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黄山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0 09: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 山 记(教案)
镇海职业教育中心 张雪城
教材分析
《黄山记》是职高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单元是散文欣赏单元,学习重点是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黄山记》是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独特的感悟和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黄山高峻神奇的风景。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探索者攀登者的敬仰之情。
认知目标 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思路和巧妙的构思立意。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对问题的思辨能力。
教学设想
课文篇幅较长,宜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第一教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求面面俱到。教学难点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入和拓展。第二教时主要是完成课文语言及艺术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板块教学法 图片演示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小百科”——心理辅导:克服紧张情绪的几种方法(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好准备)
一、导入课文。
1 、谚语填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问:“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山?为什么黄山归来不看岳?
(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因为五岳的特征黄山都已具备)
2 、学生介绍黄山的有关知识(地理位置 名称由来 “四绝”及主要景点)
3 、图片展示,导入课文《黄山记》
【设计意图:这一导入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板块一:迹痕处处——课文思路分析
1 、学生阅读课文,归结各部分大意及手法。
黄山胜景(峰 云 松 泉 )——拟人
登山历史(人迹罕至)
——对比
作者登山(尽踏足下)
黄山奇观(云海 古松 日出 摄身光)——联想 想象
2 、理清课文章的记叙顺序
概写黄山胜景→古人登山→作者登山→黄山之巅的奇特景象
3 、小结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在视角和结构布局方面都不同于传统
的记散文。
采用拟人的手法总写黄山胜景,再将黄山的险、奇一一道来,结构布局新颖独特。
板块二:是是非非——课文主旨分析
1 、文章主题概述
导:文章的标题是《黄山记》,作者都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又体现了
一个怎样的主题?为何古人登山是如此的困难,而今天却能够“俱收眼底、尽踏足下”
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自然风光(一、 四) 神奇 伟大

登 山(二 、三) 古代:人迹罕至(李白 徐霞客) 攀登者、探索者更伟大
今天:尽踏足下(作者、黄山石工、
药农、气象工作者等)
主题:自然是伟大的,征服自然的人更伟大 。
2、课文阅读欣赏——配乐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
3、文章主题的拓展与延伸。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
【设计意图:板块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刚刚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思路清晰,简洁明了。】
三、小结课文。
本文构思新颖,视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特,既给我们展示了黄山的优美风景,同时也深情地赞颂了黄山的攀登者,探索者,拟人、对比、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四、作业。
搜集黄山(也可以学生熟悉的其他当地名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招宝山、九龙湖、浙东大峡谷等)的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在每一幅图片下写一两句解说文字。组织举行“慧眼看祖国”图片交流展览,请搜集制作该系列图片的学生做现场解说员。【设计意图:专题作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口语表达和交际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语文用语文。】
板书设计:
黄 山 记
徐迟
黄山胜景(峰 、云 、松 、泉 ) ——拟人
登山历史(人迹罕至)
——对比
作者登山(尽踏足下)
黄山奇观(云海图 、古松图 ——联想 想象
日出图 、光影图)
主题:自然是伟大的,但是把自然的美景展示给人类的人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