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黄山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0 09: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三)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
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它是全文的总起。“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一”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二”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四”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一”的“奇”紧扣。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二)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三)如何理解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的联想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主要有:因果联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关系联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对比联想,如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相似联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如此等等。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词语:
煞费苦心(sh4 f8i k( x9n):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w3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1 l@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干粮。
卓越(zhu# yu8):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zhu# ju6):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xi2 z8):狭窄。
诡奇(gu! q0):奇异。
摺(折)皱(zh6 zh︿u):折缝。
载(z3i)(沉载浮):又。
(二)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填“奇”字。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三)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四)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五)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