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2 17: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一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一)
历史试卷
2023.0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正确粘贴条形码:
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文献资料与学者研究表明,第19代商王盘庚迁都,此后两个多世纪中形成伟大的商文明:
第22代商王武丁开疆拓土,商朝发展到顶峰。而无论是史书叙述的频度还是民众熟知的
程度,商朝末亡国之君商纣王都更为突出。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记忆
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2.表1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其()
表1
论述
出处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荀子·君道》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A.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
B.调和思想界的争论
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
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
3.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
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宜帝的做法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C.建立监察体系
D.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
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023一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5.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
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B.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
C,维持了士家大族的血统纯正
D.构建了封建国家的社会结构
6.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
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
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中国通讯工具的近代化
7.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
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
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
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8.1921年5月1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了从未有过的“劳动节”示威游行。当时
的传单上写着:“列位列位!明天是五月一号,是做工的人的节气。厂里的工人们打算开
个纪念会,大家在一块儿,谈谈话,演演戏,热闹热闹!”这表明当时长辛店工人()
A.支持实业救国运动
B.积极反抗国民党统治
C.组织意识有所提高
D.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9.1941年4月,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党委对《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区、敌占区与敌占据点
的发行作出规定:“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近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
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这一规定()
A.有利于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激发群众抗战热情
D.有利于指导根据地的军民抗战
10.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此后,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
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该建设主要是为了()
A.改变传统工业布局
B.接受苏联经济援助
C.应对严峻安全形势
D.实现各地均衡发展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外交战略和策略
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伴随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变
化,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或“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
境”,据此可知()
A.中国外交政策全面“另起炉灶”
B,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立足点
D,中国注重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2023一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