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3

文档属性

名称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0 19: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蔡元培介绍: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后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莱比锡大学进修。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自他开始,中国有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蔡元培 蔡元培书法 蔡元培塑像 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发去唁电,称“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说:“蔡先生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个学术界文化界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和敬意。”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和只剩下抽象谈论的“兼容并包”,已经像红楼遗物一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当此之时,再一次缅怀蔡元培先生显得是多么的重要。而冯友兰先生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即是我们走进蔡元培先生的最佳途径。冯友兰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进入北大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52年后一直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31-1934年完成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1939-1946年的“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的思想体系,使他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建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著有七卷本《中国哲学史》。90岁的冯友兰冯友兰全家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学们与校长蔡元培(前排右四)、文科学长陈独秀(前排右三)及教授马叙伦(前排右五)、梁漱溟(前排右二)等合影。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阅读思考:1、文章写了作者与蔡元培先生的几次会面,留下的印象各是怎样的?按下列表格填写。时间 地点 印象1917年穿堂门的过道中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舒服1918年校长室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1922年纽约码头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1922年 欢迎会会场 慈祥诚恳的气象,风趣1922年北大留美校友与赴美考察的蔡元培先生合影。二排左一为冯友兰,前排左五为蔡元培,左二为罗家伦。 2、在与蔡元培先生的四次会面中,作者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了蔡先生给人的印象和影响,是哪个词语?春风化雨3、文章结尾时作者感叹“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 。
它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起作用而形成的,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不是想有就有的东西。文章写蔡元培先生的“春风化雨”,多着眼于蔡先生的“很高的精神境界”,指出蔡先生总是把人“引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口”,从而在精神方面受到影响。作为哲学家,作者用哲学家的思维总结了这种精神境界内容的特点——“极高明而道中庸” 。4、文章后半部分写了蔡元培“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改变北大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
二是实行兼容并包,表现为:能者为师,不论资排辈。
三是亲历亲为,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5、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结构内容。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6、这两个部分在表述上有什么不同?春风化雨:以细腻的描述、主观的感受写人叙事、勾画形象。
兼容并包:以对事件的记述和评价来揭示作用和意义。结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http://www.zhongtaowang.com 众淘网
http://www.fltmall.com 福乐天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