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年级下册第25课有的人(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八年级下册第25课有的人(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7 16:25:46

文档简介

《有的人》习题
一、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二、“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三、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
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
有的人活着  活:
他已经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还活着  活: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
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
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
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C
二、B
三、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
四、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五、(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习题
1.填空:
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____;句子反复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刻:________,烂: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
A.表示假设和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
C.表示反语和否定
D.表示着重和强调
7.阅读下列文字,判断对“死书读活人”解释的对与错,在对的括号里打“√”。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①固定的书本内容可以让人读了变得灵活。
(    )
②有思维有头脑的人却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
(    )
③无生命的书本让有生命的人读,会使人更有知识。
(    )
8.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在课外练笔本上作)。
阅读下面短诗,完成9-12题。
绿与丹
春天,绿的世界; 枫叶如丹,
秋天,丹的天地。 挂满一树,
绿,是①的颜色, 铺满一地。
绿,是②的颜色, 丹,是④的颜色,
又是③的颜色。 丹,是⑤的颜色,
到了夏季, 又是⑥的颜色。
绿变得更浓、更深。 绿与丹,
生命在蝉鸣蛙噪翕动, 打扮着天地,
生命在炽热阴雨中争斗。 为人间,
于是,凉风起天末, 演化出五色斑斓。
秋天到了。
9.给诗中①—⑥空缺处填上合理的词语(只写序号)。
A.收获       B.播种              C.成功
D.希望       E.孕育着新生命      F.走向成熟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10.诗中加线的两个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动”、“争斗”说的是生命的________;“蝉鸣蛙噪”、“炽热阴雨”说的是人生________。这加线句表达的主要含义是________。
11.如果给这首诗划分两部分,怎么分?请在文中用“||”线表示,并归纳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歌颂的是________(答案限3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1.①“——纪念鲁迅有感”,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远铭记 烂:短暂消失。(根据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7.①  8.(略)  9.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10.成长 经历种种考验  11.的颜色‖绿与丹。前一部分写绿与丹,后一部分是总结。  12.生命

《有的人》作者简介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2004年在北京逝世。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经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有的人》意义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1949年10月19日)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反动派势力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本诗可以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伟大的精神。对黑暗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
诗句解析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行尸走肉,生命却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这种人的生命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鲁迅所写的《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演变来的。
③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并且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⑤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的人的结果和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下场做了对比。与人民为敌的人,人民会起来反抗他,将他打垮;为人民的人,人民会崇拜他,敬仰他。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狠狠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技能目标: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认知目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3、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4、老师朗读。
5、集体朗读。
六、拓展
思考:
1、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2、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八、布置作业
1、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那么,就拿起笔来吧,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副标题嘛,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就要自己拟了。
2、背诵课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技能目标: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学习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对比手法的应用,总结两类人的不同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解题: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题)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二、朗读课文(请中等生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2、填词成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 )的有的人与( )的有的人之间的对比
(参考)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四、讨论
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 、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 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 、 不惜牺牲自己
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五、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六、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七、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八、布置作业
1、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2、背诵课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技能目标: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情感目标: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生回答),对,他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谈对鲁迅的认识。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7年了,77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有的人》,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二、研读学习提示 明确学习要求
师:翻开课文,看学习提示,谁能最快找到有关这篇课文的学习信息。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概括出三个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结合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3、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齐读学习提示)
师:这一段不仅告诉我们学习任务,还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是你从中还获取了哪些有关这篇课文的信息?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臧克家。(注意“臧”的读音)
师:那么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是这文章的作者是——生:臧克家,他是一位——诗人,这文章的体裁是——生:诗歌。
师:好,还有其他信息吗?
生:这篇文章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师;这首诗跟谁有关系?
生:鲁迅
师:想读这首诗吗?
生:想!
三、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2、学生展示读。
师:老师看大家刚才读得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
a、一生展示读,教师评价并相机指导“呵”的读音:“à”。
b、再指名读。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加以补充:注意小节间的停顿。
C、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师:这次小节之间的停顿好多了。但是,读诗只读得准确流畅还不行,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这就需要先来理解它。
四、精读诗歌 领会感情
(一)、轻声朗读,自主感悟。
师:请大家轻声地朗读,边读边理解。结合在本单元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来理解和体会。
(学生自由轻声读诗,体会)
(二)、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师:先看这一小节,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在诗中的不同含义。
师:说得多好呀!“有的人活着”指的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指的是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显而易见,这里的两个“活”和两个“死”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谁来告诉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学习2——4小节。
师:观察一下老师写的课题和课本上的有什么不同?眼睛亮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老师少写了“纪念鲁迅有感”。
师:你的眼睛真亮。老师补上!(补写:——纪念鲁迅有感)这就是这首诗的副标题。既然是纪念鲁迅,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
课件出示: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读了这三句诗,你的脑海中会想起些什么?
引导学生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谈到以下几处:
a、鲁迅先生半跪着身子,为车夫清洗伤口。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真实写照!
b、自己病得咳嗽,还时时关心女佣了阿三。
c、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和点拨,并适时引导学生谈谈对“俯”字的理解。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诗吧!读出我们的敬佩,读出我们的赞美。
(生齐读)
师: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吗?观察一下副标题,“有感”是什么意思?
“有感”就是有了感想。在学生理解“有感”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人也是这样的人?
学生可能会说到:雷锋、周总理……
教师总结:所以,我觉得这里写的“有的人”不单指鲁迅,还指的是千千万万和鲁迅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读出我们的敬佩,读出我们的赞美。
(生齐读这三个句子)
师: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指导学生理解这三句中的“有的人”指哪些人?理解词语“不朽”,并抓住“骑”字和相应的语言描写感受反动派骄横、凶暴、自我吹嘘、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
师:是的,他们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是早已臭名昭著又想流芳百世的人;是专门损人利己,以牺牲他人换取自己幸福的人。这都是反动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的人生观和鲁迅先生截然相反,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我们一起来痛斥这些人吧?
(生齐读)
3、学习5——7小节。
师: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五—七小节。
重点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a、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b、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人民是怎么记住他们的?又是如何抬举他的?
(学生谈理解。)
师:毛主席还这样评价过鲁迅:(幻灯片出示)谁来读一读?
师: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小节。
(生读5-7小节)
4、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朗读2-7小节。
老师读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做法,同学们读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教师并指导读的语气:在读有关鲁迅的句子时,应该用怀念,、崇敬的语气;读有关反动派的句子时,用蔑视的语气来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接下来1、2组的同学和3、4组同学对读。1、2组的同学读老师刚才读的内容。开始!
(学生对读)
五、对比朗读,加深理解
师:读到这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有个特点?
生:每个小节中都是用的对比手法。2小节和5小节对比……
师:你的眼睛真亮!那么我们就用一用这种方法。(幻灯出示)看屏幕:老师把每小节的后两句隐去了。看看谁能连出来!
学生练习,教师指一组展示背诵。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提高点难度,把前两句隐去。谁来试一试?
生:……
师:背得声情并茂!。再看屏幕!只剩下个题目了。还敢来吗?好!我们一起来,会背的声音大一点儿,不熟练的跟着来。开始!
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的人》作为我们这一组课文“初识鲁迅”的结束语。它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走进鲁迅吧!
七、作业
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相信大家已经对诗中的有的人,乃至有些人,有了自己的认识了。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课下用你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技能目标: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学习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为突出两类人的差异而使用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以区分两类人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初读诗歌,品讲诗句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听录音。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
3、朗读第1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躬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4、朗读第2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明确: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5、“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6、“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一节在朗读时哪些字该重读?为什么?
明确:“不能活”“更好的活”应该重读,从而突出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7、“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诗句中的“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8、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又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9、“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一节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写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鞭挞,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歌颂之情。
三、再读诗歌,分析构思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2、朗诵全诗,思考:这首诗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3、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朗诵诗歌,推敲写法
1、听录音,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诗歌注意锤字炼句。请说说下列改句为什么比原句好?
①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 “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ǒu)与“朽”(xiú)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②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 “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 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③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ū)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五、本课总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不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并与本首进行比较,说明不同之处。
2、背诵全文。
课件23张PPT。有的人臧克家——纪念鲁迅有感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等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
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
《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
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
克家诗选》等诗集。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
为什么要写这几种人?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试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都从哪些方面展现的。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
级:反动统治阶级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写两种人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本文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思考: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一节: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二节: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三节: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草,等火烧四节: 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五节:摔垮--记住六节: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七节: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人的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对人民的态度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对人生的目的活着为自己
死后想留名为人民而战斗
为革命愿献身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好地活对社会的影响侵害别人的利益捍卫别人的利益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高。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诗歌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那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请谈谈你的看法,好吗?? 考考你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鲁迅《自嘲》
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但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袁隆平李素丽大搞科研
兴国利民全心全意
做好本职 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人民心中永生。

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
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报效人民!
  -----老师赠语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二,人应该怎样活着?三,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会得到 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
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
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
人民心中永生。一,本文的表现手法什么?
对比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1.上文的体裁是_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像征_____
 “地火”像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祖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BD黑暗势力革命力量C拓展阅读课后作业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你的感受。
采用对比手法创作一首诗。谢谢观赏!课件34张PPT。有的人臧克家——纪念鲁迅有感走 近 鲁 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人民诗人臧克家臧克家一生有80年的创作历程,时间之长,成果之富,无人可比,堪称我国现当代的“诗坛泰斗”。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小组讨论 全诗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讲了 什么?第一部分(第一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第三部分(第五至七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一种人,虽生犹死
(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一种人,虽死犹生
(身体已死而精神不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对人民的态度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对人生的目的活着为自己
死后想留名为人民而战斗
为革命愿献身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好地活对社会的影响侵害别人的利益捍卫别人的利益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 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前:指“肉体的生存”“活”前:指“精神死亡”“死”后:指“精神的永存”后:指“生命结束”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高。两种人的不同下场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
更好地活。
①我为人人,
鞠躬尽瘁。
②虽生犹死,
行尸走肉
③虽死犹生,
永垂不朽。
讨论:文章在赞颂鲁迅的同时为何要花费相同多的笔墨刻画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形象? 一种人,虽生犹死
(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 一种人,虽死犹生
(身体已死而精神不灭)鲜明对比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一人应该怎样活着?二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会得到 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
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
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
人民心中永生。一本文的表现手法是
  什么?
对比<<野草· 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烈焰,为革命燃烧自己。这表明了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 鲁迅精神:
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鲁迅先生:
一名公仆、一位战士世说鲁迅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存。
——郁达夫   
?????????
爱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抗金名将— 岳飞爱国将领—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朝爱国将领—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维新志士——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伟大领袖毛泽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代伟人——邓小平
——— 我是中国人民的
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
祖国和人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党的好女儿——刘胡兰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那么,就拿起笔来吧,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副标题嘛,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就要自己拟了。记住以前学过的读后感的写法是什么了吗?引议联结拿起笔来,写一写你自己的感受吧!谢谢观赏!课件22张PPT。有 的 人
臧克家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 . 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走近作家与背景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以后又相 继出版了《呜咽的去烟》、《土的歌》、《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
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
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
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1、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2、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3、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怎样朗读诗歌呢?读ⅰ有的人, (狂妄,轻浮)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
---表示拖音, ↗ 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ⅲ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牛刀小试1.和你附近的同学配合,进行自由朗读练习。朗读时注意重音、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2.老师读每一节的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ⅳ 1.诗中似乎写了很多人,他们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两种人:欺压人民的人和像鲁迅那样全心
全意为人民的人。品 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2--4节、5--7节分别将两种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
3.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整体感知
1.齐读第一节
2. ①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两个“死”字,到底什么 意
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②朗读时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重音?
③表达出诗人对两种人怎样不同的感情? 有 的 人 活 着,
他 已 经 死 了;
有 的 人 死 了,
他 还 活 着。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赞颂、崇敬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蔑视、鞭挞细品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
1. 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4节分别照应5--7节。
2.两种人有怎样不同的的表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对应怎样不同的结局?
比较品味第二、三部分 不同表现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
俯下身子对人生想“不朽”
作野草对社会别人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把他摔垮
记住他名字腐烂
春草萌生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不同结局照应3.品味理解这些句子AB (1)“把他摔垮”,
(2)“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即打倒、推翻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鲁迅精神被传颂,被延续
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被铭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有 的 人
---纪念鲁迅
臧克家 课内延伸1.观察老师写的课题和课本上的有什么
不同?
2.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
借用鲁迅的诗句,含蓄而形象
的赞颂鲁迅的精神。
有感练3.是否可以将诗题《有的人》改为《鲁
迅赞》,将诗中“有的人”分别
改为“鲁迅先生”?
不可以。“有的人”不 单指鲁迅先生
一人,而是泛指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
务的人。改后缩小了诗歌赞扬的范
围,削弱了赞扬的力度。 雷锋 袁隆平
乐于助人 兴国利民
奉献精神 大搞科研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想一想今天的我们, 应该怎么做
学做鲁迅那样的人,
以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明天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老师赠语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文中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都用到对比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不同在哪? 课外作业 某 人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谢谢观赏!课件20张PPT。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阮 铭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毛泽东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
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
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 冯至《鲁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
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
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
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
出版了《呜咽的云烟》,
《泥土的歌》,《春风》,
《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
等诗集。
1949年,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写作背景:总体感知 听诗歌朗读。

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野草》的《题辞》: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表 现结 局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 节( )---( )节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别人不能活给人民当牛马等着地下的火烧多数人更好地活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下场可以看到人民永远记住他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抬举得很高很高 2 45 7 象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愿意牺牲自己的人欺压人民的人对 应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精神已经消亡——肉体和生命消亡——精神永存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小组合作朗读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某 人
泰戈尔课后作业运用对比手法创作一首诗。
熟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