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00: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缥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 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 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 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 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 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 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 在美国生活多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 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 “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 (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 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 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 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 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 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 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 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8. 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9. 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即日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太后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皇太后。诏曰:“可。”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宣帝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己甚。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谥曰宣成侯。
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出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有删节。)
【注】①霍氏:西汉权臣霍光子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B.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C.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D.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崩,皇帝去世。古代对“死”称呼有严格规定,皇帝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
B. 疏,一种文体。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请求、建议时用,一般具有言情的成分。
C. 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常由武士充任。
D. 汉书,又称《前汉书》。它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光本性端正,富有气量。宫中曾现怪异现象,大臣们一夜惊扰不安。霍光欲夺尚符玺郎玉玺,郎官宁死不从,霍光非但不生气,反而赞赏此人忠义。
B. 昭帝故世,没有后代,昌邑王就位,行为淫乱。霍光和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诏令把刘贺送回昌邑。
C. 霍光位高权重,秉政多年,为人骄奢,凡事都先汇报霍光,然后才奏给天子。其亲族多在廷中任职,连成一体,植根盘踞。宣帝就位,霍光才归还政权。
D. 宣帝高庙祭祀,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宣帝惧怕霍光,如芒刺背。霍光死后,全族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2)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14. 茂陵徐生认为霍氏必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5.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的主旨是作者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B. “童稚情亲四十年”,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C. 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 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16.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 ______”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在《虞美人》,李煜用“ ______,______”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 ______, 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是历经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农耕文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已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了中国社会有机体中 (1) 并能显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历史延续,使得乡村文化无论其所面临的环境多么艰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彻底走向消亡。
文化模式的稳定性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但在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作为农民原有生活共同体的乡野村落,在物质形态上必然会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而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规划和布局,因此村落的变迁也就成为 (2) 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乡土变迁是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的挑战。
乡村文化以其特有的草根性彰显着温柔敦厚的民俗习气和恬淡寡欲的生活态度,与城市文化的疏离世故和 (3)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文化以其现代价值和科学理性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因此,在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中,重塑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确立乡村文化的自信,使乡村在与城市的交融共哺中彰显其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之所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为更好地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等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 ② ,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其典型表现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无形的约定来实现这种互惠互利。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 ③ ,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性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21.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 让人留恋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 “呜——”伴随着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北京成立;历时一年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是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时两年,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经历六十多年的建设,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脱贫攻坚全部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入新时期……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年后,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擘画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无前行稳致远……
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缥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 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 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 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 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 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 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 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 “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 C 2. C 3. D
4. 以设问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 (1)李子柒视频内容上尊重大众需求,制作质量高,传播方式新颖。(2)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框架不清晰”错,文中材料一说“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不能等同于“框架不清晰”。
B.“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错,文中材料一说“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是既成事实。
D.“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以偏概全,从文中材料二看,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原因不止一个,除选项所说外,还有“视频作品质量较高”“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不是本文的观点,文中说“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可见文章对李子柒视频是赞同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就“中国文化如何输出”的问题提出了“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的观点。
D.“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是国家实力增强带来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如何输出”的内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材料一以设问开篇,“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一句设问引出中心论点: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总观点“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接下来以“首先”“其次”“其三”三个分论点分别对“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传播方式”三部分进行论证。
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2010年世博会和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引用习近平的讲话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李子柒视频走红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李子柒的视频为观众展现了“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其“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尤其是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
第二,从业内人士的评价来看,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高质量是视频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第三,李子柒的视频“创新方式”,利用“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提高了跨文化传播效率。
根据材料二,概括意义:
结合“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概括出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结合“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概括出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结合“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概括出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 (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 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 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 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 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 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 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 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8. 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9. 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海浪凶狠,海风呼啸,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环境描写写出了此时海上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形势的紧张,烘托了主人公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眼睛里闪着光”是动态描写,“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蓝海燕的神采,又表现出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点。
9. ①《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②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③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都父母双亡”“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错误。林小燕只是父亲去世,并未父母双亡;蓝海燕照顾林小燕在前,二人互叙身世在后,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段落作用的的能力。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错误,原文是“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可见,并不仅仅是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和人物描写的能力。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属于环境描写,“凶狠”的海浪,“呼啸的海风”以及“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突出了此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渲染了一种敌我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是对海燕进行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运用比喻,静态描写蓝海燕威严的姿态和英雄的神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特定内容作用的能力。
(1)文章开头说“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结尾说“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
(2)中间部分是林小燕讲述了主人公蓝海燕的英雄事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又名《海燕之歌》,赞颂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小说中“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3)结构上,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这样就使文章结构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即日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太后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皇太后。诏曰:“可。”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宣帝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己甚。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谥曰宣成侯。
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出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有删节。)
【注】①霍氏:西汉权臣霍光子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B.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C.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D.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崩,皇帝去世。古代对“死”称呼有严格规定,皇帝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
B. 疏,一种文体。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请求、建议时用,一般具有言情的成分。
C. 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常由武士充任。
D. 汉书,又称《前汉书》。它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光本性端正,富有气量。宫中曾现怪异现象,大臣们一夜惊扰不安。霍光欲夺尚符玺郎玉玺,郎官宁死不从,霍光非但不生气,反而赞赏此人忠义。
B. 昭帝故世,没有后代,昌邑王就位,行为淫乱。霍光和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诏令把刘贺送回昌邑。
C. 霍光位高权重,秉政多年,为人骄奢,凡事都先汇报霍光,然后才奏给天子。其亲族多在廷中任职,连成一体,植根盘踞。宣帝就位,霍光才归还政权。
D. 宣帝高庙祭祀,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宣帝惧怕霍光,如芒刺背。霍光死后,全族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2)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14. 茂陵徐生认为霍氏必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第二天,下诏提升这位郎官官阶两级。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
(2)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虚怀若谷,神色敬肃,礼节上屈己退让到了极点。
14. 茂陵徐生认为霍氏必亡的原因:①霍氏奢侈就会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会玷辱皇上,背叛天道; ②霍氏地位太高,大家一定会嫉妒他; ③霍氏掌权时间太久,嫉妒他的人太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武帝六个儿子只剩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议论立谁为帝,都主张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内心感到不妥当。
“在”是“在世”的意思,作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是说武帝六个儿子只剩广陵王刘胥还在世,故“在”应与“胥”相连,排除AB。
“先帝所不用”的是“广陵王胥”,而不是“霍光”,故应在“光”前断句,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疏……请求、建议时用,一般具有言情的成分”说法错误。“请求”“具有言情的成分”是“表”的内容,如《陈情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霍光……为人骄奢”说法错误。文中“霍氏奢侈”指的是霍光的子孙,并不是指霍光本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职位、品级;“多”,赞美,称颂。
(2)“敛容”,正容,显出端庄的脸色;“礼下”,降低身份,以礼相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可知,茂陵徐生认为霍氏必亡的原因是:霍氏奢侈就会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会玷辱皇上,背叛天道;霍氏地位太高,大家一定会嫉妒他;霍氏掌权时间太久,嫉妒他的人太多。
参考译文:
霍光表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为人沉着冷静、细致慎重,资质本性端正。殿中曾出现过怪异的现象,一夜间大臣们互相惊扰,霍光召来符玺郎要玉玺,郎官不肯交给霍光。霍光想夺玉玺,郎官手按着剑把说:“臣子的头可以得到,国玺你不能得到!”霍光很赞赏他的忠义。第二天,下诏提升这位郎官官阶两级。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
元平元年,昭帝故世,没有后代。武帝六个儿子只剩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议论立谁为帝,都主张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内心感到不妥当。有郎官上奏书说:“周太王不立长子太伯而立幼子王季,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只在于适当,即使废长立幼也是可以的。广陵王不能承继宗庙。”这话符合霍光心意。当天接受皇太后的诏令,迎接昌邑王刘贺。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的儿子,到了以后,就位,行为淫乱。霍光又担忧又气忿。霍光立即跟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诏令把刘贺送回昌邑,赐给他私邑二千户。霍光坐在朝廷中间,会合丞相以下大臣讨论决定立谁。近亲只有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号皇曾孙的在民间,大家都称道他。霍光就跟丞相杨敞等上奏皇太后。 皇太后下诏说:“同意。”迎接曾孙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受封为阳武侯。霍光捧上皇帝的玺和绶带,进谒了高皇帝庙,这就是孝宣皇帝。
从昭帝时起,霍光的儿子霍禹和侄孙霍云都是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带领胡骑、越骑。霍光有两个女婿是东、西宫的卫尉,兄弟、几个女婿,外孙都得以定期朝见皇帝,任各部门的大夫、骑都尉、给事中。亲族连成一体,植根盘踞在朝廷中。霍光从后元年间起掌握国事,到宣帝就位,才归还政权。宣帝谦让不肯接受,凡事都先汇报霍光,然后才奏给天子。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虚怀若谷,神色敬肃,礼节上屈己退让到了极点。霍光去世时,宣帝和皇太后亲临参加霍光的丧礼。
当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得死。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此人也就是背叛天道。他的地位比别人高,大家一定忌妒他。霍氏掌权很久了,忌妒他的人很多了。全部人都忌妒他,而他又背天道而行,不等待死等什么?”于是上疏皇上说:“霍氏宽裕昌盛,皇上您即使想厚待他,应当适时抑制他,不要让他最后到死亡的地步。”上书三次,才听到。
宣帝刚被立为皇上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皇上心里害怕他,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光任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面对,感觉安全在身旁。一直到光死去。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威严震主的人不能活。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5.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的主旨是作者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B. “童稚情亲四十年”,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C. 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 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16.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5. C 16. ①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
②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
③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之所以……是因为……”错误,“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所以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写桃花和柳絮,而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的愁闷,以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
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非常深厚,因此这次重逢,让他们非常喜悦。
“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且此处别离还不知“后会知何地”。
“相逢是别筵”对筵席的感叹,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表现得形象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 ______”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在《虞美人》,李煜用“ ______,______”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 ______, ______。”
【答案】 ①.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③.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④. 只是朱颜改 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霓、兮、砌、颜、梦、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是历经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农耕文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已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了中国社会有机体中 (1) 并能显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历史延续,使得乡村文化无论其所面临的环境多么艰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彻底走向消亡。
文化模式的稳定性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但在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作为农民原有生活共同体的乡野村落,在物质形态上必然会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而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规划和布局,因此村落的变迁也就成为 (2) 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乡土变迁是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的挑战。
乡村文化以其特有的草根性彰显着温柔敦厚的民俗习气和恬淡寡欲的生活态度,与城市文化的疏离世故和 (3)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文化以其现代价值和科学理性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因此,在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中,重塑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确立乡村文化的自信,使乡村在与城市的交融共哺中彰显其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之所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为更好地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等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8. (1)不可或缺
(2)水到渠成
(3)急功近利
19. 城市文化以其科学理性和现代价值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的陈腐观念。
20. ①增加人口的流动和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的的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改变对“熟人社会”的依赖,主动适应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③普及法律知识,将礼治优势与法治长处相结合,改变以“礼”维系秩序的单一传统;④理性看待基于血缘的亲密性,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逐步实现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语境指乡村文化对中国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性,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2)结合“自然历史过程”可知,语境指村落的变迁是很自然的事,条件成熟,就会发生,可填“水到渠成”。水到渠成:指水一流到,沟渠自然形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
(3)此处和“疏离世故”并列使用形容城市文化,可填“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指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现代价值和科学理性”语序不当。“科学理性”关联“愚味落后”,“现代价值”关联“保守封闭”,二者位置互换;
②“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成分残缺。缺少支配的宾语中心词,在句末加上“的陈腐观念”。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乡土本色”讲述乡土社会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从人与空间关系上看人是不流动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对外表现为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对内表现为对人、对物都十分“熟悉”,是个“熟悉的社会”。由此可知,要增加人口的流动和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的的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改变对“熟人社会”的依赖,主动适应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和“法治”对立。据此可知,应普及法律知识,将礼治优势与法治长处相结合,改变以“礼”维系秩序的单一传统;
“血缘和地缘”在乡土社会,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在乡土社会中,地缘还没有构成一种团结力的关系”。“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据此可知,要理性看待基于血缘的亲密性,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逐步实现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 ② ,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其典型表现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无形的约定来实现这种互惠互利。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 ③ ,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性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21.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 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 “呜——”伴随着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利他主义分为两种 ②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 ③往往考虑个人得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递进。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转折。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推断①处是说利他主义的分类,可以填入“利他主义分为两种”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推断②处是说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很少涉及关系疏远的亲属,可以填入“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推断③处是说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求自利”的特征,可以填入“往往考虑个人得失”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北京成立;历时一年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是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时两年,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经历六十多年的建设,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脱贫攻坚全部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入新时期……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年后,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擘画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无前行稳致远……
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时间顺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光辉历程。1920年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中华沃土应运而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我党一百年跋涉奋进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历史起点。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从此,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成立、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全国人民奋战六十多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擘画未来重大历史任务……由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共同任务,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根据题目要求,“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了解历史,继承并发扬先辈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用奋斗和热爱书写新时代崭新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应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我辈青年当无畏风雨,勇敢追梦,实干兴邦,立志为国家新的发展史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行文思路上,可以简单回顾党的奋斗历史,例举有代表性的人物,歌颂他们的精神品质;接着从时代青年的身份出发,号召青年应当学史明理,要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做新时代的强者和奋斗者;再强调要学史力行,将精神动力转化成实际行动。可以写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时代青年要从做好身边小事、本职工作出发,将“奋斗”落到实处;可以写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行动回应历史,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论证部分可以用并列式排比段落,以增强行文气势,运用典型例证、引证丰富文中内容,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使论证语言更加形象有力。
立意:
1.青春逢盛世,扬帆正当时。
2.奋斗的青春方不负家国民族。
3.把自己的青春事业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4.青年握好时代接力棒,做好中国精神传承人
5.奋楫扬帆正当时,乘风破浪勇担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