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下)7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四)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
A.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君主专制 B. 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是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
2.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史记 五帝本纪》曾记载: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其中“九族”是与邦国君主家族血缘关系最近的宗族集团,即所谓“帝之九族”。据此可知,万邦时代( )
A. 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基础 B. 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C. 已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 D. 体现出聚族而居的特点
3. 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吸收、融合。西北、北方的戎狄随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民族内迁规模的扩大 B. 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C. 诸侯国注重边疆开发 D. 诸侯兼并战争的频繁
4. 南宋孝宗时,“楮(会子)未至于轻(贬值)也,而已虑其轻,多出金银以收之;褚未至于多也,而已虑其多,更不增见在(发行量)之数”。淳熙七年时,“会子与见钱等(值)”,“民间尤以会子为便”。材料说明南宋( )
A.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 纸币发行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C. 纸币制造技术成熟 D. 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有效
5.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纳省卷”“通榜”( )
A.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 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
C. 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D. 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
6. 东晋时期,江南僧人争相结交名士,帛尸梨密多罗与王导的结交而显名,逐渐步入上层士人的社交范围;康僧渊因殷浩的赏识而成名,从而结交王导和庾亮;竺法汰因王洽的供养而成名,从而结交王珣、谢安、桓温、简文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 打破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B. 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 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D. 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7. 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旋即出版“最新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借鉴日本教科书的体例,在国内首次按课程门类分级分册编写,并配套出版分科分级“教授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端。这表明,商务印书馆( )
A. 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 B.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C. 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D. 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
8. 清初中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茶开始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B. 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中国开始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承诺要将选举工作做好的同时,还规定了“各乡分别召集乡代表会议、支部会议讨论动员工作,直至乡代表主任及党小组召集村群众大会和党的小组会议,讨论进行征收公粮的实际办法”。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贯彻了“三三制”的民主原则 B. 促进了边区民主化的进程
C. 下放了公粮征收的决策权力 D. 建立起垂直行政管理体系
10. 1980年9月,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闽、粤、深圳、厦门的负责干部组成代表团,前往新加坡、墨西哥、爱尔兰等国进行考察。归国后,代表团向中央提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央( )
A. 开放沿海的十四个港口城市 B. 加强同“东盟”的经济合作
C. 制定政策推动对外开放工作 D. 全面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 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此规定( )
A. 保障了最底层民众的权力 B. 符合社会各阶层利益需要
C. 有助于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D. 与佛教众生平等观念一致
12.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是有着基督教文化传统取向的“新人”,“世界的美好主要是靠神性去制约趋恶的欲望”。哈姆雷特、《李尔王》中人性复归后的李尔,他们都是拥有理想人格、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是上帝的“选民”。莎士比亚的人文观( )
A. 表明宗教改革的成果被消耗殆尽 B. 表明弘扬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宗教
C. 体现新旧交融并肯定了禁欲主义 D. 是对早期极端自由思想的一种匡正
13. 1529年至1547年,英王亨利八世先后通过12部“叛逆法案”,规定英国教士必须在教皇和国王之间做出抉择并宣誓效忠国王,拒绝宣誓之人会被一一处决,此外,他还赋予王室对英格兰神职人员的直接控制权,增加了王室的司法和行政权力。亨利八世的举措( )
A. 否定了神职人员的作用 B. 摧毁了民众的信仰体系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强化了教会的组织结构
14. 1800年以前,埃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传统国家,以粮食种植为主。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到60年代棉花种植几乎遍布上下埃及。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的棉纺织资本家和工商业界对埃及棉花及其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促使英国最后占领了埃及。埃及被占领可以用来说明( )
A.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B. 英国殖民扩张阻碍了埃及近代化发展
C. 埃及棉花种植加剧了与英国经济竞争 D. 埃及殖民地化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15.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据此可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的特点是( )
A. 国王统而不治 B. 民主立宪色彩浓厚
C. 权利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16. 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成员国地位,次年接受了世行第一笔贷款。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方对世行准备出具的第一份经济报告颇多担心,难免怀疑世行有意识形态企图。但这份报告出来后却给中方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惊奇地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问题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世行( )
A. 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作用 B. 抛弃了意识形态领域偏见
C. 体现了美国战略利益需要 D. 主要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思想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全部学说,正是从维护专制王朝的大一统出发,但他的文化史意义,又绝不仅于此。董仲舒自觉地用儒家精神改造阴阳五行说,建构起天人一统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大提高而产生的对于宇宙、社会、人生作出统一的规律性解释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撰,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三: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做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们,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征服迦太基、希腊、埃及和近东之后,他们统治了大量的城市,其中很多拥有过辉煌的过往,有一些罗马城市是作为帝国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宪制规定的内容包括:地方长官的选举、地方议会的运作,以及征税、征发当地劳动力和司法审判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查尔斯 弗里曼《古代地中海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特许状承认了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保证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城市居民的封建赋税,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西欧城市的特许状,不仅使中世纪的西欧诞生了许多新兴城市,也使中世纪的西欧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自治城市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共同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 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的正确做法。
20. [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致力于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同,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迅速崩溃,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1990年政府农村预算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0%,且逐年下降,而同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提高到60.6%。
材料二: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西汉的“内朝”和清朝的“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皇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A正确;
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和“‘九族’是与邦国君主家族血缘关系最近的宗族集团”并结合所学可知,早期“邦国“的血缘宗法特征也是相当突出的,“邦“作为早期国家的总称,其血缘性是相当明显的,所以万邦时代已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故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夷狄内迁”并为华夏吸收、融合,“戎狄”与华夏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项正确;
材料缺乏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相较其他时期,民族内迁“规模是否扩大”,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诸侯国对边疆发展的态度、诸侯兼并战争问题,排除CD项。
故选:B。
4.【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了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在位期间(1162-1189)政府力保会子有序运行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这反映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及商业的发展,纸币的有序流通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卓有成效,D项正确;
南宋政府此举并不是加强抑商政策,相反,有助于商业的扩大发展,排除A项;
题干信息未涉及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
题干信息是政府在控制纸币的发行与流通量与纸币制造技术成熟与否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通过“纳省卷”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供录取时参考,再根据正常的考试成绩,综合录取进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D项正确,排除C;
唐代“纳省卷”“通榜”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并非维护士族特权,排除A;
唐代“纳省卷”“通榜”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排除B。 故选:D。
6.【答案】C
【解析】A.东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正统思想,只是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故A错误;
B.材料看不出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基本完成,故B错误;
C.从材料“东晋时期,江南僧人争相结交名士,帛尸梨密多罗与王导的结交而显名,逐渐步入上层士人的社交范围;康僧渊因殷浩的赏识而成名,从而结交王导和庾亮;竺法汰因王洽的供养而成名,从而结交王珣、谢安、桓温、简文帝”等信息可以看出,东晋时期最高统治者结交名僧,提高了僧人的地位,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佛教得到皇权政治的肯定和提倡,推动了当时佛教的兴盛,故C正确;
D.材料只能看出东晋时期佛教与统治阶层的交往,看不出士族意识形态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刚颁布最新的学制,商务印书馆就能根据最新学制内容编写出最新的教科书。而癸卯学制的一些内容借鉴了西方近代的教育内容,最新的教科书也能体现近代教育的内容,教科书是面向全国适龄孩子的书籍,可知这有利于开启明智,所以说商务印书馆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D项正确;
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是包含近代教育的一些内容,没有重点强调科学知识,不能说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排除A项;
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就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商务印书馆编写有近代教育内容的教材以有利于国民民智的开启,不涉及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选:D。
8.【答案】B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时间市场逐步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B项正确;
16世纪开始,中国茶开始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项;
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如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材料与之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9.【答案】B
【解析】题干“直至乡代表主任及党小组召集村群众大会和党的小组会议,讨论进行征收公粮的实际办法”信息显示,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应该建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民主化的进程,故B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决策权力并未下放,故排除C;
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国际竞争力”可知,1980年江泽民率代表团出国考察,为制定开放政策作准备,因此有利于中央制定政策推动对外开放工作,C项正确;
1984年我国才开放十四个港口城市,排除A项;
材料中属于东盟的只有新加坡,墨西哥、爱尔兰等国不属于东盟,排除B项;
1984年我国才全面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为特征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C项正确;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保障的是贵族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民众的利益,也不符合各阶层利益的需要,排除A项和B项;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而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其观念不同,排除D项。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世界的美好主要是靠神性去制约趋恶的欲望”,弘扬“理想人格”、“道德规范”,体现出莎士比亚人文观注重理性的一面,是对早期人文主义者极端自由思想的一种匡正,D项正确;
上帝的“选民”,是宗教改革影响的表现,排除A项;
B项必须借助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者,也反对禁欲主义,排除C项。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亨利八世通过“叛逆法案”使得英国的教士倒向国王,并对国王效忠,同时大大加强了国王对于英国教会的控制,增加了王室的司法和行政权力,使得英国的教会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民族特征,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
亨利八世加强对神职人员的控制,不等于否定神职人员的作用,排除A项;
亨利八世的举措并未摧毁民众的信仰,排除B项;
亨利八世的举措是强化了王室对教会控制,而非强化教会的组织结构,排除D项。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发展与欧洲的棉花贸易促使埃及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发展为一个经济结构单一、依赖向欧洲出口棉花的国家,英国在经济上对埃及的控制,成为随后占领埃及的先导。结合所学,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工业实力大增,通过进口原料,倾销商品,在经济上控制埃及,最后占领了埃及,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A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殖民扩张给埃及的消极影响,而是英国通过经济侵略最终控制埃及,排除B项;
埃及主要发展棉花种植,英国主要发展棉纺织业,两国之间没有明显的经济竞争,排除C项;
材料未提及英国从对埃及的经济侵略中获得大量财富,且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主要是在19世纪以前,排除D项。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根据“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可以看出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下,皇帝仍有很大的权力,说明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D正确;
德意志皇帝是有实权,排除A;
材料突出的是专制色彩,并不是民主立宪色彩,排除B;
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并没有实现制约与平衡,排除C。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中国......很多相似之处。”可知,世行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
世界银行“抛弃了意识形态领域偏见”过于绝对,排除B项;
世行给中国发放贷款,支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与美国战略利益不符,排除C项;
世行是世界性银行,不仅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排除D项。 故选:A。
17.【答案】【小题1】特点:服务于专制统治,强调大一统;以儒家为基础,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神化君权,强调天人感应。(答对任意两点)
【小题2】表现: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生活中去。(答对任意两点)
影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小题3】内容: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社会变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18.【答案】【小题1】特点:军事征服的产物;罗马法提供保障;较强的独立性;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共同影响:有利于政局稳定;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9.【答案】【小题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任写2点,言之有理即可)
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小题2】意义: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加强了世界联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3】正确做法:应从国情出发因势利导;注重生态平衡。
20.【答案】【小题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
【小题2】表现:由政府组织、引导,自上而下逐步推开;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