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00: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诸多顾忌,未克任意施展,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临安州治本为钱王宫,地址虽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碍于时势,未曾侈大;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
及和议①成,韦太后回銮,“宫中庆典复始”,禁城内外乃年年增建。绍兴八年,作慈宁宫;绍兴十二年作太社太学;十三年筑圜邱,景灵宫及秘书省;十五年作内中神御殿(钦先孝思殿);十六年广太庙:十七年作玉津园,太一官,万寿观……禁中则营祥曦、福宁等殿及后苑堂阁。十八年至二十八年间,曾增筑皇城,外城及宫前丽正门御路,建执政府,筑两相第,太医殿,尚书六府等。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及所赐府第、私园,亦多工巧靡丽,但建筑无宏大者。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廷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建筑多水榭园亭之属,大殿无所增置,史志美其名曰:“务简约,不尚华饰,以遵祖制”耳。
南宋内苑御园之经营,借江南湖山之美。继艮岳②风格之后,着意林石幽韵,多独创之雅致,加以临安花卉妍丽,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份,反成衬托。所谓堂与亭者最多,皆为赏玩花木,就近营建,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高宗究心艺事,内禅③后尤多闲情逸致,所营德寿宫苑内万岁桥,“桥长六丈,并用吴璞乃至玉石整成,莹澈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木建造,极为雅洁。大池十余亩,皆种千叶白莲”。
南宋宫殿屋宇无宏大之作,禁御则皆亭榭窈窕,曲径通幽,为优游忘世,高雅情趣之所托。其配属实创园林设计之一意识。北宋洛阳诸园,本已渐有江南气息,倾向雅素,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高宗定都临安,以园苑论,实得山川之助,继艮岳之态,造成庭园建筑之佳例。自政和以后,进奉花石,开始叠假山之风,为之者愈多。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注:①和议,即绍兴和议,南宋与金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签订屈辱的求和协议,向金纳贡称臣。②艮岳,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始于北宋,宋徽宗建,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亦号华阳宫。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③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
材料二
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认为在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建筑发展之初往往取决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材料环境”以及“其时其地之气候”和“物产材料之供给”等物质层面因素;此后则随“国家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知识”等精神层面因素。由此可见,正如傅熹年先生在《纪念梁思成先生百年诞辰》一文中所指出的:“建国前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在关注中国建筑的结构、技术层面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古代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礼法制度、对工艺技术的态度’等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关注。虽然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并没有对此展开更为详尽的探讨,但‘这是在建筑史中第一次把物质与技术因素和精神与社会因素相提并论,也体现了他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观点。’”
梁思成发表的《古建序论》“中国体系建筑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以各时代的一定的社会经济作基础的,即和当时的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不开,也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就是当时的人们所承认的思想意识分不开的。”这样的论断既符合“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同时也与其《中国建筑史》中强调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吻合,指出了“世界观”、“思想意识”在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具体表述又符合“辩证法”的阐述原则。
(节选自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初创所建正殿原为钱王宫,其址虽较他州宏敞,但本着“简省”,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未曾增扩。
B. 宋金和议后,南宋禁城内外大兴土木,年年增建,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等虽无宏大者,但多工巧靡丽。
C. 梁思成认为推动建筑发展既有“实际需要”等物质因素,也有“国家风俗”等精神因素,而精神层面更加重要。
D. 梁思成《古建序论》及《中国建筑史》中关于建筑的观点源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其表述符合“辩证法”原则。
2.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志高度评价高宗禅位后各朝增造亭榭及便殿“务简约,不尚华饰,以遵祖制”,梁思成并不认同该评价。
B. 南宋宫内御园着意林石幽韵,独创雅致,遍种梅花、白莲、松竹等自然植物,作为建筑主体的点缀和衬托。
C. 南宋宫殿屋宇不宏大,但亭榭窈窕多姿;高宗定都临安,借助山川之势,发展艮岳特点,成为庭园建筑佳例。
D. 建国前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建筑,既关注古建筑的结构技术层面,同时也关注蕴涵其中的精神与社会等因素。
3. 梁思成认为“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下列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不应大兴土木,故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
B.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采用左右对称布局。
C. 以朱红为大建筑物屋身如柱、门窗和墙壁主要颜色,朱红色表示高贵权威,为中国古代宫殿主色调。
D. “斗拱”由拱和斗综合构成,常加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以减少二者之间的剪力,避免梁折断的可能。
4. 南宋皇家建筑园林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
5. 梁思成对南宋皇家建筑园林阐释说明语言典雅厚重、严谨准确、整散参差,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
鲁迅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①,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她还是定要卖;我知道她不加入一点股分,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然而这倒很清静。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她爱动物,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加以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后来,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收入,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来。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
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待到回家,房东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她,回到寓所。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但是,“哪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注释】①伊孛生: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涓生对子君一开始充满了期待与欣赏,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共同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B. 在寻住所时,涓生与子君由最初的“苛酷”变为“敷衍”,体现了他们对现实处境的认识逐渐清醒。
C. 子君毅然和旧家庭决裂后,在旧势力的不断迫害下,涓生对子君的爱情迅速从满怀憧憬走向了幻灭。
D. 子君离开后,涓生陷入了对前路迷茫与恐惧,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理想破灭后无路可走的困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寂静”与“空虚”,既首尾呼应,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伤逝”的表达主题。
B. 小说借涓生之口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与《故乡》《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C. 小说以“手记”形式讲述了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感情沉郁真挚,表现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年轻人的彷徨。
D. 小说肖像描写简练传神,如“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就形象地写出子君恋爱时内心的喜悦。
8. 油鸡与小狗阿随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为“五四”后受到新思想洗礼的年轻女性,子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鋮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与由余A曲席B而坐C传器D而食E问其地F形与G其兵势H尽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华夏政权,文中与“戎夷”相对而言。
B. 孤闻,意思是我听说,“孤”为古代王侯自称,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不同。
C. 女乐,文中指古代的歌舞伎,即经过一定的音乐文化教育后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者。
D. 垂法,意思是留下法度,“垂”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由余认为这些东西会劳累鬼神辛苦民众,由余的话含有讽刺意味,秦穆公因此责怪他。
B. 由余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骄奢淫逸,不能用法度苛责下民,而需要统治者怀有淳厚的仁爱之心对待臣民,百姓也怀有忠贞不渝的信义来事奉其国君。
C. 秦穆公意识到由余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于是他采纳内史的建议,盛情款待由余,留着由余不让他回去,耽误由余的归期,以此疏远由余和戎王的关系。
D. 秦穆公利用戎王喜好美色享乐的弱点,让戎王沉迷享乐,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均不为采纳,穆公也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终于离开戎王归降秦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2)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14. 作者借君子之口对秦穆公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其二①
苏轼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②。
【注】①周邠是苏轼通判杭州时的僚属和诗友,诗、画兼擅,当他向苏轼寄赠《雁荡山图》及新诗之后,苏轼便写了和诗。②郫筒:县名,在成都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像马奔走于尘埃,像鹤关进了鸟笼,俗务缠身。
B. 颔联诗人由眼前的雁荡山图,想象朋友游览时脚踏长虹般美丽石桥的场景。
C. 颈联写诗人常在酒宴间提起周邠这个病翁,语言沉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心。
D. 本诗由过去写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时空巧妙转化拓展了诗歌意境。
16. 这首诗尾联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直率,和子路相比,曾皙因为“______”而有顾虑,不愿主动言志。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与苏洵《六国论》批评秦国自取下策,因而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观点相似。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远望,“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景象开阔高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长大的青年一代,“Z世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对“得Z世代者得天下”这句话不再陌生,可谓_____①_____。那么,重大主题主线报道如何“圈粉”青年?怎样推动“Z世代”健康成长?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什么?4月21日,“青春律动·Z世代网络空间新表达”平行论坛在南京举行。和其他群体标签不同,“Z世代”所勾勒描绘出的青春画像,其内涵超出远远字面上的理解。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追捧二次元动漫,也愿意给《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大剧点赞;他们时不时在朋友圈发出“心灵鸡汤”式的感悟,也踊跃在全国两会的网民建言活动栏目里写下自己的______②______,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对现象的剖析不仅正确,而且深刻透彻……不管从何种角度去界定“Z世代”,有一点很明确,他们将担当着未来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生态文明建设重任,起着______③_____的作用。这提醒着网络空间要去关注年轻群体,去关爱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表达、展示他们的才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和其他群体标签不同,“Z世代”所勾勒描绘出的青春画像,其内涵超出远远字面上的理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①),而是来自直观的感受。他在自己的家庭中长期接触到那么多聪明美丽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的才华是那样出众,(②),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他对女性的尊重,在读者看来也许有过于美化的地方,但那其实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的形象。他在女儿们面前自惭形秽,就是在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对照自己、评判自己。
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理想着“人”的善良完美,(③)。如贾珍、贾琏、薛蟠之流,他们自以为生为须眉男子,就可以肆意玩弄、奴役女性,在女性面前颐指气使,自觉高人一等。殊不知,宝玉却将他们视为人的“渣滓浊沫”,对其深恶痛绝,唯恐避之不及。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女性的态度不同于书中其他须眉男子。鲁迅曾评价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盛矣”。请从书中任举一处能支撑鲁迅评价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2.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部分女性命运遭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命无运”的香菱,本生于富贵人家,幼年时被拐,后为薛蟠侍妾,被折磨而死。
B.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为人精明能干,有决断,曾代王熙凤理家,后远嫁他乡。
C. “颦儿才貌世应稀”的黛玉,诗才出众,别号“潇湘妃子”,在宝玉大婚夜泪尽而逝。
D. “可叹停机德”的宝钗,品格端方,别号“枕霞旧友”,虽与宝玉成婚,但独守空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道德底线低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师长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围绕“高线与底线”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诸多顾忌,未克任意施展,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临安州治本为钱王宫,地址虽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碍于时势,未曾侈大;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
及和议①成,韦太后回銮,“宫中庆典复始”,禁城内外乃年年增建。绍兴八年,作慈宁宫;绍兴十二年作太社太学;十三年筑圜邱,景灵宫及秘书省;十五年作内中神御殿(钦先孝思殿);十六年广太庙:十七年作玉津园,太一官,万寿观……禁中则营祥曦、福宁等殿及后苑堂阁。十八年至二十八年间,曾增筑皇城,外城及宫前丽正门御路,建执政府,筑两相第,太医殿,尚书六府等。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及所赐府第、私园,亦多工巧靡丽,但建筑无宏大者。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廷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建筑多水榭园亭之属,大殿无所增置,史志美其名曰:“务简约,不尚华饰,以遵祖制”耳。
南宋内苑御园之经营,借江南湖山之美。继艮岳②风格之后,着意林石幽韵,多独创之雅致,加以临安花卉妍丽,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份,反成衬托。所谓堂与亭者最多,皆为赏玩花木,就近营建,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高宗究心艺事,内禅③后尤多闲情逸致,所营德寿宫苑内万岁桥,“桥长六丈,并用吴璞乃至玉石整成,莹澈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木建造,极为雅洁。大池十余亩,皆种千叶白莲”。
南宋宫殿屋宇无宏大之作,禁御则皆亭榭窈窕,曲径通幽,为优游忘世,高雅情趣之所托。其配属实创园林设计之一意识。北宋洛阳诸园,本已渐有江南气息,倾向雅素,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高宗定都临安,以园苑论,实得山川之助,继艮岳之态,造成庭园建筑之佳例。自政和以后,进奉花石,开始叠假山之风,为之者愈多。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注:①和议,即绍兴和议,南宋与金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签订屈辱的求和协议,向金纳贡称臣。②艮岳,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始于北宋,宋徽宗建,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亦号华阳宫。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③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
材料二
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认为在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建筑发展之初往往取决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材料环境”以及“其时其地之气候”和“物产材料之供给”等物质层面因素;此后则随“国家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知识”等精神层面因素。由此可见,正如傅熹年先生在《纪念梁思成先生百年诞辰》一文中所指出的:“建国前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在关注中国建筑的结构、技术层面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古代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礼法制度、对工艺技术的态度’等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关注。虽然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并没有对此展开更为详尽的探讨,但‘这是在建筑史中第一次把物质与技术因素和精神与社会因素相提并论,也体现了他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观点。’”
梁思成发表的《古建序论》“中国体系建筑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以各时代的一定的社会经济作基础的,即和当时的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不开,也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就是当时的人们所承认的思想意识分不开的。”这样的论断既符合“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同时也与其《中国建筑史》中强调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吻合,指出了“世界观”、“思想意识”在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具体表述又符合“辩证法”的阐述原则。
(节选自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初创所建正殿原为钱王宫,其址虽较他州宏敞,但本着“简省”,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未曾增扩。
B. 宋金和议后,南宋禁城内外大兴土木,年年增建,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等虽无宏大者,但多工巧靡丽。
C. 梁思成认为推动建筑发展既有“实际需要”等物质因素,也有“国家风俗”等精神因素,而精神层面更加重要。
D. 梁思成《古建序论》及《中国建筑史》中关于建筑的观点源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其表述符合“辩证法”原则。
2.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志高度评价高宗禅位后各朝增造亭榭及便殿“务简约,不尚华饰,以遵祖制”,梁思成并不认同该评价。
B. 南宋宫内御园着意林石幽韵,独创雅致,遍种梅花、白莲、松竹等自然植物,作为建筑主体的点缀和衬托。
C. 南宋宫殿屋宇不宏大,但亭榭窈窕多姿;高宗定都临安,借助山川之势,发展艮岳特点,成为庭园建筑佳例。
D. 建国前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建筑,既关注古建筑的结构技术层面,同时也关注蕴涵其中的精神与社会等因素。
3. 梁思成认为“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下列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不应大兴土木,故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
B.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采用左右对称布局。
C. 以朱红为大建筑物屋身如柱、门窗和墙壁主要颜色,朱红色表示高贵权威,为中国古代宫殿主色调。
D. “斗拱”由拱和斗综合构成,常加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以减少二者之间的剪力,避免梁折断的可能。
4. 南宋皇家建筑园林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
5. 梁思成对南宋皇家建筑园林的阐释说明语言典雅厚重、严谨准确、整散参差,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D
4. ①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
②借江南湖山之美,着意林石幽韵,独创雅致,重自然之美;
③优游忘世,寄托高雅情趣,有园林设计意识。
5. ①典雅厚重,多用文言词汇;如“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等,并适当引用古籍文献,如“崇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等,彰显其“史”的典雅厚重,读来有历史感。
②严谨准确,如阐释南宋初期宫室建筑为何“简省”时,用“因……”“未克……”“仅……”“故云……”等关联词,逻辑分明地阐释清楚了从原因到结果的关系。
③整散参差,如列举“梅花、白莲……点缀”为散句,语气舒缓,再用整句“建筑成份,反成衬托”干净利落加以收束;再如“如为古梅题匾日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茶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先整句后散句。再如:“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等整句散句时有所见,但又以散句为主,使语言参差互见,避免了句式的单调,读来别有韵味。第一、四段多用整句,二、三段多散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南宋初创所建正殿原为钱王宫”错误。由原文“临安州治本为钱王宫,地址虽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碍于时势,未曾侈大”可知,原文说的是钱王宫“宋建之正殿”,并非“南宋”。
C.“而精神层面更加重要”错误。由原文“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认为在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建筑发展之初往往取决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材料环境’以及‘其时其地之气候’和‘物产材料之供给’等物质层面因素;此后则随‘国家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知识’等精神层面因素”可知,原文没有比较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谁更加重要。
D.“其表述符合‘辩证法’原则”错误。由原文“梁思成发表的《古建序论》‘中国体系建筑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以各时代的一定的社会经济作基础的,即和当时的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不开,也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就是当时的人们所承认的思想意识分不开的。’……其具体表述又符合‘辩证法’的阐述原则”可知,只是“《古建序论》”表述符合“辩证法”原则,“《中国建筑史》”没有说符合“辩证法”原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遍种梅花、白莲、松竹等自然植物,作为建筑主体的点缀和衬托”错误。由原文“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份,反成衬托”可知,反成衬托的是“建筑成份”,而不是“梅花、白莲、松竹等自然植物”。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因国耻未雪,不应大兴土木”体现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
B.“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采用左右对称布局”体现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
C.“朱红色表示高贵权威,为中国古代宫殿主色调”体现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
D.讲的是“斗拱”的实用价值,没有体现建筑与民族文化相关,不能支撑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及所赐府第、私园,亦多工巧靡丽,但建筑无宏大者。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廷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可知,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
结合“南宋内苑御园之经营,借江南湖山之美。继艮岳风格之后,着意林石幽韵,多独创之雅致,加以临安花卉妍丽,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份,反成衬托”“北宋洛阳诸园,本已渐有江南气息,倾向雅素,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可知,借江南湖山之美,着意林石幽韵,独创雅致,重自然之美;
结合“南宋宫殿屋宇无宏大之作,禁御则皆亭榭窈窕,曲径通幽,为优游忘世,高雅情趣之所托。其配属实创园林设计之一意识”可知,优游忘世,寄托高雅情趣,有园林设计意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典雅厚重,多用文言词汇;结合“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廷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可知,“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等多用文言词汇,结合“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可知,并适当引用古籍文献,彰显其“史”的典雅厚重,读来有历史感。
严谨准确,结合“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诸多顾忌,未克任意施展,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可知,阐释南宋初期宫室建筑为何“简省”时,用“因……”“未克……”“仅……”“故云……”等关联词,逻辑分明地阐释清楚了从原因到结果的关系。
整散参差,结合“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份,反成衬托”可知,列举“梅花、白莲……点缀”为散句,语气舒缓,再用整句“建筑成份,反成衬托”干净利落加以收束;结合“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可知,先整句后散句。结合“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廷宴游而作”“北宋洛阳诸园,本已渐有江南气息,倾向雅素,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可知,“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等整句散句时有所见,但又以散句为主,使语言参差互见,避免了句式的单调,读来别有韵味。第一段“临安州治本为钱王宫,地址虽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碍于时势,未曾侈大”,第四段“南宋宫殿屋宇无宏大之作,禁御则皆亭榭窈窕,曲径通幽,为优游忘世,高雅情趣之所托”多用整句,第二段“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廷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建筑多水榭园亭之属”,第三段“所谓堂与亭者最多,皆为赏玩花木,就近营建,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多散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
鲁迅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①,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她还是定要卖;我知道她不加入一点股分,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然而这倒很清静。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她爱动物,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加以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后来,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收入,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来。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
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待到回家,房东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她,回到寓所。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但是,“哪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注释】①伊孛生: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涓生对子君一开始充满了期待与欣赏,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共同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B. 在寻住所时,涓生与子君由最初的“苛酷”变为“敷衍”,体现了他们对现实处境的认识逐渐清醒。
C. 子君毅然和旧家庭决裂后,在旧势力的不断迫害下,涓生对子君的爱情迅速从满怀憧憬走向了幻灭。
D. 子君离开后,涓生陷入了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惧,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理想破灭后无路可走的困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寂静”与“空虚”,既首尾呼应,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伤逝”的表达主题。
B. 小说借涓生之口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与《故乡》《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C. 小说以“手记”形式讲述了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感情沉郁真挚,表现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年轻人的彷徨。
D. 小说肖像描写简练传神,如“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就形象地写出子君恋爱时内心的喜悦。
8. 油鸡与小狗阿随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为“五四”后受到新思想洗礼的年轻女性,子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油鸡和小狗阿随是子君的精神寄托,子君希望通过它们去驱散弥漫在她内心的孤独和摆脱内心的孤寂。②油鸡和小狗阿随也暗示了子君的悲惨命运。
9. ①子君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②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
③子君生性温顺善良。子君喜欢养小动物,买了四只小油鸡和一只花白的叭儿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体现了他们对现实处境的认识逐渐清醒”错误。寻住所的时候是二人刚刚结婚,认为最为幸福的时候,由最初的“苛酷”变为“敷衍”,是因为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错误。这篇小说以手记体写的,采取的是涓生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鲁迅选取涓生作为叙述者,涓生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其不可靠性质又决定着作者不能与他合二为一。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物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可知,此时的子君看起来很幸福,每天忙于做饭、洗衣等事,忙碌而又充实,此时的油鸡和小狗阿随时他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但渐渐地,吃饭成了二人的烦恼,需要筹钱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并且有时先去喂了阿随,导致连饭也不够吃,就这样,后来,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最后,阿随也将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这时,为了阿随,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说明油鸡和小狗阿随是子君的精神寄托,子君希望通过它们去驱散弥漫在她内心的孤独和摆脱内心的孤寂。
子君和涓生刚刚结婚时候,买了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阿随,这时候的子君看起来很幸福。但婚后的子君忙于家务和做饭,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后来,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最后,阿随也将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失去了油鸡和阿随的子君变得很颓唐。最后,在冬春之交的一天,我回到家,房东太太告诉“我”,子君被她的父亲接回去了,所以油鸡和小狗阿随也暗示了子君的悲惨命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我们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可知,子君在会馆中听“我”谈论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说明她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进步、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和婚姻自主,具有反抗精神。
由原文“她爱动物,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可知,子君喜欢养小动物,买了四只小油鸡和一只花白的叭儿狗,生性温顺善良。
子君和涓生刚刚结婚的时候,买了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阿随,这时候的子君看起来很幸福。但婚后的子君忙于家务和做饭,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后来,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最后,阿随也将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失去了油鸡和阿随的子君变得很颓唐。最后,在冬春之交的一天,我回到家,房东太太告诉“我”,子君被她的父亲接回去了,说明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鋮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与由余A曲席B而坐C传器D而食E问其地F形与G其兵势H尽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华夏政权,文中与“戎夷”相对而言。
B. 孤闻,意思是我听说,“孤”为古代王侯自称,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不同。
C. 女乐,文中指古代的歌舞伎,即经过一定的音乐文化教育后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者。
D. 垂法,意思是留下法度,“垂”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由余认为这些东西会劳累鬼神辛苦民众,由余的话含有讽刺意味,秦穆公因此责怪他。
B. 由余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骄奢淫逸,不能用法度苛责下民,而需要统治者怀有淳厚的仁爱之心对待臣民,百姓也怀有忠贞不渝的信义来事奉其国君。
C. 秦穆公意识到由余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于是他采纳内史的建议,盛情款待由余,留着由余不让他回去,耽误由余的归期,以此疏远由余和戎王的关系。
D. 秦穆公利用戎王喜好美色享乐的弱点,让戎王沉迷享乐,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均不为采纳,穆公也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终于离开戎王归降秦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2)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14. 作者借君子之口对秦穆公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答案】10. CEH 11. D 12. A
13. (1)现在由余有才能,这是我的祸害,我该怎么办呢?
(2)秦国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辟了千里疆土,终于称霸于西戎地区。
14. 表达了对秦穆公用人殉葬制度的愤怒。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穆公与由余座席相连而坐,互递杯盏一块儿吃喝,向由余询问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曲席”是作“坐”的状语,并且“曲席而坐”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应在“坐”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传器”是“食”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食”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
“问”宾语为“其地形与其兵势”,应在“势”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B.正确。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解释为孤立;句意: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D.“意思相同”错误。《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解释为垂衣;句意: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秦穆公因此责怪他”错误。由原文“穆公怪之”可知,“怪”解释为感到奇怪。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寡人之害”,判断句,这是我的祸害;“奈……何”,怎么办。
(2)“益”,增加;“国十二”,定语后置句,十二个国家;“地千里”,定语后置句,千里疆土;“霸”,称霸。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者借君子之口表达对秦穆公用人殉葬制度的愤怒。由原文“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可知,君子认为“秦穆公扩展疆土,增加属国,在东方征服了强大的晋国,在西方称霸了西戎,但是他没有成为诸侯的盟主,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死了就置百姓于不顾,还拿他的良臣为自己殉葬。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更何况还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断定秦国不可能再东进了”,所以表达了对秦穆公用人殉葬制度的愤怒。
参考译文: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由余,祖先是晋国人,逃亡到戎地,他能说晋国方言。秦穆公向他炫示了宫室和积蓄的财宝。由余说:“这些宫室积蓄,如果让鬼神营造,那么就使鬼神劳累了;如果让百姓营造,那么也使百姓受苦了。”穆公觉得他的话奇怪,问道:“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地出现祸乱呢,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很困难吗?”由余笑着说:“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穆公退朝之后,就问内史王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这将是对立国家的忧患。现在由余有才能,这是我的祸害,我该怎么办呢?”内史王廖说:“戎王地处偏僻,不曾听过中原地区的乐曲。您不妨试试送他歌舞伎女,借以改变他的心志。并且为由余向戎王请求延期返戎,以此来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留住由余不让他回去,以此来延误他回国的日期。戎王会感到奇怪,一定怀疑由余。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就可以俘获他了。再说戎王喜欢上音乐,就一定没有心思处理国事了。”穆公说:“好。”于是穆公与由余座席相连而坐,互递杯盏一块儿吃喝,向由余询问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命令内史王廖送给戎王十六名歌伎。戎王接受,并且非常喜爱迷恋,整整一年不曾改变。这时候,秦国才让由余回国。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戎王都不听,穆公又屡次派人秘密邀请由余,由余于是离开戎王,投降了秦国。穆公以宾客之礼相待,对他非常尊敬,向他询问应该在什么样的形势下进攻戎族。 三十七年,秦国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辟了千里疆土,终于称霸于西戎地区。三十九年,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陪葬的人达一百七十七人,秦国良臣子舆氏名叫奄息、仲行、鋮虎的三个人也在陪葬者之列。秦国人为他们悲痛,并为此而作了一首题为《黄鸟》的诗。君子说:“秦穆公扩展疆土,增加属国,在东方征服了强大的晋国,在西方称霸了西戎,但是他没有成为诸侯的盟主,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死了就置百姓于不顾,还拿他的良臣为自己殉葬。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更何况还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断定秦国不可能再东进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其二①
苏轼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②。
【注】①周邠是苏轼通判杭州时的僚属和诗友,诗、画兼擅,当他向苏轼寄赠《雁荡山图》及新诗之后,苏轼便写了和诗。②郫筒:县名,在成都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像马奔走于尘埃,像鹤关进了鸟笼,俗务缠身。
B. 颔联诗人由眼前的雁荡山图,想象朋友游览时脚踏长虹般美丽石桥的场景。
C. 颈联写诗人常在酒宴间提起周邠这个病翁,语言沉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心。
D. 本诗由过去写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时空巧妙转化拓展了诗歌意境。
16. 这首诗尾联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与赞美:自己的故乡蜀地有壮丽秀美的风物,为朋友没有看见感到遗憾。②对与朋友再聚的期待:希望与朋友将来可以牵手同游故乡山水,共同品尝故乡美酒。③对自己不得自由的宽慰,表达了对再度聚首的期盼之情:诗人现在官务缠身,但想象未来还能与朋友游山玩水,醉饮美酒。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写诗人常在酒宴间提起周邠这个病翁,语言沉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心”错误,应是诗人向酒樽述说自己的心事,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所恨蜀山君未见”是说自己的故乡蜀地有壮丽秀美的风物,朋友却没有看见,为此感到遗憾,表达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与赞美。
“他年携手醉郫筒”是说希望与朋友将来可以牵手同游故乡山水,共同品尝故乡美酒。表达了对与朋友再聚的期待之情。
结合“马入尘埃鹤入笼”可知,诗人像马奔走于尘埃,像鹤关进了鸟笼,俗务缠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还想象未来与朋友游山玩水,醉饮美酒,表达对自己不得自由的宽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直率,和子路相比,曾皙因为“______”而有顾虑,不愿主动言志。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与苏洵《六国论》批评秦国自取下策,因而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观点相似。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远望,“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景象开阔高远。
【答案】 ①. 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千里澄江似练 ⑥.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尔”“撰”“鉴”“澄”“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长大的青年一代,“Z世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对“得Z世代者得天下”这句话不再陌生,可谓_____①_____。那么,重大主题主线报道如何“圈粉”青年?怎样推动“Z世代”健康成长?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什么?4月21日,“青春律动·Z世代网络空间新表达”平行论坛在南京举行。和其他群体标签不同,“Z世代”所勾勒描绘出的青春画像,其内涵超出远远字面上的理解。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追捧二次元动漫,也愿意给《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大剧点赞;他们时不时在朋友圈发出“心灵鸡汤”式的感悟,也踊跃在全国两会的网民建言活动栏目里写下自己的______②______,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对现象的剖析不仅正确,而且深刻透彻……不管从何种角度去界定“Z世代”,有一点很明确,他们将担当着未来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生态文明建设重任,起着______③_____的作用。这提醒着网络空间要去关注年轻群体,去关爱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表达、展示他们的才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和其他群体标签不同,“Z世代”所勾勒描绘出的青春画像,其内涵超出远远字面上的理解。
【答案】18. ①耳熟能详 ②真知灼见 ③举足轻重
19. 和其他群体标签不同,“Z世代”所勾勒出的青春画像,其内涵远远超出字面上的理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句“人们对‘得Z世代者得天下’这句话不再陌生”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人们对这句话听的次数多了,非常熟悉,应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写下自己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应用“真知灼见”。“真知灼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用“举足轻重”。“举足轻重”,一挪脚就影响两边分量的轻重。形容有实力,所处的地位很重要,一举一动都对全局有重大影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语义重复,“勾勒描绘”语义重复,删掉“描绘”;
二是语序不当,“远远”语序不当,应放在“超出”前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①),而是来自直观的感受。他在自己的家庭中长期接触到那么多聪明美丽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的才华是那样出众,(②),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他对女性的尊重,在读者看来也许有过于美化的地方,但那其实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的形象。他在女儿们面前自惭形秽,就是在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对照自己、评判自己。
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理想着“人”的善良完美,(③)。如贾珍、贾琏、薛蟠之流,他们自以为生为须眉男子,就可以肆意玩弄、奴役女性,在女性面前颐指气使,自觉高人一等。殊不知,宝玉却将他们视为人的“渣滓浊沫”,对其深恶痛绝,唯恐避之不及。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女性的态度不同于书中其他须眉男子。鲁迅曾评价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盛矣”。请从书中任举一处能支撑鲁迅评价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2.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部分女性命运遭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命无运”的香菱,本生于富贵人家,幼年时被拐,后为薛蟠侍妾,被折磨而死。
B.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为人精明能干,有决断,曾代王熙凤理家,后远嫁他乡。
C. “颦儿才貌世应稀”的黛玉,诗才出众,别号“潇湘妃子”,在宝玉大婚夜泪尽而逝。
D. “可叹停机德”的宝钗,品格端方,别号“枕霞旧友”,虽与宝玉成婚,但独守空闺。
【答案】20. 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 命运是那么悲惨 看到的却是“人”的卑鄙丑陋
21. 示例一:晴雯撕扇。晴雯因跌了扇子遭宝玉批评,与宝玉赌气,宝玉归家后便让她撕扇子解气,表现出宝玉对女性的亲呢与敬重,唯恐她们心情不快。
示例二:宝玉祭钏。宝玉因金钏之死而深感悲痛,远赴水仙庵去偷偷祭奠她,这体现出他“爱博而心劳”“忧患亦日盛”的特点。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又后文“而是来自直观的感受”,可看出是此处应是带关联词“不是”的并列分句,所以可填“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
第二空,根据前文“看到她们的才华是那样出众”,以及后文“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可知爱敬的是才华,悲愤的是命运,所以可填“命运是那么悲惨”。
第三空,根据前文“他理想着‘人’的善良完美”,后文“如贾珍、贾琏、薛蟠之流,他们自以为生为须眉男子,就可以肆意玩弄、奴役女性,在女性面前颐指气使,自觉高人一等。殊不知,宝玉却将他们视为人的‘渣滓浊沫’,对其深恶痛绝,唯恐避之不及”,可看出此处是说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所以可填“看到的却是‘人’的卑鄙丑陋”。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鲁迅曾评价贾宝玉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盛矣”,意思是亲近并且尊敬她,担心不能按照她的心意,爱好广博并且辛苦劳累,因而担忧也一日一日更加严重。因此宝玉既亲密又尊敬女性,不管她是贵族小姐还是服侍人的丫鬟,就连当时社会地位最卑微低贱的戏子,宝玉都尊重她们的思想和感情,还她们以人的尊严。
示例一:晴雯撕扇。晴雯因跌折了扇子遭宝玉批评,与宝玉赌气,宝玉归家后便让她撕扇子解气,表现出宝玉对女性的亲呢与敬重,唯恐她们心情不快。
示例二:宝玉祭钏。宝玉因金钏之死而深感悲痛,远赴水仙庵去偷偷祭奠她,表现出他对金钏的怀念和愧疚。这体现出他“爱博而心劳”“忧患亦日盛”的特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D.“宝钗……别号‘枕霞旧友’”错。“枕霞旧友”是史湘云的号,宝钗别号“蘅芜君”。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道德底线低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师长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围绕“高线与底线”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道德”提出两种观点。第一句话,采用“低线”的人,有时占有优势,能够如鱼得水,但是,“低线”太低,则可能做事没了“底线”。第二句话,坚持“高线”,守住“底线”是为人的根本。这两句话并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对立相反的关系。从倾向性上来看,很明显命题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对第一种观点持批判态度。因为,失去做人的“底线”,从一时看似乎可以得到好处,但因为越出底线而无法立社会,失去做人的根本。因而我们要重点抓住第二句话进行立意,重点论述在生活中坚持“高线”,做一个高尚的人,守住“底线”,做一个自律的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守住底线,追求高线。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把持人欲,守住底线。在道德和人欲利益的选择面前,应自觉远离“小人”之利,坚守底线。二、至臻至善,追求高线,我们应当以君子为目标,追求道德更高境界,不断实现自我道德提升。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让心始终行走在正确的路上,不断突破人生的“高线”。
立意:
1.持高线之准,守底线之本。
2.欲筑高线之楼,先守底线之基。
3.立足底线,心向高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