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构成了中国大运河的主体部分。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人们对这个古老的巨型文化遗产开始重新重视。从2017年到202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大运河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开始与国家形象联接,“以大运河打造国家形象的金名片”“展示亮丽的国家形象”等表述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
对民族国家而言,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资源争夺,更涉及国族生存与价值守望的争战。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一旦被国家主体征召,它所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因优势就能建构出一种大国形象。
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中,国家形象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与外部的形象总和。在全球化的话语战场中,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形象竞争,国家形象竞争的本质就是话语权之争。对于中国来说,情势尤为特别。首先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所面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困境与挑战,即占据支配地位的宗主国中心与处于依附地位的外缘地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此外,也因为中国当下的独特处境,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唯一延续五千年未曾断绝、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丰厚的资本与出众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已深度介入世界,就不能不发声。为此必然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长征这些巨型文化符号在国家话语中密集性涌现,对内一统民众对民族自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理解,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在世界舆论场设定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边界。
(摘编自路璐《多重张力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国家形象话语建构》)
文本二:
河流与国家文化形象有着不解之缘。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叙事主题:建构记忆之场、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以及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建构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最终达到一种“魅力攻势”的形象建构。
法国哲学家诺拉提出了“记忆之场”这一概念,他说:纪念碑、历史遗迹、纪念日等构成了一个构筑记忆、唤起记忆的“场”,典型的情景是人们在特定的纪念日来到某个纪念碑前进行纪念活动,这种在特定时间、空间举行的活动就是一个记忆重构的过程。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我们在今日语境下召回大运河这一巨型文化遗产,终极目的在于以其作为记忆之场,在历史的蜿蜒曲折中找到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以完成它征召个体、形成集体身份的使命,建构国家形象,这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
大运河能作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之场,首先在于它巨型的时空体量。从时间上看,它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生命线”,对于维系“国命”居功至伟。在记忆之场中,丰厚的历史馈赠也转为巨型的空间布局。从当下空间体量看,大运河也是巨型文化网络空间,它流经8省35市,跨越四十多个纬度,遗产涵盖分类与内容广袤繁多;同时在当下,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在国家战略空间上起到文化带柔性穿引、融通的重要作用。巨大的时空体量赋予大运河在今日语境中被重构为集体身份认同的参照框架。大运河因巨大的时空体量被整体升华为一个符号,成为可提供集体身份的象征物,成为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介。
大运河是在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质形象。大运河沿岸所涵盖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白蛇传说、苏绣、吴歌、金龙四大王民间信仰及庙会等,沿途所连缀的区域文化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都是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它们沿着运河的迁移与传播,互相汲取养料、为己所用,却不存在互相吞没与取代,构成既独立也杂糅、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尽管这些区域文化多元多样,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却始终如一、自上而下的贯穿其中,成为其精神实质里从未动摇的精神内核,以及在共同文化魂魄的统摄下全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的文化特质是国家形象建构的情感焦点。
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是大运河对自身空间生产的总结与提炼。包容异质主要体现在大运河在沟通南北过程中,在漫长的时空纠葛中,江南文化特质没有丧失,北方中原文化也没有失去自身认同与诉求,江南文化内部子区域文化的共同与差异也一直存在,而南北文化的互动也形成了全新、统一的中国认同。有时候,“江南”是中国传统中隐性的文化向心力,以此凝聚华夏文化认同;有时候,“江南”又成了隐性的文化离心力,以此区别于意识形态化的北方中原“规范文化”。南北交融却不同质化的核心在于容忍文化差异,容纳异质性文化。从历史上看,大运河是一条连通世界文化的廊道,其北接长城文化带。西挽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巨型文化网络之所以能流畅运转。其本质在于它是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联通。一方面保有自我,不失去原有的文化根基与血脉,另一方面是平等相待、吐故纳新。在处理好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在联通中真正发现世界,而不是扼杀其他世界。作为一种话语资源,大运河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是重塑国家形象的当代追求,将不断引领发展当代世界文化,在新的价值框架下培育人类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吴昊《叙事主题:大运河聚焦国家形象的三种维度》)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人们对它也有了更深认识。
B. 近年来,国家征召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巨型文化符号,以此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
C. 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它的重要使命是借助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来维护民族国家的安全。
D. 大运河沿岸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运河迁移与传播中,淘汰了劣性,交融、杂糅成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巨型文化符号,大运河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因,有助于建构出一种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
B. 中国内外特别的情势,促使中国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增强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的话语权。
C. 大运河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也是巨型文化网络空间,拥有巨大的时空体量,是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介。
D. 大运河沟通南北过程中,江南文化、北方中原文化均未丧失自身特质,得益于“江南”的文化向心力与离心力。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记忆之场”的一项是( )
A. 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时代的紫禁城变成了“故宫”,进而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级博物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C. 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
D.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月壤回归地球,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在44年后重返月球获取月球土壤的标志性节点。
4. 两则材料探讨了同一话题“大运河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水网连缀的大运河江苏段,既流传着花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荡湖船等民间歌舞,也有昆曲、徽调、京剧等精品戏曲养料,甚至还有一些民歌清曲、田间号子等乡村艺术,催生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请结合材料二与之相关的某一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最近,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
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靠着男人宽广的胸膛美美地做了个梦。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有一段关于“浓浓的秋色”的环境描写,其中提到“残荷”,暗合女主人公秋荷的名字,暗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 秋荷开始有“不祥的感觉”,到后来“从没这样慌过”,这些心理描写为秋荷男人清晨不告而别、没吃到藕饼埋下伏笔。
C. 秋荷的男人是连长,他一心想着民族大义,全情投身革命事业,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故而也没有表现出对秋荷的不舍。
D. 出征前贴藕饼和送行描写,关注点从秋荷的小家庭转向整个村子,也映射了整个时代,战火还在蔓延,安宁难以维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女性视角,从秋荷的视角写红军出征前的生活,既写出驻地乡村生活的诗意,也透露出战事在推进的焦灼。
B. 小说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前半部分插叙交代秋荷男人身份和战事情况,避免平铺直叙;后半部分以心理描写为主来表现夫妻间的离情别绪。
C. 小说叙述采用双线结构,秋荷的期盼与送别是主线,男人的备战与出征是暗线,两条叙事线索照应交叉,使叙事更加多变灵活。
D. 小说以普通人的故事呈现红色历史,全文温情脉脉,连沉重的结尾都写得很节制,但不遮掩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红色小说的魅力。
8. 小说描写秋荷在连队驻处给战士们清唱了一首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艺术源于生活。”作者鸿林是一位出生在闽西北水乡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鸿林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自己创作的小说是“从故乡土地上滋长出来的”,请简要谈谈《秋荷》的内容如何体现故乡的“滋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湍,字子东,莆之仙游人。曾大父讳襄,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赠吏部侍郎。大父讳旻,宣义郎,赠少傅。考讳伸,左中大夫,赠光禄大夫,光禄四子,公其长也。公以门子为将仕郎,尉盱眙之天长,郡守毕良史材之,罗致幕下。顷之,宅忧。免丧,尉台之宁海,邑多盗,皆薮于海,昼则鱼潜,夜则虎啸。公以严治盗,发辄得,境以清宁。州上功状,授承务郎。知池州贵池县,贵池于邑为剧,公更平宽,邑人宜之,然不可干以私,大官要人为奸利者,噤莫敢伸。庚寅无秋,江淮流民道殣相望。元夕,守欲出遨符县张灯,公曰:“此游观时耶?”竟不奉命。大江之濒因渚为田,议征其亩。州县奉诏并缘侵牟,朝廷知之,乃命有司归田于氓,除租于官。适议臣为部使者,沮格成命,公争不可,力请于朝。使者怒,欲当以重劾,爬罗瘢疵,毫毛莫得也。居二年,弟洸给饷江东,公以嫌引去,除通判镇江府,未之官。乙未冬,得上气疾,明年正月,疾革,乃盥栉更衣,拱而危坐,隐隐闻鼻息声倏而逝,实丙申正月二十有九日也,得年五十六。公性闿毅明敏,幼所占毕,耋而不忘。其事亲悫孝,其律己严毅,见利思义,尝曰:“富非吾志,姑纾吾贫,有田二顷,归耕何卜?”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既殁,家垂橐,诸孤以赙市棺敛焉。公温如春善,与人交,一见倾尽,人人自以得公重,比其殁也,莫不陨涕。公长子曰戡,丁酉之夏,某来守毗陵,戡以户部尚书洸所状公行实,来请铭,某虽不及上堂拜公,而与戡同朝甚善,乃为之铭。
(节选自杨万里《故承事郎通判镇江府蔡公墓志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B.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C.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D.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指死去的父亲。此用法在成语“如丧考妣”中保存下来,妣指死去的母亲。
B. 宅忧,处在父母丧事期间。我国古代有官员在父母死后,按照礼制守丧的传统。
C. 庚寅,天干地支纪年法,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而组成。
D. 铭,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如《陋室铭》中的“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湍出身名门,开朗聪敏,很有才能,任天长县尉时受到郡守毕良史赏识,被他招致幕下。
B. 蔡湍心怀悲悯,可怜江淮道路上饿死的流民,不接受太守同去符县游玩、观赏花灯的命令。
C. 蔡湍为民维权,触怒了上司,但他立身正直,没有丝毫毛病,上司想弹劾他,也无可奈何。
D. 蔡湍为官清廉,不求富贵,去世后家贫如洗,以致于儿子们得向别人借贷才为他买棺敛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议臣为部使者,沮格成命,公争不可,力请于朝。
(2)人人自以得公重,比其殁也,莫不陨涕。
14. 蔡湍在宁海和贵池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6. 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批评那些“___________”的人是见利忘义,又用“___________”一句指出他们的行为丢弃了初心。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一句从琵琶师角度侧面描写琵琶女年少时就已经技艺高超;“___________”一句借他人的嫉妒写琵琶女的容貌之美。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虚写映衬的手法,以飞禽走兽为描写对象,突出蜀道高险,难以攀援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在中国古代,优美的抒情作品实在太多了,但像《离骚》这样的华丽的交响乐则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就是 的,全篇三百七十二句两千四百九十余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几千年来没有人能打破这个记录。而其结构的繁复,主题的丰富,情感的深厚,更是令人 。作为抒情诗,它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第一位”,盖因他之前尚无称得上伟大的诗人,甚至连“诗人”也不易觅得。《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绝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在这两点上,屈原都是 的,就前一点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
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请用含有因果关系句子概括材料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③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2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 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 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
D. 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大钊:“青年者,国之魂也。”
席慕蓉:“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构成了中国大运河的主体部分。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人们对这个古老的巨型文化遗产开始重新重视。从2017年到202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大运河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开始与国家形象联接,“以大运河打造国家形象的金名片”“展示亮丽的国家形象”等表述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
对民族国家而言,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资源争夺,更涉及国族生存与价值守望的争战。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一旦被国家主体征召,它所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因优势就能建构出一种大国形象。
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中,国家形象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与外部的形象总和。在全球化的话语战场中,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形象竞争,国家形象竞争的本质就是话语权之争。对于中国来说,情势尤为特别。首先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所面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困境与挑战,即占据支配地位的宗主国中心与处于依附地位的外缘地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此外,也因为中国当下的独特处境,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唯一延续五千年未曾断绝、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丰厚的资本与出众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已深度介入世界,就不能不发声。为此必然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长征这些巨型文化符号在国家话语中密集性涌现,对内一统民众对民族自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理解,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在世界舆论场设定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边界。
(摘编自路璐《多重张力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国家形象话语建构》)
文本二:
河流与国家文化形象有着不解之缘。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叙事主题:建构记忆之场、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以及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建构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最终达到一种“魅力攻势”的形象建构。
法国哲学家诺拉提出了“记忆之场”这一概念,他说:纪念碑、历史遗迹、纪念日等构成了一个构筑记忆、唤起记忆的“场”,典型的情景是人们在特定的纪念日来到某个纪念碑前进行纪念活动,这种在特定时间、空间举行的活动就是一个记忆重构的过程。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我们在今日语境下召回大运河这一巨型文化遗产,终极目的在于以其作为记忆之场,在历史的蜿蜒曲折中找到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以完成它征召个体、形成集体身份的使命,建构国家形象,这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
大运河能作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之场,首先在于它巨型的时空体量。从时间上看,它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生命线”,对于维系“国命”居功至伟。在记忆之场中,丰厚的历史馈赠也转为巨型的空间布局。从当下空间体量看,大运河也是巨型文化网络空间,它流经8省35市,跨越四十多个纬度,遗产涵盖分类与内容广袤繁多;同时在当下,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在国家战略空间上起到文化带柔性穿引、融通的重要作用。巨大的时空体量赋予大运河在今日语境中被重构为集体身份认同的参照框架。大运河因巨大的时空体量被整体升华为一个符号,成为可提供集体身份的象征物,成为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介。
大运河是在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质形象。大运河沿岸所涵盖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白蛇传说、苏绣、吴歌、金龙四大王民间信仰及庙会等,沿途所连缀的区域文化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都是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它们沿着运河的迁移与传播,互相汲取养料、为己所用,却不存在互相吞没与取代,构成既独立也杂糅、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尽管这些区域文化多元多样,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却始终如一、自上而下的贯穿其中,成为其精神实质里从未动摇的精神内核,以及在共同文化魂魄的统摄下全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的文化特质是国家形象建构的情感焦点。
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是大运河对自身空间生产的总结与提炼。包容异质主要体现在大运河在沟通南北过程中,在漫长的时空纠葛中,江南文化特质没有丧失,北方中原文化也没有失去自身认同与诉求,江南文化内部子区域文化的共同与差异也一直存在,而南北文化的互动也形成了全新、统一的中国认同。有时候,“江南”是中国传统中隐性的文化向心力,以此凝聚华夏文化认同;有时候,“江南”又成了隐性的文化离心力,以此区别于意识形态化的北方中原“规范文化”。南北交融却不同质化的核心在于容忍文化差异,容纳异质性文化。从历史上看,大运河是一条连通世界文化的廊道,其北接长城文化带。西挽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巨型文化网络之所以能流畅运转。其本质在于它是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联通。一方面保有自我,不失去原有的文化根基与血脉,另一方面是平等相待、吐故纳新。在处理好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在联通中真正发现世界,而不是扼杀其他世界。作为一种话语资源,大运河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是重塑国家形象的当代追求,将不断引领发展当代世界文化,在新的价值框架下培育人类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吴昊《叙事主题:大运河聚焦国家形象的三种维度》)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人们对它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B. 近年来,国家征召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巨型文化符号,以此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
C. 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它的重要使命是借助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来维护民族国家的安全。
D. 大运河沿岸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运河迁移与传播中,淘汰了劣性,交融、杂糅成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巨型文化符号,大运河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因,有助于建构出一种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
B. 中国内外特别的情势,促使中国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增强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的话语权。
C. 大运河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也是巨型文化网络空间,拥有巨大的时空体量,是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介。
D. 大运河沟通南北过程中,江南文化、北方中原文化均未丧失自身特质,得益于“江南”的文化向心力与离心力。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记忆之场”的一项是( )
A. 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时代的紫禁城变成了“故宫”,进而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级博物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C. 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
D.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月壤回归地球,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在44年后重返月球获取月球土壤的标志性节点。
4. 两则材料探讨了同一话题“大运河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水网连缀的大运河江苏段,既流传着花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荡湖船等民间歌舞,也有昆曲、徽调、京剧等精品戏曲养料,甚至还有一些民歌清曲、田间号子等乡村艺术,催生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请结合材料二与之相关的某一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D
4. 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大运河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对外争取话语权的作用。
材料二则是侧重于论述大运河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
5. 大运河江苏段这种多种文化并存、多种风俗共生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大运河包容异质的特征,大运河在沟通南北过程中,容忍了文化差异,容纳了异质性文化,从而形成了当今文化繁荣的局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人们对它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有“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人们对这个古老的巨型文化遗产开始重新重视”表述,是重新重视,而不是更深的认识。
C.“重要使命是借助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来维护民族国家的安全”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我们在今日语境下召回大运河这一巨型文化遗产,终极目的在于以其作为记忆之场,在历史的蜿蜒曲折中找到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以完成它征召个体、形成集体身份的使命,建构国家形象,这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由此可知,大运河作为记忆之场,它的重要使命是借助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来建构国家形象。
D.“淘汰了劣性”无中生有。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为“沿途所连缀的区域文化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都是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它们沿着运河的迁移与传播,互相汲取养料、为己所用,却不存在互相吞没与取代,构成既独立也杂糅、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得益于‘江南’的文化向心力与离心力”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南北交融却不同质化的核心在于容忍文化差异,容纳异质性文化”可知。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关于“记忆之场”的概念“纪念碑、历史遗迹、纪念日等构成了一个构筑记忆、唤起记忆的‘场’,典型的情景是人们在特定的纪念日来到某个纪念碑前进行纪念活动,这种在特定时间、空间举行的活动就是一个记忆重构的过程”,由此可知,“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月壤回归地球”只是一个时间节点,并不是一个纪念日,所以不能成为“记忆之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在材料中作者重点论述了“对民族国家而言,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资源争夺,更涉及国族生存与价值守望的争战”“在全球化的话语战场中,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形象竞争,国家形象竞争的本质就是话语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已深度介入世界,就不能不发声。为此必然征召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去建构自身的国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话语体系”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一的论述重点在于大运河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对外争取话语权的作用。
与材料一相对应的,材料二则是主要从“大运河因巨大的时空体量被整体升华为一个符号,成为可提供集体身份的象征物,成为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介”“沿途所连缀的区域文化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都是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它们沿着运河的迁移与传播,互相汲取养料、为己所用,却不存在互相吞没与取代,构成既独立也杂糅、主体良性沟通的文化景观”“包容异质主要体现在大运河在沟通南北过程中,在漫长的时空纠葛中,江南文化特质没有丧失,北方中原文化也没有失去自身认同与诉求”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二的论述侧重于大运河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题干中“既流传着花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荡湖船等民间歌舞,也有昆曲、徽调、京剧等精品戏曲养料,甚至还有一些民歌清曲、田间号子等乡村艺术”可知,这表现出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繁荣景象。而通过阅读材料二,第五段“在漫长的时空纠葛中,江南文化特质没有丧失,北方中原文化也没有失去自身认同与诉求”“在漫长的时空纠葛中,江南文化特质没有丧失,北方中原文化也没有失去自身认同与诉求”“其本质在于它是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联通。一方面保有自我,不失去原有的文化根基与血脉,另一方面是平等相待、吐故纳新”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大运河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容忍文化差异,具有包容异质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最近,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
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靠着男人宽广的胸膛美美地做了个梦。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有一段关于“浓浓的秋色”的环境描写,其中提到“残荷”,暗合女主人公秋荷的名字,暗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 秋荷开始有“不祥的感觉”,到后来“从没这样慌过”,这些心理描写为秋荷男人清晨不告而别、没吃到藕饼埋下伏笔。
C. 秋荷的男人是连长,他一心想着民族大义,全情投身革命事业,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故而也没有表现出对秋荷的不舍。
D. 出征前贴藕饼和送行的描写,关注点从秋荷的小家庭转向整个村子,也映射了整个时代,战火还在蔓延,安宁难以维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女性视角,从秋荷的视角写红军出征前的生活,既写出驻地乡村生活的诗意,也透露出战事在推进的焦灼。
B. 小说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前半部分插叙交代秋荷男人身份和战事情况,避免平铺直叙;后半部分以心理描写为主来表现夫妻间的离情别绪。
C. 小说叙述采用双线结构,秋荷的期盼与送别是主线,男人的备战与出征是暗线,两条叙事线索照应交叉,使叙事更加多变灵活。
D. 小说以普通人的故事呈现红色历史,全文温情脉脉,连沉重的结尾都写得很节制,但不遮掩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红色小说的魅力。
8. 小说描写秋荷在连队驻处给战士们清唱了一首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艺术源于生活。”作者鸿林是一位出生在闽西北水乡客家人,他的故乡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鸿林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自己创作的小说是“从故乡土地上滋长出来的”,请简要谈谈《秋荷》的内容如何体现故乡的“滋长”。
【答案】6. D 7. B
8. ①秋荷给战士们唱歌的场景勾勒出一幅和谐的军民同乐图,凸显红军受群众认可的情况,反映红色历史;②秋荷所唱的歌词,暗示秋荷对男人事业的支持,借秋荷之口表达人民对红军战士的祝福;③歌词“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与后文男人一去不复返形成对比,侧面歌颂红军的正义和忠勇,利于突出主题;④引用歌词,增加文学性,融入柔情与诗意。
9. ①小说开篇荷塘、秋鸭、翠鸟和秋枫等景物描写独具水乡风味,描写细腻,带有诗意,风景是最具有故乡的味道的。②小说描写给男人送行前贴藕饼以保佑他们平安归来的风俗,应该是家乡独有的风俗或再创造,风俗是别具地域特色的。③小说中写到当地老百姓让红军住自己家,把门板借给红军用,乡亲们给红军长征送行,反映当地百姓支持红军,也写出了民风的淳朴。④小说以秋荷盼男人回家为始,以男人长征中牺牲为终,这些故事在革命老区绝不鲜见,书写这样的故事也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暗示了她的悲惨命运”说法有误。开篇是环境描写,从“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可以看出是营造诗意与安宁,并未暗示秋荷悲惨命运。
B.“这些心理描写为秋荷男人清晨不告而别、没吃到藕饼埋下伏笔”说法有误。慌乱的预感是为男人“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埋下伏笔,而不是为“不告而别、没吃到藕饼”埋下伏笔。
C.“故而也没有表现出对秋荷的不舍”说法有误。秋荷的男人还是表现了对秋荷的不舍,从“似乎下了很大决心”“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和“安慰说”等可以看出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后半部分以心理描写为主来表现夫妻间的离情别绪”说法有误。从“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可知,表现夫妻间离情别绪的主要是对话,还有动作描写,并非主要是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文中唱歌的背景“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可知,秋荷与战士们的关系非常和谐,因此秋荷给战士们唱歌是为了以此为例勾勒出军民关系的和谐。
言为心声,歌词内容“割掉髻子当红军”“割掉髻子也甘心”其实也是秋荷等家属们对红军丈夫的心声,从中可看出秋荷对男人事业的支持。
“割掉髻子也甘心”说明秋荷们即使受到了委屈、做出了牺牲,但为了红军事业,也心甘情愿。一方面这也暗示了后文“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的悲惨结局。此外,“也甘心”不仅仅是红军家属们的心声,其实也是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心声。
一方面,秋荷唱歌引用了歌词,为文章增加了文学性。另一方面,从“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也可看出,秋荷唱歌让原本悲怆的主题也增添了一些柔情和诗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从地质、植物、动物等角度,展现了“故乡”水乡的优美风景,挖藕和野鸭捕鱼的细腻描写,也为文章增添了故乡诗意。
根据文中“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特意融入了“故乡”的传统习俗,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先来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可看出军民关系融洽,以及夜不闭户的场景,充分体现了民风的淳朴,而这也是大部分作家描写“故乡”最着力展现的内容。
小说中盼望红军家人回家,以及“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等红军牺牲的情节,也是革命老区的“故乡”特色,作者在这里也展现了革命老区这片“故乡”的精神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湍,字子东,莆之仙游人。曾大父讳襄,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赠吏部侍郎。大父讳旻,宣义郎,赠少傅。考讳伸,左中大夫,赠光禄大夫,光禄四子,公其长也。公以门子为将仕郎,尉盱眙之天长,郡守毕良史材之,罗致幕下。顷之,宅忧。免丧,尉台之宁海,邑多盗,皆薮于海,昼则鱼潜,夜则虎啸。公以严治盗,发辄得,境以清宁。州上功状,授承务郎。知池州贵池县,贵池于邑为剧,公更平宽,邑人宜之,然不可干以私,大官要人为奸利者,噤莫敢伸。庚寅无秋,江淮流民道殣相望。元夕,守欲出遨符县张灯,公曰:“此游观时耶?”竟不奉命。大江之濒因渚为田,议征其亩。州县奉诏并缘侵牟,朝廷知之,乃命有司归田于氓,除租于官。适议臣为部使者,沮格成命,公争不可,力请于朝。使者怒,欲当以重劾,爬罗瘢疵,毫毛莫得也。居二年,弟洸给饷江东,公以嫌引去,除通判镇江府,未之官。乙未冬,得上气疾,明年正月,疾革,乃盥栉更衣,拱而危坐,隐隐闻鼻息声倏而逝,实丙申正月二十有九日也,得年五十六。公性闿毅明敏,幼所占毕,耋而不忘。其事亲悫孝,其律己严毅,见利思义,尝曰:“富非吾志,姑纾吾贫,有田二顷,归耕何卜?”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既殁,家垂橐,诸孤以赙市棺敛焉。公温如春善,与人交,一见倾尽,人人自以得公重,比其殁也,莫不陨涕。公长子曰戡,丁酉之夏,某来守毗陵,戡以户部尚书洸所状公行实,来请铭,某虽不及上堂拜公,而与戡同朝甚善,乃为之铭。
(节选自杨万里《故承事郎通判镇江府蔡公墓志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B.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C.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D. 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指死去的父亲。此用法在成语“如丧考妣”中保存下来,妣指死去的母亲。
B. 宅忧,处在父母丧事期间。我国古代有官员在父母死后,按照礼制守丧的传统。
C. 庚寅,天干地支纪年法,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而组成。
D. 铭,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如《陋室铭》中的“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湍出身名门,开朗聪敏,很有才能,任天长县尉时受到郡守毕良史赏识,被他招致幕下。
B. 蔡湍心怀悲悯,可怜江淮道路上饿死的流民,不接受太守同去符县游玩、观赏花灯的命令。
C. 蔡湍为民维权,触怒了上司,但他立身正直,没有丝毫毛病,上司想弹劾他,也无可奈何。
D. 蔡湍为官清廉,不求富贵,去世后家贫如洗,以致于儿子们得向别人借贷才为他买棺敛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议臣为部使者,沮格成命,公争不可,力请于朝。
(2)人人自以得公重,比其殁也,莫不陨涕。
14. 蔡湍在宁海和贵池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适逢议臣担任部使者,阻挠执行已下达的命令,蔡公与其争执,认为不可以抗命,极力向朝廷请示。
(2)每个人自认为得到蔡公的看重,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没有谁不落泪的。
14. ①宁海县多强盗,蔡公采取严厉惩治的方法,使县内得以清静安宁。
②贵池是大县城,蔡公采取宽严结合的治理方法。对百姓平和宽大,对非法谋取利益的大官要人刚正无私,严格执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蔡公任职耿直廉洁,半生先后连任官职,而真正在职的时间仅仅五年,因此他家里非常贫穷,对自己生活所需的供给非常俭朴,宁可受穷也不改变平日的志向,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但蔡公安然自若。
“公为吏狷且廉”句意完整,“狷”“廉”为并列词语,中间用“且”连接,不能断开,排除BC;
“人不堪忧”句意完整,“忧”作“不堪”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陋室铭》中的“铭”指鞭策、勉励自己的文字。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向别人借贷才为他买棺敛丧”错误,原文“诸孤以赙市棺敛”意为“儿子们拿别人的资助为他买棺敛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适”,适逢;“沮格”,阻挠,阻止;“力请于朝”,状语后置句。
(2)“重”,看重;“比”,等到;“陨涕”,落泪,流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尉台之宁海,邑多盗,……公以严治盗,发辄得,境以清宁”,宁海县多强盗,蔡公严厉惩治强盗,强盗一作乱就逮捕,县内得以清静安宁。
“知池州贵池县,贵池于邑为剧,公更平宽,邑人宜之,然不可干以私,大官要人为奸利者,噤莫敢伸”,贵池是大县城,蔡公改以平和宽大的治理方法,县中百姓感到方便适合,对非法谋取利益的大官要人刚正无私,严格执法。
参考译文:
蔡公名湍,字子东,莆田仙游人。曾祖父名襄,曾任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去世后赠吏部侍郎。祖父名旻,曾任宣义郎,去世后赠少傅。父名伸,曾任左中大夫,去世后赠光禄大夫,他有四个儿子,蔡公是长子。蔡公凭借门子身份任将仕郎,后任盱眙军天长县尉,郡守毕良史认为他是个人才,把他招致幕下。不久,为母亲守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台州宁海县尉,县中多强盗,都聚集在海里,白天像鱼一样潜伏,夜里像老虎一样聚啸作乱。蔡公严厉惩治强盗,强盗一作乱就逮捕,县内得以清静安宁。州府上报功劳,被授予承务郎。任池州贵池县知县,贵池是大县城,蔡公改以平和宽大的治理方法,县中百姓感到方便适合,但是不能因私情请托,非法谋取利益的大官要人,吓得不敢作为。庚寅年秋绝收,江淮一带的流民在道路上饿死的到处都是。正月十五,太守想去符县游玩观赏花灯,蔡公说:“现在是游玩观赏的时间吗?”最终不接受命令。长江水中的小块陆地积为田地,议臣上奏征收田赋。州县奉诏相互依附勾结侵害掠夺,朝廷知道后,就命令主管官员将田地归还给百姓,免除他们应向官府上交的租税。适逢议臣担任部使者,阻挠执行已下达的命令,蔡公与其争执,认为不可以抗命,极力向朝廷请示。部使者生气,想要向朝廷严厉弹劾将他判罪,搜集他的毛病,一点儿也没找到。过了两年,弟弟蔡洸到江东主管运送粮饷,蔡公因避嫌离职,任镇江府通判,没有赴任。乙未年冬天,得了上气疾病,第二年正月,病重,就梳洗整容更换衣服,拱手正坐,呼吸声渐弱很快去世了,正是丙申年正月二十九日,享年五十六岁。蔡公开朗聪敏,幼时诵读的内容,到老年也不忘记。他侍奉双亲谨慎孝顺,要求自己严厉刚毅,见到利益而思考大义,曾经说:“富贵不是我的志向,姑且解除我的贫困,有二顷田地,回家耕种,何必占卜呢?”蔡公任职耿直廉洁,半生先后连任官职,而真正在职的时间仅仅五年,因此他家里非常贫穷,对自己生活所需的供给非常俭朴,宁可受穷也不改变平日的志向,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但蔡公安然自若。他去世后,家里垂着空袋,儿子们拿别人的资助为他买棺敛丧。蔡公性情温和良善,与人交往,见一面就为对方尽心竭力,每个人自认为得到蔡公的看重,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没有谁不落泪的。蔡公的长子名戡,丁酉年夏,我任毗陵太守,蔡戡拿户部尚书蔡洸所写的蔡公生平事迹,来请我写铭文。我虽然没能赶上到庭堂祭拜蔡公,但我与蔡戡同朝为官非常友善,于是为蔡公写下铭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6. 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诗歌的后两联抒发诗人漂泊在外,既悲又喜的思归之情。②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③但悲情中也有乐笔,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秋风(其二)》写对秋风而动归思。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对价值与意义的追询,追询是得不到答案的,但人的归来为明月在存在找到了目的。“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对故园的忧虑,精神故乡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本诗后四句,句句含悲情,有望月思归不得归之悲,有无法乘舟而归之悲,有归时已白头之悲,有归时故园池台物是人非之悲。另外,诗歌的后四句用语俏皮,“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诗人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批评那些“___________”的人是见利忘义,又用“___________”一句指出他们的行为丢弃了初心。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一句从琵琶师角度侧面描写琵琶女年少时就已经技艺高超;“___________”一句借他人的嫉妒写琵琶女的容貌之美。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虚写映衬的手法,以飞禽走兽为描写对象,突出蜀道高险,难以攀援的情形。
【答案】 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③. 曲罢曾教善才服 ④. 妆成每被秋娘妒 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⑥. 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辩”“妆”“鹤”“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在中国古代,优美的抒情作品实在太多了,但像《离骚》这样的华丽的交响乐则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就是 的,全篇三百七十二句两千四百九十余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几千年来没有人能打破这个记录。而其结构的繁复,主题的丰富,情感的深厚,更是令人 。作为抒情诗,它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第一位”,盖因他之前尚无称得上伟大的诗人,甚至连“诗人”也不易觅得。《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绝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在这两点上,屈原都是 的,就前一点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
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请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材料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18. 空前绝后
叹为观止
当之无愧
19. ( 1 )对比: 以物理存在的屈原已死与精神的屈原永在生长对比,突出屈原 的人格精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永远滋溉后人。(2 )比拟: 把屈原的精神拟写成枝繁 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生动形象地写出屈原对国民精神有庇荫、滋养作用。
20. 因为屈原拥有可以滋溉后人的绝大的人格精神和自成格式的绝大的艺术创造,所以屈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离骚》篇幅长,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可用“空前绝后”。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第二空,语境形容《离骚》主题的丰富,情感的深厚令人赞叹,可用“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第三空,语境指屈原担得起“伟大的诗人”的称号,可用“当之无愧”。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物理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运用了对比手法,“物理”与“精神”,“死去”与“永生”形成对比,突出屈原的人格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运用比拟修辞,把屈原的精神当作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形象地突出其精神对后人的庇荫、滋养作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第二段,第一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结论,然后从“第一位”“伟大”等角度解说原因,结合“‘伟大的诗人’,须有绝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概括出“屈原拥有可以滋溉后人的绝大的人格精神和自成格式的绝大的艺术创造”。
最后用因果连词“因为”“所以”连贯表述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③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2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 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 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
D. 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 ①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②就不再变化
③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代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指示代词“这”通常具有指示前文内容的作用,所以含有代词“这”的句子往往具有总结性。文中“看到这”的“这”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前文内容。
A.“这”指这时候,即说话的同时;
B.“这”是代词,不定指,即不确指说话的内容;
C.“这”是代词,此,指代上文所说内容。
D.“这”读“zhèi”,常用于口语,有“这么”的意思,是“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情境补写能力。
第①空,前文谈论的重点是“智力”,后文提到“智商”,所以本处是过渡句,承接“说到智力”,可填写“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第②空,根据后文“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和前文“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所以本处可填“就不再变化”;
第③空。根据前文“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可知,智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再根据后文“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可知,学习也可以延缓智力减退的速度。所以本处可填“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大钊:“青年者,国之魂也。”
席慕蓉:“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李大钊的话,以“国之魂”来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永远是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材料二引用席慕蓉的话,劝勉青年珍惜韶华,不负青春。材料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话,号召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综合来看,作为时代青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是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而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每一代青年都要珍惜韶华,珍惜机遇,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不负盛世,跑出奋斗圆梦的“加速度”,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的光芒,让青春在复兴强国的伟业中燃烧。
行文思路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生逢盛世,青年当有为。接下来分层展开论述:青年,应当胸怀天下,把自己的青春力量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青年,应当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把握时代的机遇,与时代共舞,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要在新征程上敢于担当,勇于吃苦,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在时代大潮中,发光发热,找到生命的意义。
立意:
1.激扬青春力量,争做有为青年。
2.青年有为,国家盛昌。
3.以青春之朝气,创青春之国家。
4.让青春的光热汇聚复兴之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