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河源高级—东莞六中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
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 18 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
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
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 16 世纪以来就进
行准备,而在 18 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
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
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
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
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
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
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
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
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
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
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
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
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
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
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
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
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
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
1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
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
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
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
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
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
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
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
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
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
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
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
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
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
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
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
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
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
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
体,人是社会性的。
B.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
有语言发展一样。
C.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
展阶段上的生产。
D.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
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
生产的本质差别。
B.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
2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歪曲社会的历史。
C.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
因此大相径庭。
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
会在实践中失败。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B.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
的理解。(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
楚了。
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
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
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
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
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眩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
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
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
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
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
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
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
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
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
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
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
3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
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
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
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
点在作战。
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
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
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
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
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
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
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着,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
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
“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
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
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
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
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
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
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
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
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 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
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
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
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4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
(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
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
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
围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
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
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浒这句话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
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国家大事。
D.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
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扣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
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B.“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
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C.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都像
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
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
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
8.文章前后情节有诸多呼应之处,试举两例简要说明。(6 分)
9.在朝臣议事过程中,文天祥从拒绝到最终同意前往敌营,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
变化 请简要概括。(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关羽攻樊城,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
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
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
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为
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
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羽所
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
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
5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稍撤兵以赴樊,吕蒙阴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舰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
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
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于是蒙为书说二人开门出降。得关羽及将士
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
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
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
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
赴樊
B.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
赴樊
C.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
赴樊
D.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撒兵以
赴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业,三国时东吴都城,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定都,开创了六朝古都的
历史。
B.露檄,公开发布的军事文告。如果是紧急军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为羽檄。
C.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商”即流动贩卖的人,“贾”即开店售物的人。
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问,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让孙权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取代自己,以此骗关羽撤出南郡全部
兵力到襄阳对付曹操。
B.吕蒙认为关羽智勇双全,又在荆州大施恩义,加上刚刚获胜,气势正旺,很难对付。因此,
他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
C.关羽虽然在江边设置了哨卡观望,但是吕蒙暗中派遣精兵乔装成商人抓住哨兵,导致他不
知军情。
D.吕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对关羽的不满和畏惧心理说服二人投降并献出南郡,然后严明军纪,
安抚百姓,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4分)
(2)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4 分)
6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14.从关羽丢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事人关羽和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二月二日①挑菜节②大雨不能出
[北宋]张耒
③
久将菘芥芼 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二月二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是龙王露头
的日子。传说龙掌管云雨,这天下雨,预示着一个好年,风调雨顺、雨量充沛。自古
二月二被视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②挑菜节:旧俗,农历二
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③芼[máo]: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
B.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
C.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
D.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秋收丰稔的强烈渴望。
16.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答:
17. 情境默写(6 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
评: , 。
(3)《临安春雨初霁》中描写了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
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
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 ① 。
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 ② ,生动的演唱会场面通过 8K 信号传
7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到云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 ③ 。超高清视频技术融入剧院、旅游景区
等场所,从内容展示、产品体验、模式创新等方面突破,逼真、沉浸的视听效果令人耳目一
新。
一位喜欢看球赛的网友说,球迷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显示技术的升级
为体育赛事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
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清华大学互联
网产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互动
感、融入感、体验感大大增多。超高清显示屏的需求很广,正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升级发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3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你可能在漫画书和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人们由于可怕的经历或精神上的压力而
一夜白头。_______①____。压力的持续会导致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母质细胞的作用,使
产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功能衰退,从而导致白发增加。
然而,______②_____。我们先来看看白发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呢?头发的颜色是由黑
色素赋予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色素形成细胞)产生。黑色素细胞位于毛囊内,紧邻毛
发组织的来源——毛母质细胞。当毛母质细胞分裂生成毛发时,黑色素细胞会产生并输送黑
色素,使头发具有颜色。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③ ,那么头发就会失去颜色,当光线
反射到头发上时就会呈现白色。这便是白发。生成时是黑色的头发通常不会变白,除非硬将
其中的黑色素漂掉。所以一夜之间白头除非是去做了漂染。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
山人的革命精神。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
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8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河源高级—东莞六中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答案
1.(3 分)C。C.“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
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错误。从原文来看“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
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
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选项因果倒置。
2.(3分)B。B“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材料二由“在
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
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
有剥削阶级的偏见扭曲历史这一原因,还有生产力的制约。“主要”一词也不合适。
3.(3 分)D。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于认识的作用”。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
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
定如山。写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二观点。
4.(4 分)①论证层次清晰严整。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然后论
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的论证了一定社会中
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
表达准确有力;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评分建议:每条 2分。两条即可满分。)
5.(4分)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
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
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④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
“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评分建议:每条 2 分。两条即可满分。)
6.答案:B
解析:“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错,根据“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
得干干净净了”,可知门客逃散,并非投敌。
7.答案:C
解析:“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错,朝臣们推卸责任,不愿去敌营,纷纷
委祸于文天祥,并非视他为救国的希望。
8.答案:①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②文天祥被扣
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③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
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一点 2分,共 6分)
9.答案:①在议事初,官僚们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
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但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
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②在议事进入僵局,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
同意。但他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
断地决定前往。(一点 3分,共 6分)
10.C (“陆口”应该是陆逊所到的地点,不是后面“为书”的主语,因为上下
文没有提到“陆口”这个人,所以其后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稍”意思是渐渐地,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做后文“撤兵”的状语,“嫌”意思是嫌疑、怀疑,因此,“嫌”不能和“稍”相连,
排除 B 项。故选 C。)
11.D (“存君兴国”的“存”意思是思念,不是慰问。)
12.C (A 项“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错误,根据原文“蒙常有病,乞分士众
还建业,以治疾为名”,可知吕蒙的确身体有病,以此为理由也是事实;B 项“关羽
智勇双全”错误,原是“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只说关羽向来勇猛,并没有体
现其有智谋;D 项“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错误,原文有“关羽闻南郡破,
即走南还……故羽吏士无斗心”,可见“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是在关羽“南还”
时的事情。)
13.(1)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一心致力于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得
分点:“矜”“陵轹”“务”“嫌”)
(2)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
以前。(得分点:“相”“参讯”“无恙”“见待”)
14.①关羽:喜欢恭维,粗心大意;目中无人,对人严苛。②吕蒙:为人谲诈,善
惑人心。(“足智多谋,善抚人心”亦可)(关羽性格 2 点,每点 1 分;吕蒙性格 1
点,每点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关羽进攻樊城,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征讨樊城,却留下很多军队防守,一
定是害怕我从后面进攻他。我经常患病,请求您允许我以治病为名,率一部分士兵回
建业,关羽知道后,必定撤走防守的军队,全部调往襄阳。我大军昼夜乘船溯长江而
上,趁他的防守空虚,进行袭击,那么南郡就可攻取,关羽也会被我军擒获。”于是,
吕蒙自称病重。孙权于是公开发布命令召吕蒙返回,暗中与他进行策划。吕蒙顺江而
下到达芜湖时,定威校尉陆逊对吕蒙说:“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一心致力于向
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现在如果出其不意,就可以将他擒拿制服。应该妥善筹划
此事。”吕蒙说:“关羽向来勇猛善战,我们很难与他为敌,况且他已占据荆州,大
施恩德和信义,再加上他刚刚取得很大成功,胆略和气势更加旺盛,不易对付。”吕
蒙回到建业,孙权询问:“谁可以代替你?”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而且没
有大名声,不是关羽所顾忌的人,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如果任用他,就应该要他在
外隐藏锋芒,内里观察形势,寻找可乘之机,然后(向敌人进攻)便可取得胜利。”
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以接替吕蒙。陆逊到达陆口,写信给
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德,深深地自我谦恭,表示愿意尽忠和托付自己的前程。关羽因
此感到很安定,不再有疑心,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赴樊城。吕蒙暗中到达寻阳,
把精锐士兵都埋伏在船中,让一些人穿着平民衣服作百姓的模样摇槽,船中坐着的人
都打扮成商人的模样。昼夜兼程,来到关羽设在江边的哨所,将江边驻守的官兵全都
捉了起来,因此,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副将麋芳、傅士仁一直都不满意关羽
轻视自己,加上二人供应军用物资没能全部送到,关羽说“回去后,当会治罪”,麋
芳、傅士仁都感到恐惧。于是吕蒙写信游说二人开城投降。俘虏了关羽及其将士们的
家属,对他们都给以抚慰,对军中下令:“不得骚扰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财物。”于是
全军震恐,南郡因此道不拾遗。吕蒙还在早晨和晚间派亲信去慰问和抚恤老人,询问
他们生活有什么困难,给病人送去医药,对饥寒的人赐予衣服和粮食。关羽家库存的
财物、珍宝,全部被封闭起来,等候孙权前来处理。关羽听说南郡被吕蒙攻破,立即
向南撤回,并且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
到处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
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以前,因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此,关羽的将士们都无心再战了。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十二月,潘
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儿子关平,均予以斩首,于是,孙权占据荆州。
15.D(曲解文意,理解错误。从诗题《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可
以看到这种二月二的占卜,已经超出了农业丰收的概念,是和秋天的米价联系在一起。
结合全诗,“延颈”表现的是农民对米价的关心。以种粮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们
自然希望米价高涨,但结果却是“米价平”。D 项“对秋收丰稔的强烈渴望”属于错
误理解,一旦秋收丰稔,则往往意味着“米价平”,这是农家不愿意看到的。)
16.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
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②洪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
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
(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①叹为观止 ②一览无余(一目了然) ③身临其境 (一空 1 分)
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了,故选用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被人们看得清清楚楚,故选
用“一览无余”“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形容建
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
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三空,语境说的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像是亲临比赛现场,故选用“身临
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19.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病有二:
一是“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语序不当,应改为“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
二是“增强”一词与前面的三种感觉搭配不当,应把“增多”改为“增强”。
20.①拟人:把“螳螂”和“木棉花”人格化,表现了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
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2分)
②通感:“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美食交响乐”把本
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
其境的效果。(3 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
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安分”“揪”“荡起了秋千”和“羞答答”“绽放出甜甜的笑
容”分别赋予“螳螂”和“木棉花”以人的动作神态。结合“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
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可知,该拟人手法表现了
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
“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
心魂的美食交响乐”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
感受(甜甜);“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的听觉感受(交
响乐),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1.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前后句子的关系,了解破
折号常见的用法。破折号常见的作用有:解释原因,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
语意转换,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句中破折号为解释说明。选项 A“内山老板”是对前
面“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的具体解释;选项 B“嘎——”是声音的延长;选项 C
属于语意转换;选项 D 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选 A。
22.(1)压力和白发之间确实有很深的联系
(2)头发是不会在一夜之间完全变白的
(3)黑色素不再产生
23.写作指导:作为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莎
士比亚的名言“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愚蠢和聪明本是一对不兼容的
词,更不能同时来表述一个人是愚蠢的聪明人或聪明的愚人。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成语“大智若愚”,常用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既然
打破了常规来这样说,这就表明了“愚蠢”和“聪明”在此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
“聪明人”更多的是指不肯吃苦、不想吃亏、只想走捷径、整天想着弯道超车的人,而“愚
人”则多指埋头苦干、只知奉献、少有索取的人。
另一句话则是材料的关键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的方向,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有
所发展,获得成就,必须学会下“笨”功夫,学会做一个“笨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
想兴旺、强大,必须有踏实勤奋的精神,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摒弃浮躁的社会风气。题干
要求写出“身处这个时代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具有时代性,指向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导向。
在行文过程中,文章可以小到写一个人、一件事,体现出“智”与”愚”之间的辩证关
系;也可以剖析一个社会、纵观一个时代、透视一个领域,揭示出被“聪明”掩盖着的“愚
蠢”和貌似“愚蠢”的“智慧”。题材可大可小,至于体裁,议论文、记叙文、哲理性散文
皆可使用。
{#{QQABbQKAogCgQhBAARhCUQGwCAMQkBECCIgOxAAIMAAAy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