寒尽春生,然而丈夫远行,不能团聚。这鸳鸯被、玳瑁床徒然勾起她回忆的苦痛罢了。这两句,摹写佳人在室内的内心活动,以乐景写哀,用“鸳鸯被”“玳瑁床”这些颜色鲜艳、浓丽的事物来反衬她的孤独、无聊。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16.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到洛阳的家,蝉声的作用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
第二次写蝉声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的作用和意象所表现的情感的能力。
第一次写蝉声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当年的第一声蝉鸣。为实写。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蝉鸣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可见,这次写蝉声,主要是蝉鸣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第二次写蝉声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的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竹林中的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声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17.本词中的“泪”表达的是词人对国家遭遇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霖铃》中的“泪”表达的是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中的“泪”表达的是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内涵的能力。
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说的是如今“我”只能独自忧愁地敲击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甫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结合诗下注释②③可知,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像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所以这里的“泪”表示词人对国家遭遇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这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所以“执手相看泪眼”中的“泪”,写的是恋人离别之时的恋恋不舍,抒发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
《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以少女的装束代指少女。意思是: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在宋代,游宴娱乐的场合一般都有歌伎在旁唱歌伴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来擦拭英雄的眼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所以这里的“泪”是作者因为感伤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而流。
18.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事物形象的内涵及寓意的能力。
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写衡阳的大雁今年又要飞回北方,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归雁。
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背人飞”写出大雁的落魄。
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云中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诗人却在沙滩独自歇息的孤独与凄凉。
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内心忧愁寂寞,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托物言志,大雁的落魄、孤独、凄凉象征着诗人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大雁系书表达了作者因为羁旅在外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19.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共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野菊的形象特征;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塑造野菊这一形象的作用。
解答第一问,不仅要概括出野菊的外在特征,还要结合诗句概括出野菊的内在品质。“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无人欣赏却不会自减其香,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便忙也折一枝黄。此联写出野菊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
诗歌中作者着意描写的野菊这一事物,作用上是托物言志,借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慕赏识,不减妙香的特征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20.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及分析其对诗歌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
“峨眉”指峨眉山,属于蜀地,是诗人的居住的地方;“岘首”是岘首山,在襄阳,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代指诗题中的郑炼将要前往之地——襄阳。上句“峨眉晚”写出天色薄暮之际,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此句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隔两地,相距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