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精灵
《都市精灵》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都市动物的生存情况,往往可以用来衡量都市的环境质量,也可以据以了解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生常常接触到这类主题的文章或影视作品,因此主旨不难理解。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富有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先细致描绘、后议论说理的写作层次。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大胆发言:鼓励富有个性的见解和创新意识。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片段,直观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由此导入课文,板书课题。(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动物,由此导入课文)
2.学生查字典,解释“精灵”的原意,理解课题中“精灵”的含义。
明确:联系课文内容看,这里的“精灵”用来指可爱的动物,课题已包含着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简介作者(略)。
二、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自己查工具书解决,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2.请学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北京现代文学馆的哪些动物 作者对这些动物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点
3.全文是围绕什么话题写的 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三、小组讨论,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现代文学馆内成帮成伙的喜鹊、一只小松鼠、一种体型特别小巧的鸟和一对硕大的乌鸦。
作者对这些动物非常喜爱,对它们的存在感到欣喜、自豪。但仔细推敲,感情又同中有异。对嬉戏的喜鹊,作者对参观者宣称“这是我们的一景”,颇多自豪;对一只小松鼠,则视为”一宝”,欣喜之余,却也表明北京全城鸟兽生存嬉戏之景已成过去;听一种体型小巧的小鸟动人的呜叫,则视为“难逢的幸事”;对一对乌鸦,则用“呆呆”、“孤独”、“寂寞”、“可怜”等词语,表达了深深的惋惜,明确显示对现代都市的针砭之意。
说明:作者的感情,寓于生动细致的描写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启发讨论,由学生自己体会。
2.作者围绕北京城几十年间都市野生动物渐趋减少的话题,提出了看一个城市有没有鸟兽鱼,可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可以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1.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哪一处或者哪几句话) 向大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说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目的是让学生深入课文,体会生动的描写或精辟的议论。
2.探究:课文写了北京城的现实状况,为什么还要写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动物,而且着墨较多
提示:作者以羡慕、佩服、向往的感情,写了昆明、上海、美国的旧金山等城市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情景,和北京鸟兽稀少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褒贬分明,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
3.文章从大院的鸟说到北京过去的鸟,二者是怎样过渡的 从北京说到其他城市,二者又是如何衔接的 找出相应的词语,揣摩篇章结构。
提示:说大院的鸟,最后说的是乌鸦;说到北京过去的鸟,首先说的也是乌鸦。乌鸦这个话题使二者过渡自然。作者用“可惜”感叹北京鸟兽稀少说到自己羡慕昆明,佩服上海人,对比强烈,衔接自然。
五、总结巩固,拓展延伸
1.课外练笔:文章中对城市动物有很多精彩的描写。如写灰喜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写旧金山大嘴鹈鹕“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等等。课后,观察一种动物,写一段描写动物的文字。
2.小小论坛:课外收集材料,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可爱的动物
说明:这是一项综合性、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可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考证,既培养了占有资料并概括归纳的习惯,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