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2 18:03:52

文档简介

《静女》《涉江采芙蓉》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静女》知识点
原文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课下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静:娴雅贞静。
姝: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城:城墙。
隅:城墙上的角楼。
爱:同“薆”,隐藏。
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踟蹰:徘徊不定。
娈:面目姣好。
贻:赠。
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tí)”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色红而光亮。
说怿:说同“悦”。怿,喜悦。
女:同“汝”,你,指彤管。
牧:城邑的远郊。
归:同“馈”,赠送。
荑:初生的白茅草。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确实。
异:特殊。
匪:同“非”。
贻:赠与。
赏析: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涉江采芙蓉》知识点
1、原文: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3、课下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4、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专项练习
《静女》《涉江采芙蓉》复习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谄谀(chán) 稼穑艰难(sè) 譬如(pì) 如蚁附膻(shān)
B. 子衿(jīn) 趾高气扬(zhǐ) 堑壕(zhán) 绕树三匝(zā)
C. 龃龉(jǔ) 运筹帷幄(wò) 羁鸟(jī) 风声鹤唳(lì)
D. 谈?(yàn) 唾手可得(tuò) 吐哺(bǔ) 叽叽喳喳(chā)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 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3.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我愆期 愆:延误。
B. 以我贿迁 贿:财物,指嫁妆。
C. 渐车帏裳 渐:副词,逐步。
D. 靡室劳矣 靡:没有,不。
4.《静女》中,这两句诗 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韩愈在《师说》篇首,这句诗中 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采之欲遗谁 食野之苹
B. 忧伤以终老 何以解忧
C. 同心而离居 忍尤而攘诟
D. 所思在远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句是( )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狗吠深巷中。
C. 鸡鸣桑树巅。
D.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7.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误落尘网中
B. 开荒南野际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狗吠深巷中
8.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9.对下面一首古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蚌老。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 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邶风 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对男女约会时生动逗趣的场景。
《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游子回首望乡、长路渺茫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词今译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根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深度鉴赏
本诗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三两章,从诗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向前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意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2)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自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14.阅读《涉江采芙蓉》,回答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朋友,是古人常有的举动。你能说说这首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吗?《静女》《涉江采芙蓉》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静女》知识点
原文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课下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静:娴雅贞静。
姝: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城:城墙。
隅:城墙上的角楼。
爱:同“薆”,隐藏。
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踟蹰:徘徊不定。
娈:面目姣好。
贻:赠。
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tí)”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色红而光亮。
说怿:说同“悦”。怿,喜悦。
女:同“汝”,你,指彤管。
牧:城邑的远郊。
归:同“馈”,赠送。
荑:初生的白茅草。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确实。
异:特殊。
匪:同“非”。
贻:赠与。
赏析: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涉江采芙蓉》知识点
1、原文: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3、课下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4、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专项练习
《静女》《涉江采芙蓉》复习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谄谀(chán) 稼穑艰难(sè) 譬如(pì) 如蚁附膻(shān)
B. 子衿(jīn) 趾高气扬(zhǐ) 堑壕(zhán) 绕树三匝(zā)
C. 龃龉(jǔ) 运筹帷幄(wò) 羁鸟(jī) 风声鹤唳(lì)
D. 谈?(yàn) 唾手可得(tuò) 吐哺(bǔ) 叽叽喳喳(chā)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 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3.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我愆期 愆:延误。
B. 以我贿迁 贿:财物,指嫁妆。
C. 渐车帏裳 渐:副词,逐步。
D. 靡室劳矣 靡:没有,不。
4.《静女》中,这两句诗 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韩愈在《师说》篇首,这句诗中 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采之欲遗谁 食野之苹
B. 忧伤以终老 何以解忧
C. 同心而离居 忍尤而攘诟
D. 所思在远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句是( )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狗吠深巷中。
C. 鸡鸣桑树巅。
D.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7.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误落尘网中
B. 开荒南野际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狗吠深巷中
8.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9.对下面一首古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蚌老。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 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邶风 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对男女约会时生动逗趣的场景。
《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游子回首望乡、长路渺茫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词今译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根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深度鉴赏
本诗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三两章,从诗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向前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意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2)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自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14.阅读《涉江采芙蓉》,回答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朋友,是古人常有的举动。你能说说这首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
A项,“谄”读chǎn
B项,“堑”读qiàn
D项,“喳”读zhā。
字音是基础内容,包括了形近字、多音字及易误读字的字音等,学生平时要做好积累。
2.【答案】 B
【解析】B项,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C项,①连词,既然;②副词,已经。D项,①动词,想;②语气词,无实义。
3.【答案】 C
【解析】渐,浸湿。
4.【答案】 D
【解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本句中“女”通“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这句话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其中“受”为通假字,通“授”,意思是传授。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形,理解诗文名句内容含义能力。本题考查的句子出自课本,平时的学习中应用心学习,多加积累,答题时认真判断。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D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内容,只有积累并牢记这些知识才能读懂文言文。
6.【答案】 D
【解析】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常见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被动句等,在判断文言句式时可结合现代汉语语法来分析句子成分。
7.【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C项是定语后置句,“能面刺寡人之过”修饰前面的“群臣吏民”。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
学生要牢记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从不同的角度积累这些句式。
8.【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此句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作者的的思想背景。通过翻译全面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背景和诗句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
9.【答案】 C
【解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要求有所降低,但作为高一月考题还是很有必要,因为高一学生还没有接触诗歌鉴赏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慢慢认识诗歌鉴赏题,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答案】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默写时的关键词有:漫浩浩、芙蓉、兰泽。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答案】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见”“搔”“踟蹰”“还”“浩”“竞”等。
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注意书写的字形。做此类题,难度较小,只要平时多背诵,书写时注意字形即可。
【答案】
(1)C
(2)B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女青年”错。诗中的“我”指男青年。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故选B。
【答案】
(1)D
(2)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解析】
(1)D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古诗,但不是律诗。故选D。
(2)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需要分析“忧伤”情感产生的原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分析,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分析,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游子忧伤的原因为远离家乡,思念爱人,长路漫漫,不能相聚等。
【答案】
(1)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芙蓉让人感到抒情主人公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使意境更加高洁、清幽。
【解析】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 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 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2)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