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4份+教学设计8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八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4份+教学设计8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7 16:19:11

文档简介

《活板》习题
一、填空:
沈括(1031—1095),字,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朝代)著名家、家。代表作有《》,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1、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__2、此印者才毕_____________3、有奇字素无备者_____________
4、用讫再火令药熔____________5、一板已自布字____________6、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______
7、不若燔土_____________8、乃密布字印_____________9、旋刻之_____________
10、薄如钱唇_____________11、则第二板已具_____________12、更互用之_____________
13、则字平如砥_____________14、若止三二本_____________15、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________
16、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17、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___1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_____________
三、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2、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持就火炀之。
4、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5、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一词多义)。
1、印每字为一印_________此印者才毕_________每一字皆有数印_________乃密布字印_____________
2、为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满铁范为一板_________其印为予群从所得_________未为简易________
3、则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________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_____________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_____________不用,则以纸帖之_____________
4、火持就火炀之_________火烧令坚_________以草火烧_______用讫再火令药熔_________
5、就持就火炀之_________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_
6、帖以纸帖之_________每字为一帖_________7、若若止印二三本_________不若燔土_________
五、问答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横线上,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有哪些短语突出了“活板”的“活”这个主要特征?请摘出来,并且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板”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主题: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梦溪笔谈》中关于“石油”的记载,回答问题。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①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②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①甃(zhòu),井壁。文中用作动词,围拦。②然,同“燃”
(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哪些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存中 北宋 科学 政治 《梦溪笔谈》 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二、略。三、略。四、略。
五、1、对象:活板顺序:程序顺序步骤:设置铁板→纸灰冒之→板上置铁范→密布字印→持就火炀之→按平版面
2、(1)作比较作用突出了字模的薄。
(2)打比方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平。
(3)作比较作用突出了印数越多,印刷效能越高。
(4)作比较作用突出了用燔土印的字拆版更好。
(5)列数字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每字皆有数印
3、(1)“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2)“乃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
(3)“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
4、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术作了铺垫。
5、主题: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6、(1)照明、制墨。(2)他认为石油生于地中,无穷无尽,比用松木要优越。他的观点有正确的地方,用石油可以少采伐林木,可以保护环境;也有偏颇的地方,石油作为资源也是有限的,不会取之不竭。
《短文两篇》习题
阴影与阳光
14岁的中学生小佳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hú()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佳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
mò()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佳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佳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住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小佳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喷愤地说给了丈夫,一旁的小佳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票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住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1、根据拼音写汉字。
hú()疑 mò()生
2、小佳前天碰上了什么倒霉事?他为什么会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3、小佳今天为什么“眼泪越流越多”?
4,妈妈叫小佳接受怎样的教训?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爸爸为什么虚构10元与100元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欺骗小佳?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狐 陌
2、小佳碰到的倒霉事是前天为班级出黑板报反被人疑心当贼。
他被唤到教务处问话的原因是他最后一个离校且行为古怪。
3、因为做好事却被人偷走了自行车,好心没有换来好报,所以十分委屈。
4、妈妈叫小佳接受的教训是“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
其理由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
5、因为生活中的委屈有可能改变或扭曲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十四岁少年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所以“爸爸”编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以驱散小佳心里的阴影。后两问宜更多地从“爸爸”的动机或愿望着眼,辨证地分析。
课件4张PPT。《核舟记》 古汉语句式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
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细若蚊足
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
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省略句则题名其上
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卷底衣褶中
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没有,无。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课件3张PPT。《核舟记》通假字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拣
右手攀右指
攀——通“扳”,扳着
指——通“趾”,脚趾头课件3张PPT。《活板》写作特点写作技巧本文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写活字版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朴实、简洁、准确。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
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
同时,本文用词准确。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由于“燔”也是烧的意思,“燔土”便用“燔”,避免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的美感。课件4张PPT。《活板》 古今异义布衣
有布衣毕升
古义: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今义:布做的衣服药
药稍熔
古义:指松脂、蜡等物
今义:用来防治疾病、病虫害或改善身体机能的物品冒
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蒙、盖
今义:往上伸,往上顶课件3张PPT。手工雕刻艺术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
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还有发雕、牙雕、竹雕等等。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 mǐn wǎng yí yòu jī xuān ruò sǎn rán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én xū yú fǔ
褶 袒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
(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位置: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神态: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二、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三、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整体—船舱—船头—船尾—舟的背面(局部)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象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技能目标: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认知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第2~5段)(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1)奇巧;(2)为;(3)罔不因势象形;(4)尝:曾经;
(5)贻;(6)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1)空间顺序;
(2)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思考题。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魏学洢()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奇()() 二黍许() 篛蓬() 石青糁之()
多髯() 手卷() 衣褶() 矫首() 不属()
诎右臂() 舟楫() 椎髻() 叔远甫() 篆章()
2、解释加点词语:
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
佛印居右左手抚炉
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
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4、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翻译文言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3、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 意在表现什么?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
(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4、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
(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5、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
(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3)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明确: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7、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活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二、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
1、看资料片。
2、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四、听范读,练诵读(听范读)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
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有奇字/素无备者。
8、沾水/则高下不平。
9、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文章译成白话文。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分析课文
1、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结合课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详见课件)
3、设计思考题,加深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段:刻板印刷发展情况。
第二段:
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
(又: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
(其法: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
第三段:交代字模的下落。
七、整理文章结构(见课件)
八、探究与思考
1、“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2、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九、课外扩展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我们称其为“源头期”。
“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我们称其为“古代期”。
“近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以平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时间上恰处中国近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称其为“近代期”。
“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平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我们称其为“现代期”。
十、布置作业
1、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
(1)通假字:已、板、止。
(2)一词多义:为、印、火、以、就。
2、查资料,写一篇介绍造纸术的说明文。
《活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技能目标: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
五、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完成练习题。
《活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掌握“帖、旋、砥、就……”等字的含义、“火、为、帖”等字的一词多义及多组同义词用法。
2、认知目标: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正确领悟课文的说明顺序。
3、情感目标:学生在了解活版“活”的特点以及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的同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积累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梦溪笔谈》(已学过《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哪个时代谁发明的?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如何?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堂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世界印刷史上这一伟大的技术革命!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活动一:对照注释朗读课文,明确一些字词的读音,注意句子正确的停顿。
2、活动二:在原文中找出练习三、四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义及用法。
活板(通“版”)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使用)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    布衣(平民)
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 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huò,混合,拌和) 持就火炀之(接近,靠拢)
极为神速(快,迅速) 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
更互用之(交替,轮换 ) 瞬息可就(完成)
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 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
奇字(冷僻) 旋刻之(随即,马上)
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 为予群从所得(弟侄辈)
为……所(被动用法)
3、活动三: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4、活动四:请根据说明内容,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感知课文说明顺序和方法。
5、活动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记录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分析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而后作班内交流)
1、活动六:学生交流这篇文言说明文中一些字词意义、用法。
(学生交流后出示投影片,因为这些需要我们理解并积累,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归纳积累)
2、活动七:学生交流这篇文言说明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例:(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有奇字素无备者
(5)用讫再火令药熔 (6)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活动八:学生交流这篇文言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A、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唐、五代)
B、点明活版发明时间(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C、交代活版下落(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2)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
A、介绍活版的制作印刷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可展示投影片3或由学生板书):
刻字 排版 印刷 拆版
B、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功效:印数越多越好,极为神速。
措施: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一字数印,分类贮存。
胶泥:字平如砥;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概括: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4、活动九:学生交流这篇文言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例:(1)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
(2)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3)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4)列数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5、活动十:学生其他疑难问题交流与探究。
(这一过程很可能是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的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
四、链接生活,升华主旨
活动十一: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普及,印刷业早就有了更新更快的发展(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能随意设置字号、字体、文字的色彩……这些都是活版印刷术所未能做到的),学习了《活板》,我们有哪些感受和启迪?(生可畅所欲言)
如:1、学习了《活板》,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为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而骄傲。
2、我们为毕昇的创新精神所感动,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普及,印刷业有了更新的发展,但还有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造。
3、我们应该高举科学的大旗,努力做21世纪的毕昇、张衡、祖冲之、沈括……让21世纪真正地属于中国。
4、历史总在前进,“落后就要挨打”,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更要为中华之腾飞而勤奋读书。
五、熟读课文,融会贯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活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认知目标: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说明对象的特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
三、释题并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它是有关活字印刷术的最早、最相近的记载。活板,就是活字版。板,同“版。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本报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2、给加点字注音。
毕昇()以松脂和纸灰之类()持就火炀之()以纸帖之()
更互用之()燔土()用讫()以手拂之()予群从()
3、解释加点词语
盛为之布衣毕昇
薄如钱唇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字平如砥
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第二板已具素无备者
旋刻之用讫
极为神速不若燔土
殊不沾污予群从
五、合作探究
(一)辨析词义(见PPT)。
(二)翻译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持就火炀之。
4、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5、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6、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7、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六、课堂检测(见PPT)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正确停顿
三、自主学习
1、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
讨论明确: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2、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3、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板印刷术发明的历史?
讨论明确: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作铺垫。
4、“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讨论明确: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5、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印刷→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6、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列数字,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
7、作者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突出胶泥刻字的优点,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胶泥刻字的优点。
讨论明确:沾水不变形,容易拆版,不被弄脏。
8、课文最后一段交待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这一段交待活版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的毕昇所创制时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的收存。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紧扣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这个“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的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2、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讨论明确: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件41张PPT。短文两篇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微 雕范曾画-小品
0.18cm X 0.20 cm的象牙上。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邓小平肖像
0.46 cm X 0.24 cm的象牙上。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熊猫图
0.16cm X 0.20 cm的象牙上。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小品
0.10cm X 0.20 cm的象牙上。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微雕作品展示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题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核舟记魏学洢给下列红字正音:罔不( ) 贻( ) 有奇( )( )
箬篷( ) 髯( ) 衣褶( )
属( ) 袒胸( ) 篆章( )
壬戌( )( ) 矫首( ) 黍( )wǎngyíyòujīruòránzhěshǔtǎnzhuànrénxūjiǎoshǔ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故事?盖大苏泛赤壁云。思 考:2.核舟上除了调刻有五个人外,还有哪些事物?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



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船头坐三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明 有 奇 巧 人曰 王叔远,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 尝 贻 余核舟一,(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能 以径 寸 之木, 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罔不 因 势 象 形, 各具 情态。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仿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盖 大苏 泛 赤壁云。 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舟 首 尾长约 八分有奇, 高可 二 黍 许。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启 窗而 观,雕 栏 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中 轩 敞 者 为舱, 箬篷 覆 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 开 小窗,左右各四, 共 八扇。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闭 之, 则 右 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 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 三 人,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东坡,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鲁直左手执 卷 末, 右手指 卷, 如有所语。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佛印居 右, 鲁直居 左。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 黄 共 阅一手卷。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东坡 右手执 卷 端, 左手抚 鲁直 背。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东坡 现 右足,鲁直 现 左足,各 微 侧,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其两膝相比者, 各 隐 卷 底 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卧 右膝,诎 右臂支 船,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佛印绝类弥勒, 袒 胸 露 乳,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矫首昂视,神 情 与苏 黄 不 属。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而竖 其 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 之,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珠 可 历历 数也。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 一 楫。 楫 左右 舟子各一人。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居左 者 右手执 蒲葵扇,左手抚 炉,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居右 者 椎 髻 仰 面,左手倚 一 衡木,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攀 右趾, 若 啸呼 状。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炉 上 有 壶,其人 视 端 容 寂,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 听茶声 然。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其 船 背 稍夷,则题名其上,那只船的背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又用 篆 章一, 文 曰“初平山人”,其 色 丹。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文 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 若蚊 足,钩画 了了, 其 色 墨。(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通计一 舟, 为 人五, 为 窗 八,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人五个,刻有窗户八扇,而 计 其 长, 曾 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为 箬 篷, 为 楫, 为 炉,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字 共三十有四;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为 壶, 为 手卷, 为 念珠各一;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盖 简 桃核 修 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 亦 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朗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找出表示核舟主题的句子。 “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材料的微小:用“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概括指出其雕刻题材之广泛;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突出其雕刻手艺之卓越;用“罔不”说明所雕刻的东西无一不精,进一步印证“奇巧”。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可分几个层次。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
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对核舟上全部情景和文字的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第6段):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划分文章结构:说明顺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为舱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头尾船背逻辑顺序方位顺序小 结: 作者在说明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有利地突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文章简洁而生动。活 板沈 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 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雕版之后的“又”一大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步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总领全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步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原料刻法特点成型设铁板冒药物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 印刷的 工作程序课后作业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指南针,火药,或造纸术吗?谢谢大家!课件78张PPT。短文两篇只有4厘米! 巧夺天工 果核 微雕真的很小! 核 舟 记
明 魏学洢Yī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记”,一种古代的文体名称。这种体裁出现的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叙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文体简介作家作品 魏学洢 (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出来。
2、听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积累字词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 八分有 奇二黍许 轩敞 箬篷 石青糁之 髯衣褶 矫首昂视 右趾 诎 舟楫
椎 髻 夷 壬 戌 虞山 甫 篆mǐn wǎng yí yòu jī
shǔ xuān ruò sǎn rán
zhě jiǎo zhǐ qū jí
chuí jì yí rén xū yú fǔ zhuàn
翻译课文 合作学习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借助工具书,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 翻译课文
明有奇巧 人曰 王叔远,能 以 径寸 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 因 势 象 形,各具 情态。尝 贻 余核舟
一,盖大苏 泛赤壁 云。奇妙精巧叫直径 的雕刻甚至无不顺着雕刻神情姿态曾经赠原来是乘船漂浮 用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翻译课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览赤壁。 翻译课文 舟首尾长约八分 有 奇,高 可二黍 许。中
轩敞 者 为 舱, 箬篷 覆 之。旁开小
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 观,雕栏 相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 之。从头到尾同“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零数,余数大约上下宽敞的部分是名作状,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打开左右相对涂连词,表顺承,来代船舱代窗户代字的凹处名作状,用石青 翻译课文 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旁开小舱,左右各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峨冠而多髯者居左。左手执卷端,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居右。绝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居左舟子居右舟子炉壶船背:文字篆章手卷《核舟记》模拟图 翻译课文 船头坐三人,中 峨冠 而 多 髯者 为东
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戴着高高的帽子连词,表并列,并且胡须 是位于看拿着好像说话 翻译课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其两膝
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 类弥勒,袒
胸露乳,矫首 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 卧
右膝,诎 右臂 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 之——珠可 历历数也。露出略微侧转
相互靠近
极像抬仰望不相类似
平放同“屈”,弯曲
支撑倚靠代左膝分明可数的样子可以定语后置,即“相比之两膝”
翻译课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坐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翻译课文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 啸呼 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 容寂, 若听 茶声然。
船楫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同“横”通“扳”,抓着、拉着好像 大声呼叫的样子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翻译课文 舟尾横摆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翻译课文 其船 背稍 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
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
“初平山人”, 其色丹。
顶部

名字
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一笔一画,清清楚楚

篆字图章 红
为,是
王叔远的别号

翻译课文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翻译课文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
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 曾不 盈寸。
盖 简 桃核修狭者 为 之。
嘻,技亦 灵怪 矣哉!
总计雕刻但是,表转折竟满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挑选和长而窄
代词,这赞叹声奇异、罕见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翻译课文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它)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奇妙极了!
阅读理解 自主学习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2、作者是以什么结构来说明“核舟”的?
3、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
4、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成果展示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2、作者是以什么结构来说明“核舟”的? “奇巧” (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总——分——总。3、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①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②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③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④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⑤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⑥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4、理清思路,划分结构。一(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二(2—5):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三(6):对“核舟”的总结、评价。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核舟记总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分总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1)(2—5)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6) 内容小结 合作学习研读第一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奇巧。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合作学习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奇巧”的? 4、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5、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成果展示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奇巧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核 舟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3、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奇巧”的?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衣褶 ;念珠。舟子的神情和姿态。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长、高。体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成果展示4、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成果展示5、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合作探究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3、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4、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篇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两边船背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主——次 成果展示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成果展示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3、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4、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成果展示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课文总结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手艺奇妙精巧
直径 一寸
做,这里指雕刻
没有? 顺着 ?模仿,雕刻 曾经 赠送
乘船浮行
零数、余数
大约 上下
缓缓地? 起
胡须
靠近 课堂检测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清清楚楚 黑 朱红色 雕刻 竟? 满 长而窄 极? 像 船桨 正 平
通“父”,男子美称 课堂检测文言知识归纳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诎右臂之船:
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屈”,弯曲。同“横”。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通“扳”,bān,抓着,拿着。通“拣”,挑选。 通 假 字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奇妙零数,余数。名词大约可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做,雕刻,动词。是,动词。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一头,一方,名词。 一词多义虚 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表并列,并且、而且。表承接,不译。表转折,却、但是。而助词,的。代词,这。之其他们的。那。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2.椎髻仰面3.石青糁之(戴着)高高的帽子。(梳着)椎形发髻。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词类活用 用箬蓬。
用石青。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幅个张把把块枚条个扇拓展延伸天津泥人张苏州刺绣山西剪纸美丽的凤凰金 丝 猴活 板沈 括 活字印刷术首先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发展。元朝初年有人用锡铸造活字,元成宗大(1298)出现了木活字,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开始使用铜活字印刷,16世纪初又出现了铅活字。活字印刷术后来流传到欧、亚各国,1445年,德国人戈登堡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标志活字印刷在欧洲进入实用阶段,这已经是毕升逝世后 400 年的事了。马克思曾联系欧洲的历史发展,把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称为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 马克思特别指出: “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虽然是我国历史上四分五裂的动乱时代,但是刻书业却是蒸蒸日上。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三年(932),为加强思想统治,宰相冯道伙同李愚向后唐政府建议在国子监内校印“五经”,刻版印卖,官府内大规模雕版印书从此开始。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进入了黄金时代,宋本雕版刻书数量既多,质量又高,字体优美,纸墨精良,因此宋本书成为一种名贵的工艺美术品,为历代藏书家所珍爱。
雕版印书,一次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比起一句一句地手来抄写,的确是一次革命。但是雕版仍然有缺点,印一页书,得刻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得好几年工夫,刻好的版片又要许多房间存放,如果再印其他书籍,又需从头刻起,人力、物力和时间都不经济。我们的祖先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出了一个飞跃。
毕昇(?——约1051)宋代发明家。首创活字版印刷术。据《梦溪笔谈》载,他在宋庆历年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腊稍熔化的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印刷。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沈 括

沈括,钱塘人,北宋时期科学家。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 活板 》就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沈 括

沈括,钱塘人,北宋时期科学家。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 活板 》就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薄如钱唇先设铁板其上冒之铁范置上密布字印就火炀之平板按其面字平如砥已自布字一板印刷瞬息可就再火令药熔其印自落每韵一帖木格贮之印刷程序刻字原料胶泥形状薄如钱唇特点每字一印成型排版火烧令坚先置铁板以药冒之铁范置上密布字印就火炀平板按制板拆板: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贮字:每韵一贴 木格贮之印刷一板布字 一板印刷
字是活的: “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
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
印刷是活的:“一版……一版……”,“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
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即用。
除此之外,用讫拆板,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
“活”字体现在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课后作业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指南针,火药,或造纸术吗?谢谢大家!课件60张PPT。短文两篇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看微雕需要放大镜只有4厘米哟!核舟记魏学洢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核舟图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wǎngy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中峨(é)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鲁直居左佛印居右船头坐三人,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tǎn)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xī),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bān)右趾(zhǐ),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xī),技亦灵怪矣(yǐ)哉!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 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请你想一想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核舟说明顺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两边船背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主——次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核舟记总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分总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1段)(2—5段)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6段)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大苏泛赤壁解 题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体积上:小构思上: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奇巧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核舟核舟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如何具体说明奇巧: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褶 ;念珠舟子的神情和姿态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长、高体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探究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拓展延伸 探究文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小结资料搜集 印刷术及活字印刷术,你了解多少呢?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毕升毕升的墓碑及墓 中出土文物泥活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你了解沈括吗一 读正字音
二 读准节奏
读友情提示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
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我能读准节奏吗?自学课文 对照书下注解,自由翻译全文,不懂的可同位讨论。自学指导1:再读课文
做是发明 刻成为算是算是刻制 制作被自学检查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5、用讫再火令药熔
6、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吗?课堂讨论自学指导1: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先设一铁板。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5. 持就火炀之。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设铁板
冒药物
排字模
就火炀
平模面活字原料
活字刻法
活字特点
活字成型 一板单印
二板更互替之印刷排板制板 刻字活板印刷的工作程序说明顺序:《活板》主要按照工作程序进行说明的。先介绍制作方法,然后介绍活版印刷的效能,再介绍印刷使用方法及注意的事项,最后在介绍胶泥字模与木质字模的不同效果时,说明了拆版的程序。在介绍制作方法时,是按照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活板跟雕版相比较,到底有哪些优点,活板到底“活”在哪?探究 课外延伸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指南针,火药,或造纸术吗?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谢谢课件38张PPT。短文两篇导语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核舟记

魏学洢核舟图整体阅读课文,注意 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意义,用笔标出疑难句子。思考并讨论: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排这些人和物的?学习课文第一段,想一想:1、本段的大概内容如何?
概括介绍明雕刻匠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和核舟的来历。
2、本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的高超?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学习课文第二段,想一想: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这段主要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学习课文第三段,想一想:1、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2、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因为在三人中,
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雕刻者刻得仔细所以作者写得就细腻,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3、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例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学习课文第四段,想一想:1、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2、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横卧一楫。5)为字共三十有四。6)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学习课文第四段,想一想:3、本段文字说明舟尾的情况是怎样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居左者”。
4、本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
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
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
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
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学习课文第五、六段,想一想:这两段各写了些什么?
第五段主要写核舟顶部的雕刻。
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中国四大发明活板沈括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选自《梦溪笔谈》,文言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我们曾学过《陨石》、 《指南针》。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 ,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国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版印刷发展情况 大规模地同“以”做、使用板印的本子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雕版之后的“又”一大发明——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平民百姓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边缘蒙、盖框子烤靠近磨刀石——介绍活字印模的制作——介绍活板的制作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同“只”是另外,别自完、止准备好完成交替、轮流——介绍活板的使用方法、功效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活字印模:1.先设一铁板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5. 持就火炀之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制作: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印刷:设铁板
冒药物
排字模
就火炀
平模面活字原料
活字刻法
活字特点
活字成型 一板单印
二板更互替之印刷排板制板 刻字活板印刷的工作流程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用纸条标明存放马上平时jī生僻字——一字多印 ——按韵贮藏 ——奇字旋刻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要熔,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纹理、质地代活字并且烧完很、极——舍木取泥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被我的子侄辈——交代字模的下落 活
板每字为一印密布字印二板更互替之 每字皆有数印 奇字旋刻 印完后“火令药熔”
字印“殊不沾污” 字是活的排板是活的 印刷方法是活的 字印数目是活的 做法是活的 可继续使用也体现活 说明对象:特征:1、唐尚未盛为之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又为活板
4、每字为一印
5、满铁范为一板
6、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7、不以木为之者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做,这里可译为使用、采用 表判断,可译为是 做,创造 做,制成 作为,当作 算是,认为是(加强语气) 刻 被 板印书籍

五代时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密布字印火烧令坚

再火令药熔 不以木为之者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动词,刻印 “板印”略写,用雕版刻印 主语,字印 宾语,印模 用火 用火烧 介词,用 连词,用来 完成 靠近 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读准句子节奏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