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诗人经常入住的旅馆。诗人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神话传说的丁令威的故事。《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出了驿舍的僻静陈旧,并且少有人至,营造了荒凉幽寂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在空荡的驿舍中缝补衣服,于寂寥中引起了宦海沉浮的感想。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深寓感慨,既有对仕途的感想,也有对世事的感叹。
D.颈联数竹量松的悠闲动作,暗含诗人在暂时的宁静中对岁月如流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遣兴五首(其三)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回家路上有虎狼等猛兽,诗人害怕有猛兽出没。
C.末尾两句明写人雁能够相伴飞翔,实际是和自己与诸弟分散的现状进行对比,表达兄弟离散的悲伤。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请谈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凝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
杨万里
其一
晴霞艳艳覆檐牙,绛雪霏霏点砌沙。
莫管身非香案吏①,也移床对紫薇花。
其二
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
谁道花红无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注】①香案吏:指朝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
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富有特殊美学风格,故被人称为“诚斋体”。评论家认为形成诚斋体的要素有:诗人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诗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并且语言浅白流畅。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两句,谈谈你对“诚斋体”诗歌特点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②作
朱敦儒①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凡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朝中措
朱敦儒
先生笨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读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释】①朱敦儒,(1081——1159),宋朝人。②西都,洛阳为宋朝的西京,故称西都。
这两首词分别是朱敦儒的早年和晚年所作,请结合词句比较词人人生态度的变化。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寿①
刘过②
玉带金鱼,绿鬓朱颜,神仙画图。把擎天柱石,空留绿野,济川舟楫,闲舣西湖。天欲安刘,公归重赵,许大元勋谁得如。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
不须别样规模。但收揽人才多用儒。况自昔军中,胆能寒虏,而今胸次,气欲吞胡。紫府真人,黑头元宰,收敛神功寂似无。归来好,正芝香枣熟,鹤瘦松臞。
[注]①这首词是写给韩侂胄的贺寿之作。韩侂胄为宁宗时权臣,倡导北伐,并为此积极收拢人才,但因冒进从事,北伐最终失败。刘过游历江湖之时,正是韩侂胄步步高升,筹备北伐之际,刘过将希望寄于韩侂胄身上,以期个人价值和平生愿望得以实现。②刘过,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
同样是写给韩侂胄的词,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其一)
范成大
野店垂杨步①,荒祠苦竹丛。
鹭窥芦箔②水,乌啄③纸钱风。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④。
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
【注】①步:通“埠”水边泊船之处。②芦箔:插在河流或湖泊中间拦捕鱼蟹的苇栅。③乌啄:一作“鸟啄”,指乌鸦啄食祭品。语出张籍诗:“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④按无锡等地旧俗,新媳妇必须在清明时节与夫君一起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
范成大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展示和谐的画面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②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②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城市里巷。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用“十年久”“一梦回”表现诗人虽居颖昌十年,但因常闭门不出,如今到西湖游览算是完成了心愿。
B.五、六句采用反问句式,说自己举目无亲,没有同道之人,无人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后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描写了 、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山美景的 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1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此诗是天宝四年诗人与李白同游齐鲁时所作。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醉的求醉之举,表现出词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词人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谧和词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16.下列对杜甫及其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早年曾漫游吴越、齐赵,他晚年《壮游》中“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诗句就是回忆他当年漫游时的情形。
B.写于长安的《兵车行》描绘了统治者征兵时的惨状,对侵略性的战争提出疑问,是杜甫一首替苦难百姓说话的诗。
C.杜甫到达成都,得以在多年饥寒后暂得休息,他写了很多诗述说自己闲散的生活,比如《春夜喜雨》、《旅夜书怀》。
D.“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夔州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遐想。
D.这首诗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C.“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进谏。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日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废职后,入蜀客居于剑南之际。薛华:诗人的同乡密友。
A.首联切题,通过写送别友人来感慨世途艰难,感伤友人独去,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B.颔联从“千里道”的空间之远和“百年身”的时间之长直接抒发人生凄凉悲苦的愁绪。
C.尾联写离别后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表明两人友情之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D.这首诗用语精炼,首联叠词使用,突出了不忍离别的伤感和友人内心不安的愁苦。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暂时的宁静”错,全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数竹量松的动作,看似悠闲,实则含有无穷感慨和凄惶,并无宁静之意。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路上有虎狼等猛兽,诗人害怕有猛兽出没”错误,七、八两句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诗人无法安定地生活。“虎狼”指盗寇横行,不是害怕猛兽出没。
故选B。
3.《归园田居(其一)》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借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抒发了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感情。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主要采用议论说理的表达方式,写惠州风光优美、民风淳朴,自己即使生活贫困也依然恬然自乐的超脱态度,阐发对人与自然、外物与内心关系的哲理性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方式的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 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心系园田的心情。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主要表达方式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融入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前四句写此地风景优美,足以终余年;接着六句写此地民风淳朴,令人心生向往,都愿在此常住;下六句写自己生活贫困,甚至需人解集,然而即使物质不丰,依然能够陶然自得;最后四句写诗人的哲理性感悟和超然的态度,只要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主要采用的是议论说理的表达方式,主要抒发自己随遇而安,恬然自得的豁达乐观情怀。
4.①寓情于景。其一的三、四句写诗人细细观看紫薇花,其二的三、四句写紫薇花期很长,把情感隐藏在相关描写中,以此表达诗人对紫薇的喜爱。②生活情趣浓郁。其一写自己虽不是朝廷命官,也会移动坐榻细细观赏;其二写诗人反驳人们的错误认识,紫薇花花期有近半年之长,充满生活情趣。③语言浅白流畅。两首诗用语质朴,口语化特征明显,比如“莫管”“长放”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两首诗三、四句中,“莫管身非香案吏”和“谁道花红无百日”都含有抒情成分。第一首意思是不要管自己是否身居高位,只管细细观看、欣赏紫薇花就好;第二首则对紫薇花的花期进行了评价。在这些对紫薇花的描述中,也同时寄寓了作者对紫薇花欣赏、喜爱的态度,是寓情于景的手法。而这正体现了“诚斋体”“诗人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的特点。
第一首的意思是自己虽不是朝廷命官,也会移动坐榻细细观赏,这是对诗人日常生活、行为的描写;第二首则对大部分人对花的常见错误认识进行了反驳,指出紫薇花花期有近半年之长。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充满生活情趣。而这正体现了“诚斋体”“诗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的特点。
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读来都明白如话,没有生僻字词,也没有繁琐的语法。而且“莫管”“长放”等具有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诚斋体”“语言浅白流畅”的特点。
5.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③诗人虽然被贬筠州,人生遭遇挫折,但依然能够深入民间,与民同乐。体现了随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介绍诗人游访的原因,“增筑园亭草木新”写陈氏最近新筑了一处园亭,心情振奋,并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次句交代天气状况,“损花风雨怨频频”,近几日风雨不断,那些盛开的花朵都遭到了摧折,令人愁怨不堪。诗人们看见满地残花, 一定在心里怜惜,更叹息美好总是短暂。
颔联写诗人在主人的陪同下,在小园中惬意地闲逛,只见翠竹重生、芍药璀璨。筼筜是生长在水边的高大竹子,作者用“迎初暑”字,描绘出春末夏初之时,竹叶青青、茂密挺拔的景象。而芍药却似乎对春天恋恋不舍,依然摇曳多姿地盛开,好像在殷勤地挽留着春姑娘。“犹堪”二字,传达出一份不舍之意。虽然桃花、梨花纷纷凋谢,但是翠竹茂盛,芍药盛开,草木清新,绿意盎然,也让人感到了一丝安慰。面对满地落红,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
颈联写薄暮时分,苏辙与几个朋友依然意犹未尽,几个知心朋友相伴而行,携酒出城,累了就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欣赏郊外的春景,继续饮酒畅谈。“更无巡”三字,表达出诗人高涨的激情,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一时间忘记了贬谪的痛苦,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更赞美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
尾联更展现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回去的路上,游人如织,大家都陶醉于傍晚时分的美好风景。诗人也心情舒畅,回到自己的住所时,依然喜不自禁。可是家人只看见他醉醺醺的模样,却没注意到洋溢在他脸上的喜悦之情。
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不幸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职,也要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在被贬的境遇中,诗人并未过分在意人生的挫折,而是顺其自然,展现出了旷达的胸襟,体现了随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6.《鹧鸪天》词人是狂放自傲:
词人开头自称为“我”,以“山水郎”自居,显出豪放不羁;又想象自己可“借月”,一展疏狂;更用夸张和反问写自己睥睨权贵,豪饮千杯,头插梅花,醉卧洛阳,显出狂放自傲。
《朝中措》词人是闲适旷达:词人开头自称为“先生”,拄杖悠游山水,好似闲云野鹤;又写自己白日夜间吟月弄花,对一切都无恨无爱,极其闲散和旷达;更写自己飘然红尘,流连旗亭寻酒,尽显随性和闲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鹧鸪天》词人是狂放自傲: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又想象自己可“借月”,一展疏狂。
“诗万首,酒千觞。凡曾着眼看侯王?”,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用夸张和反问写自己睥睨权贵,豪饮千杯,头插梅花,醉卧洛阳,显出狂放自傲。
《朝中措》词人是闲适旷达:
“先生笨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
“飘然携去,读亭问酒,萧寺寻茶”,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飘然携去”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
7.①辛词“元嘉草草”三句用典,借南朝宋文帝轻率出兵,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败的事,提醒韩侂胄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能轻敌冒进。②刘词下片“胆能寒虏”“气欲吞胡”等句表明他认为时机正好,军队气势正旺,应及时北伐,表现出其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急切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奈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借南朝宋文帝轻率出兵,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败的事,提醒韩侂胄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能轻敌冒进。
②刘词下片“况自昔军中,胆能寒虏,而今胸次,气欲吞胡”,意思是,何况过去的军中,战士们的胆量能够叫敌人胆寒,而今将士们的胸怀,那壮气能够生吞胡虏。这两句表明他认为时机正好,军队气势正旺,应及时北伐,表现出其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急切心情。
8.①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开篇将“野店”与“垂杨”、“荒祠”与“苦竹”等意象有机组合起来,描绘诗人在偏僻乡村所见风光,使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起来。②百姓家庭和睦融洽。颈联选取一个特写镜头,描写村民一家尊老爱幼、相互搀扶的生动画面,生动表现了百姓家庭的和睦融洽。③传统节日与丰收景象融为一体。颈联与尾联写诗人郊游之时正值寒食节日,见祭品之多、浓妆之女和老翁之醉,便联想到百姓生活五谷丰登、幸福安康,将传统节日与美好生活融为一体。(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开篇将“野店”与“垂杨”、“荒祠”与“苦竹”等意象有机组合起来,描绘诗人在偏僻乡村所见风光,“野店”“荒祠”是人文景观,“垂杨”“苦竹”是自然景物,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颈联描写村民一家尊老爱幼、相互搀扶的画面,以小见大,表现百姓家庭和睦融洽。。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颈联与尾联写诗人郊游之时正值寒食节日,见祭品之多、浓妆之女和老翁之醉,便联想到应该是去年丰收,人民幸福安康,将传统节日与美好生活融为一体。
9.“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艺术及意境氛围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第二问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手法。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悲壮之意味油然而生。
10.诗中出现了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意象,芳树葱茏,山花烂漫无人赏,悄然自飘落;春山一路,鸟鸣声声无人听,徒然鸣啭。构成一幅凄凉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的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草萋萋”“涧水”“芳树”“鸟空啼”等分析,诗中出现了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意象。“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涧水东流复向西”,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构成一幅凄凉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的感情。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C. “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错误。“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孤”“细”二字暗示了词人凄清伤感的情绪,“一缕”是说人烟稀少,渔村里人家很少,因此展现了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
故选C。
12.B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举目无亲”错。诗中“举目非吾党”意为举目而观,没有同党友朋,并不是说自己举目无亲。
故选B。
13. 雪消溪涨 喜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空山雪消溪水涨”是说幽深少人的山林中积雪融化,汇入小溪水位不断上涨,描写的是雪消溪涨的画面。
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
1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借代”错误,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故选A。
1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错误。三种声音没有进行对比,而是借助这三种声音来突出夜的深、夜的静,属于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超然了悟”错误,词人还没有“超然了悟”,上片后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故选C。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杜甫到达成都……他写了很多诗述说自己闲散的生活,比如……《旅夜书怀》”错误。《旅夜书怀》写旅途风情,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不是诗人在成都创作的,也没有述说自己闲散的生活。
故选C。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明月中”交代了时间,也并不是哀景,应是乐景衬哀情。
故选D。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
C.“‘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错。“延颈”写白鹭的顾盼之姿态,实际上是写诗人盼望赏识和推荐他的人到来。
故选C。
19.A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
故选A。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错误,表明两人友情之深,并没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