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00: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此诗堪称唐诗极品,其颈联尤为脍炙人口。原因安在?奥秘之一,是这首诗的颈联隐含着两幅高度抽象又极为形象的几何图形,极巧地动用了几何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分别绘成如下几何图形:
平行四边形表示无限平面(大漠),一根直线(孤烟)从这个无限平面上沿垂直方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由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又与时间组成四维宇宙。
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一条长河滚滚奔流。一轮落日与长河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相融;如果把镜头推远,长河成了一线,落日与之相离相切,最终成为落在线上的一点。
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
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
它赋予读者简约美。据“大漠孤烟直”所绘之几何图形线条和结构都很简单,但它的内涵却无比丰富恢宏。“大漠”因有“孤烟”与其垂直而显得更广阔更空旷,仿佛真正达到了数学意义的无穷“大”;而“孤烟”则因有这无穷“大”与它垂直而显得更“直”,更显其上升是无限的,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升腾力,也更切合那个“大漠”的“漠情”。这无比壮观的强劲升腾是只有那个“大漠才有的景象,同时也是只有这个诗人才有的为国建功立业激情的真切写照。在这里已不纯是“大漠”与“孤烟”的垂直,更是诗人爱国思想和急剧升腾的奔赴边塞慰问将士的激情“垂直”而成的广阔胸怀。
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古人论诗历来推崇“诗中有画”。唐诗的“几何现象”已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这就使这些诗中的“画”更富底蕴更富气韵。唐诗“几何现象”赋予读者的图画美与一般“诗中有画”的“画”的美在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它赋予读者时空美。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都是或极其壮阔或玲珑剔透的三维空间,然后与其所发生的时间复合成含宏万汇的时空连续区,把有限的诗歌语言嵌镶于无穷的时空,给诗人个写意的巨大“坐标系”,给骚人一个抒情的强大依托,使读者有了一个“沉思”的巨大空间。当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将自己的诗情驰骋在永远美丽的时空连续区之时,其诗歌对读者的心灵就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张力。
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几何图形尤其是立体几何图形是用具体的点线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个有限的平行四边形表示一个无限的平面,这个平面是抽象的,无厚度无边际。当几何图形渗入唐诗领域就充分发挥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
(摘编自彭晖《唐诗几何美浅谈》)
材料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文化中,有不少使用几何意象的佳作。
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
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由两个意象孤帆和长江组合起来,孤帆是点,长江是线,点已是渐行渐远的远点,线已由李白身前的纵线转成天际的横线,点不断慢慢的在向横线移动,不见了,人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图形的解析中一目了然。李白口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浓。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该诗隽永的意境而成千古绝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线线点,线线点”的构图,更为复杂但由于有相同的节奏使得意境更加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明月为圆,汉关成线,征人作点。圆下引线,线外设点,点于线尽之处消亡悲凉不胜。
在几何意象中云、风、雾、影就像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面”轻拂人心,它使意境更加朦胧。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风是朦胧的面月是思念的圆,叶、寒鸦是衰老的点,进而时空轮回转换,产生的美感不言而喻。
(摘编自马晓华周乃军《例析诗词中的几何构图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至塞上》的颈联隐含着诸多富有意蕴的几何意象,前一句的几何意象是平面和直线,后一句的几何意象是点、线、圆。
B. “大漠孤烟直”中的几何意象蕴含着强劲的升腾之力,既展现了“大漠”独有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激情。
C. 唐诗的“几何现象”不是人们所推崇的“诗中有画”,而是更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它赋予读者更富底蕴、气韵的图画美。
D. 孤帆、泪滴、河流、雁阵,荒原、长天这些看去似点、似线、似面的物象常常被古代诗人运用创造出隐含几何意象的佳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诗人能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让自己的诗情纵横驰骋,诗歌就能产生极强的情感张力。
B. 如果想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就一定要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中。
C.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根本原因就在于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
D. 使用几何意象的诗词佳作屡见不鲜,可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有众多的相通之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具有鲜明几何意象的一项是( )
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 D.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具有由几何意象构成的“几何现象”之美,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凝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们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地如何对娘说。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觉得很精神。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向前望去,她看见前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先,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得文具盒后,香雪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十分盼望同学们都来关注她的文具盒,足见其虚荣至上。
B. 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
C. 香雪走进隧道时,因为害怕,弯腰拔下一根草插在小辫里,用来“避邪”,可见她思想是落后和迷信的。
D. 姑娘们用奔放、热烈的声音喊着香雪,笑得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体现古老文明被现代文明唤醒的美好。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觉,全方位展开叙述,使得小说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 小说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充分展示出香雪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丰富了人物形象。
C. 小说结尾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香雪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D. 小说运用象征手法,铅笔盒象征了文化和知识,象征了农村青年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9. 孙犁在《谈铁凝<哦,香雪>》一文中说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事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试从语言、形象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安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效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方朝廷草昧不睱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要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俄以检校刑部尚书为朔方行营宣慰使,未行,留知省事,更封鲁郡公。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节选自新旧唐书《颜真卿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B.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C.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D.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科举考试用语,即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朝觐,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C.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两次拱手,表示尊敬之意。也可在书信中用于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D. 文忠,是古代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仅次于“文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B. 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无论是平民百姓郑延祚,还是王府亲信管崇嗣,他发现不符合礼法的行为,都奏本弹劾,产生实效。
C. 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反贼李希烈当面以死威逼,颜真卿仍气节不屈,宁愿赴火受焚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D. 颜真卿笃实纯厚,为国选材。他始终坚持公正言辞、正直的道义;最初引进起用的李正己、田神功等人,后来都于国有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用舍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
14. 李希烈派人相问时,颜真卿“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的回答有什么言外之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 领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 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 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6. 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编钟是一种古老、庄严而神秘的大型打击乐器,在古代,它不仅是各种大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① 。当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或觥筹交错的盛宴时,就会“请出”编钟进行一场气势磅礴的演奏,以彰显主人尊贵的地位。因此,古人也常常用“钟鼎之家”来形容富贵宦达之家。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编钟,同坑出土一套24件,分三层悬挂于木架上,上、中层各列悬10枚钮钟,用来演奏旋律;下层列悬4枚铸钟,用来演奏和声。铸钟和钮钟, ② :铸钟的音色略显深沉浑厚,而钮钟的音色则清澈明亮,犹如泉水浪花一般。演奏中两种音色互相交错融合,形成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编钟为什么能够发出如此动听而又准确的音律呢?这与钟体的合金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国编钟是用合金铸成,其中含锡量在14%左右,并含有少量的铅,试验表明这样的合金比例比较合理,使编钟的音色与耐用度都会更好。 ③ ,钟声就会变得单调尖锐;过高,钟体变脆容易破碎。而含有的铅可以加快钟声的衰退,有利于演奏。可见,古人对编钟合金成分与铸造性能、声学特性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认识。
18.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钟鼎”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条路的历史( )。自从村子里最早那座茅棚在这里扎下,庄稼人到田里去刨食吃,去播种、栽秧、锄地、浇水,再把收割了的庄稼拉回。去去来来,很快,清风一吹,一条亮带子就在美丽的梁邹平原上飘起来了。
梁邹平原这一带古时候是退海之地,海水虽被黄河赶走,沉下的泥沙却饱浸着盐分,捧一捧湿土闻一闻,咸腥味刺鼻。春天盐碱泛上来,一圈圈一圈圈的“绒花”盛开,地里白茫茫,如同下了一场雪。
在我每年一定回故乡居住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我都要踏上这条路,( )。每次来我都( )不住激动。我走得很慢,我在以脚掌为手轻轻抚摸它。我走到南边去看( )、生长茂盛的庄稼,从起伏的绿浪里捕捉那黑豚一样窜动的脊背;再回首凝望一会儿被雾霭笼罩的村庄,那若隐若现的红瓦白墙,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仔细分辨着那里混杂在一起的狗吠、鸡鸣和孩子的哭叫。这时候,挨近地平线的夕阳吸引我侧过脸,这一瞬的夕阳是最美的,一泓熔金似的鲜亮,又丹柿一样柔和,它低低地悬着,平原愈加平坦、辽阔。
20.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修长 恋恋不舍 控制 一望无际
B. 修长 流连忘返 控制 漫无边际
C. 悠长 流连忘返 抑制 一望无际
D. 悠长 恋恋不舍 抑制 漫无边际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绒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 至如梁、柱、枋、檩、门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庄稼人到田里去谋生,他们辛勤付出,精耕细作,再把收割了的庄稼载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变现”,本义为把非现金形式的资产换成现金。而在当下,变现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有人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后将知识、才艺变现,还有人能轻松将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变现……但知识、才艺等存在着不能即时变现、甚至有时无法变现的尴尬,特别是某些人无底线变现成功,使得有些青年学生对于该推崇怎样的“变现”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求学求知产生了动摇。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对“变现”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此诗堪称唐诗极品,其颈联尤为脍炙人口。原因安在?奥秘之一,是这首诗的颈联隐含着两幅高度抽象又极为形象的几何图形,极巧地动用了几何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分别绘成如下几何图形:
平行四边形表示无限平面(大漠),一根直线(孤烟)从这个无限平面上沿垂直方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由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又与时间组成四维宇宙。
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一条长河滚滚奔流。一轮落日与长河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相融;如果把镜头推远,长河成了一线,落日与之相离相切,最终成为落在线上的一点。
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
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
它赋予读者简约美。据“大漠孤烟直”所绘之几何图形线条和结构都很简单,但它的内涵却无比丰富恢宏。“大漠”因有“孤烟”与其垂直而显得更广阔更空旷,仿佛真正达到了数学意义的无穷“大”;而“孤烟”则因有这无穷“大”与它垂直而显得更“直”,更显其上升是无限的,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升腾力,也更切合那个“大漠”的“漠情”。这无比壮观的强劲升腾是只有那个“大漠才有的景象,同时也是只有这个诗人才有的为国建功立业激情的真切写照。在这里已不纯是“大漠”与“孤烟”的垂直,更是诗人爱国思想和急剧升腾的奔赴边塞慰问将士的激情“垂直”而成的广阔胸怀。
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古人论诗历来推崇“诗中有画”。唐诗的“几何现象”已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这就使这些诗中的“画”更富底蕴更富气韵。唐诗“几何现象”赋予读者的图画美与一般“诗中有画”的“画”的美在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它赋予读者时空美。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都是或极其壮阔或玲珑剔透的三维空间,然后与其所发生的时间复合成含宏万汇的时空连续区,把有限的诗歌语言嵌镶于无穷的时空,给诗人个写意的巨大“坐标系”,给骚人一个抒情的强大依托,使读者有了一个“沉思”的巨大空间。当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将自己的诗情驰骋在永远美丽的时空连续区之时,其诗歌对读者的心灵就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张力。
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几何图形尤其是立体几何图形是用具体的点线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个有限的平行四边形表示一个无限的平面,这个平面是抽象的,无厚度无边际。当几何图形渗入唐诗领域就充分发挥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
(摘编自彭晖《唐诗几何美浅谈》)
材料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文化中,有不少使用几何意象的佳作。
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
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由两个意象孤帆和长江组合起来,孤帆是点,长江是线,点已是渐行渐远的远点,线已由李白身前的纵线转成天际的横线,点不断慢慢的在向横线移动,不见了,人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图形的解析中一目了然。李白口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浓。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该诗隽永的意境而成千古绝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线线点,线线点”的构图,更为复杂但由于有相同的节奏使得意境更加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明月为圆,汉关成线,征人作点。圆下引线,线外设点,点于线尽之处消亡悲凉不胜。
在几何意象中云、风、雾、影就像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面”轻拂人心,它使意境更加朦胧。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风是朦胧的面月是思念的圆,叶、寒鸦是衰老的点,进而时空轮回转换,产生的美感不言而喻。
(摘编自马晓华周乃军《例析诗词中的几何构图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至塞上》的颈联隐含着诸多富有意蕴的几何意象,前一句的几何意象是平面和直线,后一句的几何意象是点、线、圆。
B. “大漠孤烟直”中的几何意象蕴含着强劲的升腾之力,既展现了“大漠”独有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激情。
C. 唐诗的“几何现象”不是人们所推崇的“诗中有画”,而是更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它赋予读者更富底蕴、气韵的图画美。
D. 孤帆、泪滴、河流、雁阵,荒原、长天这些看去似点、似线、似面的物象常常被古代诗人运用创造出隐含几何意象的佳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诗人能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让自己的诗情纵横驰骋,诗歌就能产生极强的情感张力。
B. 如果想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就一定要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中。
C.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根本原因就在于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
D. 使用几何意象的诗词佳作屡见不鲜,可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有众多的相通之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具有鲜明几何意象的一项是( )
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 D.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具有由几何意象构成的“几何现象”之美,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全文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指出什么是唐诗的“几何现象”;其次阐述唐诗的“几何现象”美在何处(美的类型);最后分析唐诗的“几何现象”如此之美原因。
5. ①“平沙”是“面”,“落日”是“圆”,人与客均为“点”。
②诗句由点、面、圆组成立体的几何图形,构成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
③整幅画面线条和结构简单,但内涵丰富,体现了诗歌几何现象中的简约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不是……而是……”逻辑关系错误,依据原文“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二者都包括,应是递进关系,而选项“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只包括后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只要……就能产生……”错误,过于绝对,诗歌情感张力的产生,需要多个条件,“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用“只要……就”。
B.“如果……就一定要……”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最后一段 “……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可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的方法不止“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这一种。
C.“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误,“诗句中隐含着巧妙几何意象是原因之一,不能确定是“根本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提到几何意象的特点,如“‘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面则是平的东西……”。
A.选项明月和潮水构成圆与面的垂直面。具有鲜明的几何意象。
C.选项太阳与其长短不同的影子可形成不同的几何面。具有鲜明的几何意象。
D.选项洞庭景物与水中倒影可形成角度,月亮倒影与青螺形成圆与棱锥的垂直面。具有鲜明的几何意象。
B.“山重水复”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景象繁复,不具有鲜明几何意象。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出处《唐诗几何美浅谈》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话题是“唐诗中的几何现象”。
材料一共九段文字,第一段由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引出“几何美学”,接着二、三段对这首诗颈联的几何美学进行解说,到第四段引出话题“唐诗的几何现象”,“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这是第一部分,解说何为唐诗的“几何现象”。
第五段“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指出唐诗“几何现象”之美,六、七、八段从“它赋予读者简约美”“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它赋予读者时空美”三个方面阐释唐诗“几何现象”美在何处,这是第二部分。
第九段“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是分析唐诗“几何现象”如此之美的原因,这是第三部分。
由此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层层递进式论证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诗歌几何意象的构成部分。由“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可知,构成部分有点、线、面、圆等。
然后理解诗句意思,确定意象,由意象思考对应的几何图形。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意思是“登上城头眺望,但见平旷的江水自远而来,令人迷茫;高空里一轮夕阳,对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意象有“平沙”“落日”“人”“客”;“平沙”是“平旷的江水”,这是“面”;“落日”是“圆”,而“人”和“客”则是“点”。由此可知,这幅画面由面、圆、点组成几何图形,线条结构简单但传递出的内涵却是意味悠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凝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们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地如何对娘说。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觉得很精神。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向前望去,她看见前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先,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得文具盒后,香雪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十分盼望同学们都来关注她的文具盒,足见其虚荣至上。
B. 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
C. 香雪走进隧道时,因为害怕,弯腰拔下一根草插在小辫里,用来“避邪”,可见她思想是落后和迷信的。
D. 姑娘们用奔放、热烈的声音喊着香雪,笑得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体现古老文明被现代文明唤醒的美好。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觉,全方位展开叙述,使得小说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 小说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充分展示出香雪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丰富了人物形象。
C. 小说结尾采用反复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香雪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D. 小说运用象征手法,铅笔盒象征了文化和知识,象征了农村青年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9. 孙犁在《谈铁凝<哦,香雪>》一文中说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事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试从语言、形象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1)原句为短句,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适合表现香雪的心理。改句较为冗长。(2)原句运用排比句、感叹句,句式整齐,表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力量。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
9. (1)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2)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洁如水晶的目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飘荡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情节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错误,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了香雪的勇敢和上进,她为台儿沟里的人感到骄傲。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小说情节曲折”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写了孩子们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曲折。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为短句,“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的描述使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这样就把香雪当时的心理描写的鲜活到位。而改句较为冗长,起不到这样的效果。
原句写“……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是这样的!”既运用了排比句,还运用了感叹句,这样描述使句式更加整齐,表意鲜明,增强了语势,富有力量,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读起来平淡无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从小说语言来看,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如节选部分写香雪看到凤娇她们来找她,“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段内容融心理、动作、环境等各种描写为一体,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本文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庄的少女们善良美好的形象。这是一群住在大山里,未曾被世俗污染过的质朴纯洁的形象。文章先写一群姑娘在火车短暂停留的一分钟内争先恐后探望着火车内的新鲜事物,后来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人开始做起买卖,开始了物物交换,凤娇她们只满足于物的交换给自己带来的物质满足,及与外来人(以“北京话”为代表)交往中所产生的新奇感,而香雪与火车的交往却意不在此。她也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但她眼中在意的物不是凤娇们看重的发卡和小手表,而是“皮书包”“自动铅笔盒”;做买卖的空儿还向车上的人打听外面的事,甚至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只铅笔盒。节选部分写了香雪的善良和勇敢,自尊和上进,也写了凤娇她们沿着火车轨道来找她的美好情谊。文章多次描写这群少女天真烂漫的笑,以及香雪洁白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安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效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方朝廷草昧不睱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要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俄以检校刑部尚书为朔方行营宣慰使,未行,留知省事,更封鲁郡公。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节选自新旧唐书《颜真卿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B.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C.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D.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科举考试用语,即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朝觐,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C.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两次拱手,表示尊敬之意。也可在书信中用于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D. 文忠,是古代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仅次于“文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B. 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无论是平民百姓郑延祚,还是王府亲信管崇嗣,他发现不符合礼法的行为,都奏本弹劾,产生实效。
C. 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反贼李希烈当面以死威逼,颜真卿仍气节不屈,宁愿赴火受焚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D. 颜真卿笃实纯厚,为国选材。他始终坚持公正的言辞、正直的道义;最初引进起用的李正己、田神功等人,后来都于国有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
14. 李希烈派人相问时,颜真卿“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的回答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他们的首级全都不是这样。”
(2)是否采纳由你决定,提议的人有什么过错?再说朝廷的礼仪怎经得起你一再破坏呢!
14. 言外之意是:李希烈的行为属于悖逆,不合礼法,应该改恶从善,归顺朝廷,自己坚决不附逆。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真卿劾奏之”的“之”,指郑延祚,作“劾奏”的宾语,故在“之”后断开,排除B、C;
“二十九年”作“卒”的补语,所以“卒”后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两次拱手”错误,“再拜”是“先后拜两次”的意思。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反贼李希烈当面以死威逼”错误,是李希烈派遣将领辛景臻、安华到他家,以死相逼,并不是李希烈亲自去的,后来又派阉奴去害颜真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绐,欺骗;素,一向;是,这样。
(2)关键词:用,采纳;舍,不采纳;岂,怎么;堪,经得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原文“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其中“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是反贼李希烈自我称帝。颜真卿的回答,表明自己只记得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言外之意,是说李希烈的行为属于大逆不道,不合礼法,自己坚决不能为虎作伥,做叛逆之事。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又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庙院内,颜真卿奏本弹劾他,郑氏兄弟三十年未被录用,全国轰动。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他们的首级全都不是这样的。”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十七郡同一天主动归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有军队二十多万。当时朝廷纷乱无暇他顾,而颜真卿约束管理一如往日。广平王统率二十万军队前去平定长安,辞别那天,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皇帝(将他的)奏章还回,安慰并答复(他)说:“朕的儿子每次出行,(朕)都谆谆教诫,因此不敢有失。管崇嗣年老又跛足,你姑且宽容他。”百官态度都恭谨严肃。皇帝从陕洲返回,颜真卿请皇帝先去拜祭陵庙然后回宫,宰相元载认为迂腐,颜真御发怒道:“是否采纳由你决定,提议的人有什么过错?再说朝廷的礼仪怎经得起你一再破坏呢!”不久以检校刑部尚书身份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尚未赴任,留下主持省事,改封鲁郡公。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阉奴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阉奴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失礼,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阉奴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只是反贼罢了,为何称诏书!”(阉奴)于是勒死了他,(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儿子颜頵、颜硕护送灵柩回朝,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赠司徒,谥号为文忠。颜真卿在朝中端庄严肃,刚正而有礼仪,不是公正的言辞正直的道义,不生于心。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只称鲁公。至于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人,都是颜真卿最初引进起用的,后来都立了功。他擅长正楷、草书,笔力遒劲温婉,世间当做珍品流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 领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 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 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6. 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
情感: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与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力。
B.“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人”错误,“天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但表述的重点应在下一句“江湖自古著羁臣”,即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至于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而不是强调“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画面及情感的能力。
(1)“欲吊章华无处问”是说无处寻觅到昔日繁华富丽的章华台,怀古伤今付出盛衰无常的感叹;“废城霜露湿荆榛”是写诗人眼前的郢城霜露已经浸湿了满地的荆榛。尾联通过“废城”“霜露”“荆榛”等意象,勾画出了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
(2)这首诗在尾联对楚国旧都的慨叹和对屈原的思慕之中,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包含着诗人对宋朝国土丧失的痛惜,对屈膝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小朝廷的怨愤;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以及壮志难酬之感,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答案】 ①. 赂秦而力亏
②. 破灭之道也
③. 度义而后动
④.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⑤. 覆压三百余里
⑥. 隔离天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赂”“度”“悔”“覆”“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编钟是一种古老、庄严而神秘的大型打击乐器,在古代,它不仅是各种大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① 。当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或觥筹交错的盛宴时,就会“请出”编钟进行一场气势磅礴的演奏,以彰显主人尊贵的地位。因此,古人也常常用“钟鼎之家”来形容富贵宦达之家。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编钟,同坑出土一套24件,分三层悬挂于木架上,上、中层各列悬10枚钮钟,用来演奏旋律;下层列悬4枚铸钟,用来演奏和声。铸钟和钮钟, ② :铸钟的音色略显深沉浑厚,而钮钟的音色则清澈明亮,犹如泉水浪花一般。演奏中两种音色互相交错融合,形成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编钟为什么能够发出如此动听而又准确的音律呢?这与钟体的合金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国编钟是用合金铸成,其中含锡量在14%左右,并含有少量的铅,试验表明这样的合金比例比较合理,使编钟的音色与耐用度都会更好。 ③ ,钟声就会变得单调尖锐;过高,钟体变脆容易破碎。而含有的铅可以加快钟声的衰退,有利于演奏。可见,古人对编钟合金成分与铸造性能、声学特性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认识。
18.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钟鼎”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 A 19. ①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②具有不同的音色;③如果含锡量过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钟鼎”使用的是借代手法,代指富贵宦达之家。
A.比喻,“樊笼”比喻俗世、官场。
B.借代,“樯橹”代指战船。
C.借代,“杜康”代指酒。
D.借代,“金戈”代指兵器。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说“编钟”作用。结合前文“不仅是”可知,句子应以“还是”开头,再结合后文“当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或觥筹交错的盛宴时……以彰显主人尊贵的地位”可知,这里可填: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第二空,所填句子后为冒号,结合后文“铸钟的音色略显深沉浑厚,而钮钟的音色则清澈明亮,犹如泉水浪花一般”可知,这里是总说铸钟和钮钟的音色不同。所以可填:具有不同的音色。
第三空,所填句子与后文“过高”对应,再结合前文“郑国编钟是用合金铸成,其中含锡量在14%左右”可知,这里可填:如果含锡量过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条路的历史( )。自从村子里最早那座茅棚在这里扎下,庄稼人到田里去刨食吃,去播种、栽秧、锄地、浇水,再把收割了的庄稼拉回。去去来来,很快,清风一吹,一条亮带子就在美丽的梁邹平原上飘起来了。
梁邹平原这一带古时候是退海之地,海水虽被黄河赶走,沉下的泥沙却饱浸着盐分,捧一捧湿土闻一闻,咸腥味刺鼻。春天盐碱泛上来,一圈圈一圈圈的“绒花”盛开,地里白茫茫,如同下了一场雪。
在我每年一定回故乡居住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我都要踏上这条路,( )。每次来我都( )不住激动。我走得很慢,我在以脚掌为手轻轻抚摸它。我走到南边去看( )、生长茂盛的庄稼,从起伏的绿浪里捕捉那黑豚一样窜动的脊背;再回首凝望一会儿被雾霭笼罩的村庄,那若隐若现的红瓦白墙,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仔细分辨着那里混杂在一起的狗吠、鸡鸣和孩子的哭叫。这时候,挨近地平线的夕阳吸引我侧过脸,这一瞬的夕阳是最美的,一泓熔金似的鲜亮,又丹柿一样柔和,它低低地悬着,平原愈加平坦、辽阔。
20.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修长 恋恋不舍 控制 一望无际
B. 修长 流连忘返 控制 漫无边际
C. 悠长 流连忘返 抑制 一望无际
D. 悠长 恋恋不舍 抑制 漫无边际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绒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 至如梁、柱、枋、檩、门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庄稼人到田里去谋生,他们辛勤付出,精耕细作,再把收割了的庄稼载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0. C 21. B
22. ①原文再现了劳动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庄稼人的辛劳;②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悠长:久远;漫长。修长:细长、苗条的,用于具体的事物。
第一空根据语境是形容路的历史很长,属于抽象的事物,应该用“悠长”。
流连忘返: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第二空根据语境是表达对路边景象的喜爱和不舍,应该用“流连忘返”。
抑制:压下去;控制。控制:①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②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第三空是强调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与“激动”搭配,应该用“抑制”。
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漫无边际:①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②形容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
第四空根据语境是强调庄稼面积的广大,应该用“一望无际”。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段中“绒花”的引号作用是突出其比喻义,表特殊含义。
A. 表示突出强调。“做”或“不做”加引号突出强调包身工没有自由。
B. 突出比喻义。把“梁、柱、枋、檩、门”等比作“词汇”,表特殊含义。
C. 表示反语。用“大师”“发扬国光”讽刺送去主义。
D. 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陶渊明的诗句。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原文“播种、栽秧、锄地、浇水”,用一系列动作来表述耕作的具体流程,生动形象;而改句“辛勤付出,精耕细作”只是概括性描写,没有突出内容、动作、流程等细节。
从语体风格方面分析:原句“播种、栽秧、锄地、浇水”,语言口语化,句式简短整齐,文字简洁,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改句“辛勤付出,精耕细作”,是书面语,与整段生动形象、韵律感强的文风也不谐调。因此说原句和整段文风更协调,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变现”,本义为把非现金形式的资产换成现金。而在当下,变现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有人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后将知识、才艺变现,还有人能轻松将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变现……但知识、才艺等存在着不能即时变现、甚至有时无法变现的尴尬,特别是某些人无底线变现成功,使得有些青年学生对于该推崇怎样的“变现”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求学求知产生了动摇。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对“变现”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本题针对特定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辨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文题。材料首先解说了“变现”的含义,接着对当下社会的若干“变现”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进而提出话题“当代青年怎么看‘变现’”。从材料的表述来看,既有困惑,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知识、才艺变现困难的状况怎么看,怎么办;也有褒贬,旨在引导学生辨析,比如,变现和底线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变现做法。论述侧重点应为: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变现”——辨析好的现象和坏的现象;选择怎样的变现方式,如何实现自我、知识、才艺的正当变现,如厚积薄发、相信慢就是快、尊重客观规律、抵制诱惑、守住底线……
写作时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列举当下的各种“变现”方式,阐述自己对“变现”的看法,要有明确的态度,肯定正确做法,批判错误行为;进而探讨“变现”应该有底线,可以列举几种情况进行论述,如卖惨、卖丑、过度包装、虚假营销等都属于要流量不要无底线的行为;最后举正面事例论述如何正确“变现”。
立意:
1.变现要有底线。
2.不排斥流量变现,但更倡导劳动创造价值。
3.有些精神生活不是非得变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4.社会主流价值应反对急功近利的变现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