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课文详解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课下注释:
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古今异义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
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④ 承天景命
古义:大。今义:景色 。
⑤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⑥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 。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劳累。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重点实词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5、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二、专项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题目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雍蔽(yōng) 疏浚(jùn) 黜恶(chù) 身无长物(zhǎng)
B. 崇峻(chóng) 殷忧(yīn) 塞源(sè) 百战不殆(dài)
C. 谬赏(miù) 垂拱(gòng) 盖寡(gài) 言简意赅(gāi)
D. 娱乐(yú) 栖居(qī) 契机(qiè) 咬文嚼字(jiáo)
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4.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何必劳神苦思
5.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6.读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 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 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 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后面练习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 一作:望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作者提出“十思”的目的是什么?
(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3)《谏太宗十思疏》的疏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4)根据内容、句式的要求补写句子。
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式与前面举例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3)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
(5)请你以唐太宗的口吻,给魏征写几句话,表达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的感受。要求:①内容充实;②用语得体;③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 , 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
(乙)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洗马,一作“先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
C.中钩,指春秋时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的事。管仲曾辅佐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既往不咎,以管仲为相。
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与节制有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颇有深谋远算。在太宗和隐太子的权力斗争中,魏征劝谏李建成早做打算,后来面对太宗的指责,魏征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B.魏征被赞忠诚奉国。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李世民夸赞他忠心为国,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自己的心意。
C.魏征在朝遭人嫉恨。魏征之前是追随隐太子的,隐太子被诛后,又转而投奔太宗李世民并被委以重任、厚加礼遇,因此,朝中长孙无忌等近臣颇为嫉妒。
D.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常常不顾情面地劝谏太宗李世民,不许他做错事。他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①即位,拜魏征谏议大夫 , 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②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贞观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痍,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②隐太子:李建成。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 , 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行安喻河北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善回人主意 素善留后张良
C. 而竟不行 刺客不行 , 良将犹在
D. 诚能见可欲 然,诚有百姓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议大夫:古代的谏官,专掌议论。《说文解字》中说:“谏,证也。”谏议大夫要以正直的言语规劝君主,启悟君主。
B. 贞观: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表示年份。
C. 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这里的“九德”指的是《尚书·皋陶谟》中的九种品德。
D.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这里说文臣武将竞效力,君主便可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感念恩德。出使河北返京后,他感念太宗的厚待,便毫无隐讳地展尽才学,共上二百多封奏书。
B. 魏征执法公允。平时对律法不够熟悉的他,却能够坚持原则,依照实情处置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
C. 魏征让人敬畏。魏征休沐回家时,皇帝计划去南山游玩。后因害怕魏征责怪自己,于是取消了出游。
D. 魏征一心为国。“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全方位观照自身,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唐太宗和魏征二人是如何互相成就“圣君良臣”的美名?请简要概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资治通鉴》)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③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课文详解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课下注释:
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古今异义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
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④ 承天景命
古义:大。今义:景色 。
⑤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⑥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 。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劳累。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重点实词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5、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二、专项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题目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雍蔽(yōng) 疏浚(jùn) 黜恶(chù) 身无长物(zhǎng)
B. 崇峻(chóng) 殷忧(yīn) 塞源(sè) 百战不殆(dài)
C. 谬赏(miù) 垂拱(gòng) 盖寡(gài) 言简意赅(gāi)
D. 娱乐(yú) 栖居(qī) 契机(qiè) 咬文嚼字(jiáo)
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4.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何必劳神苦思
5.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6.读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 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 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 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后面练习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 一作:望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作者提出“十思”的目的是什么?
(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3)《谏太宗十思疏》的疏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4)根据内容、句式的要求补写句子。
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式与前面举例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3)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
(5)请你以唐太宗的口吻,给魏征写几句话,表达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的感受。要求:①内容充实;②用语得体;③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 , 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
(乙)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洗马,一作“先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
C.中钩,指春秋时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的事。管仲曾辅佐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既往不咎,以管仲为相。
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与节制有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颇有深谋远算。在太宗和隐太子的权力斗争中,魏征劝谏李建成早做打算,后来面对太宗的指责,魏征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B.魏征被赞忠诚奉国。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李世民夸赞他忠心为国,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自己的心意。
C.魏征在朝遭人嫉恨。魏征之前是追随隐太子的,隐太子被诛后,又转而投奔太宗李世民并被委以重任、厚加礼遇,因此,朝中长孙无忌等近臣颇为嫉妒。
D.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常常不顾情面地劝谏太宗李世民,不许他做错事。他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①即位,拜魏征谏议大夫 , 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②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贞观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痍,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②隐太子:李建成。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 , 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行安喻河北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善回人主意 素善留后张良
C. 而竟不行 刺客不行 , 良将犹在
D. 诚能见可欲 然,诚有百姓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议大夫:古代的谏官,专掌议论。《说文解字》中说:“谏,证也。”谏议大夫要以正直的言语规劝君主,启悟君主。
B. 贞观: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表示年份。
C. 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这里的“九德”指的是《尚书·皋陶谟》中的九种品德。
D.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这里说文臣武将竞效力,君主便可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感念恩德。出使河北返京后,他感念太宗的厚待,便毫无隐讳地展尽才学,共上二百多封奏书。
B. 魏征执法公允。平时对律法不够熟悉的他,却能够坚持原则,依照实情处置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
C. 魏征让人敬畏。魏征休沐回家时,皇帝计划去南山游玩。后因害怕魏征责怪自己,于是取消了出游。
D. 魏征一心为国。“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全方位观照自身,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唐太宗和魏征二人是如何互相成就“圣君良臣”的美名?请简要概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资治通鉴》)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③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B
【解析】A项,“长”应读作“cháng”;C项,“拱”应读作“gǒng”;D项,“契”应读作“qì”。
2.【答案】 A
【解析】A项中的“以”解释为“用”。其他三项的“以”均为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
3.【答案】 B
【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项都属于状语后置句。
4.【答案】 C
【解析】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
5.【答案】 C
【解析】A项,休:美好;B项,物:他人;D项,冲:谦虚
6.【答案】 D
【解析】对“三驱”理解不当。
【答案】
(1)指出“积其德义”的具体做法。
(2)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4)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或: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或:是否能接纳意见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5)如今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我似乎也有些得意忘形。但看了你的劝谏书后,我深感自责,现在才明白,要想使国家免蹈前朝覆辙,就必须居安思危,竭诚待下,实现爱卿所言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治国境界,那样我也就问心无愧了。
【解析】
(1)作者用上疏的形式想让唐太宗采纳自己的建议,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达到稳固唐朝统治、长治久安的目的。
(2)该题是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十思”如果运往能做到的话,将是一个怎样的图景。如果仔细阅读课文,学生应该不难找到答案。
(3)该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古代臣子与皇帝书面交流的形式和相关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近。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相关,句式上①②要求假设句,而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是一个对比句。
(5)注意要求:①内容充实;②用语得体;③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
【答案】
(1).A
(2).B
(3).C
(4).①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解析】 【附参考译文】
(甲)
魏征,巨鹿人。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 ”
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到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鱼鏻、触忌讳!”
(乙)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句子中“所仇”是“仇人”之意,是“实”的宾语,表明魏征身份,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可排除BC两项;“为非”是“不许”的宾语,句意为“不许我做错事”,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可排除D项。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谥号”错,均应改为“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如太祖、高祖、太宗、世宗等。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遭人嫉恨”不准确,“投奔太宗李世民”错。原文为“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太宗是因为敬重魏征的为人,所以对他委以重任并厚加礼遇的,并非魏征主动投奔。长孙无忌也主要是因为之前与魏征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才说见魏征如见仇敌,不愿意与他一起参加宴会。并非出于对魏征被太宗信任厚待的嫉妒不满。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雅”,平素,素来;“抗直”,刚强正直;“屈挠”,畏缩屈服。 “司”,管理;“役”,役使;“聪明”,灵敏、明亮的耳、眼;“无为”,顺其自然。
【答案】
(1).C
(2).D
(3).C
(4).唐太宗善于纳谏,亲近良臣;魏征敢于直言、才能出众,处事公允。
(5).①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征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征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②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适合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
③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④如果凭借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自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连那灭亡的六国都还不如了。
【解析】【附参考译文】
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与巢王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不示以至公之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引至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任职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1).A.动词,安抚/使动用法,使……安定。B.动词,善于/形容词,和……交好。C.动词,不去行动。D.副词,如果/副词,的确。
(2).D.春天出巡为“游”,秋天出巡为“豫”。
(3).C.“魏征让人敬畏”错,根据“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可知,此事说明魏征有胆识谋略。
(4).从“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可知,魏征敢说真话、与胆略,处事公允;从第二则材料的两件事可以看出,魏征的忠言进谏,唐太宗都是采纳的。
(5).
①自臂之,将它置于臂膀上;匿,藏;固久不已,很久不停下来。译为: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征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征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②加,施加;喜,偏爱;谬赏,不适合的奖赏;滥刑,滥用刑罚。译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适合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
③重念,又考虑;遇厚,厚待;卤莽,马虎草率;具,详细;见恕,谅解我。译为: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④苟,如果;以,凭借;下,自取下策;故事,旧例;下,不如。译为:如果凭借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自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连那灭亡的六国都还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