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感动,持之以诚——《济南的冬天》教学三味
文本分析:
诗歌讲究兴发感动,如诗的散文也应是,我以为。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感动,才能走入文本,才能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打动他们的心灵,使僵死的知识活化为生命的有机养料。要走入学生的心中首要重读,读而有感,有感而有言,发言而争鸣,争鸣而有甚解,此得文章真意之正途也。
《济南的冬天》这篇美文以从容雅致的文笔道出对济南的一往情深,笔端又不时透露出轻快活泼的孩童情况,颇有赤子之心。文章伊始通过同北京、伦敦、热带地区与济南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此处时时有我,处处有我,从自身的角度发感慨表心情,亲切自然间又增强了可信度。济南其实是老舍眼中所独特的“那一个”。
然后一个过渡段,既承上又启下,总括了济南冬天的安适与温暖。这有山有水的济南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先写山,山是如此的慈善温情,带着母爱的气息呵护着这方土地以及生活此地的人们——又从人们感想的角度凸显了山的慈善,冬的温暖。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写尽了山的可爱。这还不完,还有最“妙”的那小雪后的小山之美。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逼真的形象,紧紧贴着你的感受,激发你的情感。那“秀气”的小山,那“微微露出点粉色”,那脉脉含情的守护,拟人化的写法塑造了小山美丽、慈善、温情的女性化的情态。
小山、小雪、小村庄,这精致的风景,这祥适的意境,难道不像小水墨画吗?也只有中国的水墨山水才能把这其中的雅致美妙形容的尽吧!
水呢,如此富有生机和活力,这是一种生命的气息,昭显出奉献的精神。她“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她“不忍得冻上”,还倒映着“垂柳”的柔媚的影子,处处彰显着她的女性的温柔,鲜活的绿意,美好的形象。
济南是温晴的,更是温情的,这方山水精致可人,温厚纯美,舒展着生的精神,散发着女性的魅力柔情。
这就是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
这就是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
教学结果:
美读美品,赏文悟情,明晰结构技巧,探究写法精妙。
教学流程:
一、直入课题,介绍作者。
二、美读文本,赏文悟情。
1、自由读文,划出你认为最为美好的地方。
2、美读佳处,说说你的赏析感受、理解感悟。
3、通过读解,师生互动:老师要删去某段,请你用你的理由,对段落价值的认识和阐释来“捍卫”每一段的存在。
三、生读部分,传情达意。
四、范读文本,美境结课。
实录小结: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大家不陌生,我们前面学过《北京的春节》《猫》。老舍先生原名叫舒庆春,他还有个字叫舍予,是把舒字拆开了。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但在我们山东呆过很长时间,在当时济南的齐鲁大学教过多年的书,对济南很有感情,读《济南的冬天》要仔细感受这种感情。请同学们用散文的读法读读课文,把你觉得非常美好的地方划出来。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划出你认为非常好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欣赏的地方和欣赏的理由,你们画的哪里呢?先读,读出你的感受,再说,说出你的体会和感受。
生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很有情感)我觉得这里写的很好。(语塞)
师:其他同学也可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城的亲切可爱,安闲舒适,还有温暖。
师:能再具体的说说吗?
生2:晒着阳光、睡着、唤醒,从这些词中看出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美好的境界。
师:这是非常美好的地方,大家随时做下记录。
生3:“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较好)
师:纠正一点“真得(dei三声)算个宝地”,再读一读这句。
生3:(读略)我在这里读出了一个低调的老舍。因为他说,“对于……像我”,体现出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平凡人。如果是“我是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我认为……”,就有点——
师:硬,不平易,是吧?你从中读出了文章的语言的风格,比较平易,所以才亲切可信,真好。
生3:从这里,我感觉他是个比较慈祥和蔼的老爷爷。
师:真好,读出了文章的风格,还揣摩作者的为人的风格,真是好。
生4:从这个句式“对于……像我”给人感觉真实自然,而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师:怎么个对比法?
生4:北平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对比,济南是不刮风的。
师:噢,不是不刮风,而是没有——
生4:风声的,就是风非常小。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伦敦是看不到阳光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和喜爱,以及欣赏。
师:这两个同学说,用对比的方式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要是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宝地。
师:如果说济南冬天的天气呢?
生:温晴。(板书)
师:什么叫温晴呢?
生:温暖而晴朗。
师:看看窗外,今天的天气就是——
生:温晴。
师:我们大津口这块宝地,这样的天气就是温晴。真好,还有没有?
生5: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一个小孩子的感受,特别可爱,吸引人。
师:具体说说。
生5:把济南比喻成一个小摇篮的婴儿。小山比作摇篮。
师:这些比喻拟人,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我要把小摇篮比作筐,行不行?(大笑)筐也是这样的嘛!
生6:用小摇篮比较温馨自然。
师:我们一起读读那句话吧,注意应该怎样的语气。 生读: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师:“你们”是谁? 生7:济南的人,济南的房屋,济南的树,济南的草……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7:因为都在济南,对山来说都是非常渺小,都像婴儿似的。 师:我一开始就以为指的是济南,后来感觉不对,你们。好像指的就是人们。这个同学又提醒我了,原来这个你们指的是—— 生:济南的一切。 师:对小山来说,他们都是—— 生:婴儿。 师:下面为什么又单单写人们的感受了呢?你往下读读,想想。 生7(读) 师:谁来说说看? 生8:更真实,更有代表性,更能体现小山给人们的安全感和人们对它的依恋。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9:“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我感觉山水的意境很美, 师:怎么个美法? 生9:照个影呢 生10:这段用的拟人,给人的感觉不那么荒凉,感觉冬天像春天一样的生机勃勃。冬天非常温暖,亲切舒服。 师:你从哪里就读出了拟人的写法呢? 生10: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写出了温情,温暖,亲切,和煦的。 生11:我想提个问题。“反倒在水里冒点热气呢”,为什么会有热气呢? 生12:绿萍像被子一样,很暖的感觉。 师:我虽然不能解释,但是我见过,你们见过吗? 生:见过。 师:这种现象,老舍称为“热气”,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温暖。 生11:第二个问题是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为什么是“冬天的济南”? 师: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12:他写的不是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济南,而是冬天的济南。 师:老舍先生抒发的就是对—— 生:冬天的济南的热爱。 师:写济南的冬天就是为了抒发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把感情落到了实处。还有吗? 生13:“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我觉得这段有个字用的非常的传神。 师:你先别说,我叫同学们来猜猜,哪个字? 生齐:卧。 师:英雄所见略同。说吧! 生13:“卧”字感觉就是赋予了生硬的小村庄生命和情感。更能体现出济南城里城外的祥和和温馨。小水墨画是古老的济南的小村庄在小摇篮里和雪所构成的,那种美丽的意境。 师:我从这里引申一个问题:济南的山是小山;小山围成的是小摇篮;济南的雪是小雪;济南的村庄是小村庄;形成的画是小水墨画。为什么这么多的小呢?把小去掉行不行呢? 生14:不行,小就是写济南小巧玲珑的感觉,突出济南非常的可爱。 师:对啊,很可爱,很秀气,很精致。 生15:提个问题,写水的时候“绿的精神”是指什么呢? 生16:是生命,生命的精神。奉献的精神。老舍先生的字是舍予,就像“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是种奉献的精神。 师:哎,还有这样的联想和解读,真是很奇妙的。你看济南的冬天生机勃勃的,生命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山的温情,水的生机,都让我们不由的想起一句诗——冬天来了—— 生:春天还会远吗? 师:还有吗? 生17:我能提个问题吗?日本看护妇是什么? 师:那谁能从文章中读出来,日本看护妇的样子?: 生18:应该是带着白帽子,看孩子的。 (师简笔画,生大笑) 师:我们的护士也是戴白帽子的,为什么比作日本看护妇呢? 生19:因为日本的妇女很温柔。就像是看护小摇篮里的婴儿的看护妇,善良奉献。体现小雪纯美温柔。 师:这就是一种语言之美啊。时间快到了,我本来想读一遍的。 (学生要求范读,老师范读未完,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赏析了《济南的冬天》优美的文句,这节课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我要删去一段,请你作为守势,捍卫你最喜欢的段落不能删去,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说,内容的、结构的、语言的、情感的、写法的等等,说明段落存在的价值,来说服我。先读读文章自己思考,批注,然后交流。 (生自由读文思考,仔细琢磨,做批注,然后生生交流) 师:刚才大家交流的很好,那么你喜欢的段落为什么不能删,请你说服我。我有一个要求,在你捍卫你的段落的时候,要尽量贴近本段的文字来做说明。 生:你要删哪一段呢?(七嘴八舌) 师:删第一段吧。朱菁林先说,宋子晴稍等。 生1:不可以删,第一段交代了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后面的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段来写的。第一段是中心段,引起下文的。 师:说的很好,要是结合语言来说明就更好了。宋子晴有补充说明吗? 生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从语言可以体现出,语言亲切自然,形成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从而抒发对济南的热爱。后面写山写水,也是围绕温晴的特点来写的。所以不能删去,是总起段引起下文。 师:哦,总起段,引起下文。还有没有要说的? 生3:“对于……像我”,语言更加亲切自然,形成对比,而且它的最后一句话“济南可真得算个宝地”,引起了下面一段的“设若单单有阳光”等等,它是一个起始段。 师:也就是总起段。继续说。 生3:第一段扣着第二段,第二段扣着后面,把第一段去掉就不完整了。 师:好,结构不完整了,是吧,还有没有要说的?韩城 生4:比起其他段落来,这里更能突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通过三个对比,突出了对济南的喜爱。 师:对比的写法,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美都彰显了一段的价值。突出了对济南温情的特点的喜爱之情。 生5:我觉得这里是文章中唯一的一抹异彩。 师:怎么说? 生5:其他的都是描写济南的冬天怎么怎么好,而这里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济南的好。其他的地方都是单调的写好。 师:你感觉这里比较丰富,是吧,很好的,你发现其他的地方都是描写,而单单这里有些不同,因为从表达方式上来说,这里不是描写,而是有点议论和抒情的味道,所以你就感觉比较丰富是吧。真好。把我说服了,那就不去第一段了吧,去第二段吧。 生6:不能去,第一句“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阳光”,又引起了下面的山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拟人写出了济南的安闲舒适,那种温暖的境界,赋予济南灵性、灵气。 师:同意吗?这种观点。这段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作用独特,不能删去。这有山有水的老城啊,怎样呢?往下看。 去第三段吧。琢磨琢磨。(师范读此段)同学们,是感受,不是分析。 生7: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到暖和。用拟人比喻写出冬天的温暖,后面写出人们对冬天的依恋,人们的喜爱之情。 师:她在分析语言。 生8:第二段写了济南这个老城有山有水,第三段主要突出写山。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济南就像小婴儿,写得温馨自然。这段很美,不能去。 生9:第三段写山,写人的感想。通过人的感想就更真实,有说服力。这山是慈善的小山。 生10:运用比喻拟人写出了小山的温情脉脉。体现济南的和谐美好,有种温馨的感觉。把小山人格化,写出了小山的慈善、温暖。用人们的感想,突出冬天人们的感受,是真实可信,很美好的。 师:我想至少有两点是把我说服了,第一是与第二段是有呼应的。有山有水,第二段就写山。而且是那么的温情呢,真切、自然、温情。 那就删第四段吧。怎么看? 生11:我感觉其他写山水人都不是冬天的代表。他写的就是济南的冬天,雪就是冬天的代表,不能删,而且这里写的很美。解释了上文的慈善的冬天。 生12:像张晶说的雪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是这段的中心句。下面运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有雪修饰的小山是那么的秀丽。薄雪的秀气写出了情态,富有灵性和灵气。 师:有雪,才是冬的标志,在小雪的点缀之下,小山那么的秀气,怎能删去呢?删下一段吧,可有可无,我认为。 生13:这段里面的卧字用拟人来写小村庄和雪,通过简单描写城里城外山坡小村庄,构成了一张小水墨画,很形象的照应了前文“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所以不能去。 师:真妙,下雪后,真像小水墨画。简单的比喻和拟人,就把小雪村居图给写活了,真美。怎么能够删去呢?那就删最后一段吧。 生14:第六段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水。与前面“有山有水”相照应。写出了冬天朦朦胧胧的春意和生机。“把终年的绿色都拿出来了”写出了冬水的清澈和明朗和蓬勃生机。绿的精神,是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垂柳的倒影,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受。最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出了对济南的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师:真好,看来这些是都不能删的,你能不能用一段话来总结下这些段落的关系呢?把这个文章结构的整体性说清楚。 生15:第一段运用对比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突出济南冬天是个暖和安适的境界。第三段用了比喻和拟人写出了小山的可爱和人们对小山的依恋和喜爱。第四段用拟人写出了小山的娇气美好的情态。第五段通过卧这个字写出了济南舒适的感觉,突出了作者由衷的喜爱之情。第六自然段孕育了春天的气息,运用了比喻拟人写出了水的温暖和天气的晴朗,又与题目遥相呼应,通过写济南的冬天赞美了冬天的济南,济南真是一个宝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热爱之情。
师:真好。这就是一种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我们这样去感受赏析文章,我们就能充分的掌握文章的奥秘。好的,下课。
【反思】随形就势,是点拨艺术的一种基本技巧,但是随形就势的方向要明确,就是瞄准文本语言,探究文本奥秘。是种曲折的前进,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在学生思路有所偏差的时候及时予以纠正,而这种纠正是在对话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这两节课,我只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语言的赏析,最美的地方;一个是结构,探究整体的构架艺术。学生的表现非常精彩,我的引导只差强人意。从课堂来看,基本实现了预定结果。这堂课本身也给我点拨引导的许多启发,特整理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