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年级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八年级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7 16:29:29

内容文字预览

《白杨礼赞》习题
一、本文作者,(189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蚀》三部——《》《》《》。“农村三部曲”《》《》《》。作品编为《》。
二、语言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并并抄写词语:
毡子()无垠()晕车()头晕()
倔强()婆娑()刹车()刹那()
虬枝()秀颀()
鄙视()
2、根据拼音写汉字:
róng化 pu素 di砺 锤liàn
róng解 liàn习
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诸如此类:
(4)力争上游:
(5)旁逸斜出:
(6)不折不挠:
三、根据原文选择: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这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种( )
A、设问反问排比拟人
B、反问排比比喻拟人
C、比喻拟人夸张设问
D、排比夸张设问顶针
2、这段话指出了白杨树的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 )
A、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B、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C、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阅读训练
随着飘来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亭亭玉立的荷花。接着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无言地居于人们强加于它们的“陪衬”的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藉白”。盛夏时候,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像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这是一种多么朴实无华的品格!它们又是无私的。久旱初雨时就像天降甘霖,它们可一点一滴不沾唇,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紧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着朵朵荷花;烈日吐火时,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凉处的鱼戏虾游。它们襟怀坦荡,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部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
当人们欣赏着荷花以至忘记它的存在时,它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讲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荷花的风格不就是普通人民群众伟大精神的象征?
1、为下列词语注释。
(1)沁人心脾:
(2)星罗棋布:
2、“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藉白”写的是__________的作用,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
4、本文借________________言志,写出了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B D
四、1、(1)形容香气渗入人的内心,使人感到舒适。(2)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一样分布着。2、荷叶它上可以使荷花变成粉红色,下可以帮助莲藕长得又白又嫩3、拟人、排比总结上文,概括荷叶的品格。4、物(荷叶)朴实无华、无私、紧紧团结、襟怀坦荡
《白杨礼赞》习题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恹恹() 倦怠() 婆娑() 秀颀()
虬枝() 坦荡如砥() 主宰() 不屈不挠()
二、填空。
1、《白杨礼赞》选自《 》。《白杨礼赞》是一篇的散文。作者( ),原名( ),字( ),处女作《 》,由《》、 《》、 《》三部分组成。后来,又写成农村三部曲,包括《》、《 》、《》三部。
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A、记叙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E、说明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条大毡子。()
三、简答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答:
2、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答: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选文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
答:
2、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
A、扑 翻 涌B、 映 滚 升C、 扑 滚 涌D、 扑 翻 升
3、上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___ ________,描写范围的词语是________,描写地势的词语是_____、____。
4、文中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_____、____写出高原的高。
5、用“||”给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抗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的抒发作了渲染和铺垫。
D、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
一、yān dài suō qí qiú dǐ zǎi náo
二、1、见闻杂记托物言志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蚀 幻灭动摇追求春蚕秋收残冬。2、(1)C(2)D(3)B(4)A
三、1、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2、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四、1、比喻;突出了高原平坦,辽阔,色彩鲜明的特点。2、A。3、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4、远山的连峰就在你的脚下。5、① ② ③ ④ || ⑤ ⑥第一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驶所见到的景象,第二层写在高原上行驶涌起的感想。6、略。
课件4张PPT。“楠木”象征了什么?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楠木”象征了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美的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它与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白杨树作对比,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散文的主题,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课件5张PPT。分析文章第七段 连用的四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理解象征手法。
2、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认知目标: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小白杨》,激发学生的热情,初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白杨树并了解白杨树的特征。
3、思考:
(1)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导出中心:
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三、补充课文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五、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参天耸立。
外部形态: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4、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注意给下列词语中的生字: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毡子 主宰 倦怠 潜滋 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 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六、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七、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八、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干,笔直
外形枝,靠拢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白杨树
描写,倔强挺立
刻画精神向上发展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作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
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
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六、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总结本课内容。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技能目标: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3、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6、(教师补充)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秀颀(qí)
诸如(z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
丫枝(yā)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7、(教师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8、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象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后练习第四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趣。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赞扬了白杨的什么品质?
2、作者赞扬的仅仅是白杨树吗?
3、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赏析品味。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
四、品味语言,写法。
本文的语言凝练、准确,变化多姿。写作手法也多姿多彩,你能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读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或者你不理解的句子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来探讨。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五、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六、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件21张PPT。白杨礼赞茅盾解题: 《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1、了解并掌握文章结构及抒情线索。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学习目标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i) 坦荡如砥(d?) 丫枝(yā)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倦怠(dài) 恹恹欲睡(yān)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秀颀(qí) 鄙视(b?)
婆娑(sūo)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
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25万元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代表作有:《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时代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白杨树
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成果展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雄壮伟大 单调 不平凡 干枝叶 皮形态特点笔直 丈把高 无旁枝笔直 向上 靠拢 成为一束 宽大 片片向上 没有斜生的光滑 有晕圈 淡青色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为什么不平凡?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力 争 上 游(总) 倔强挺立 向上发展 不折不挠 (总) 不平凡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
伟丈夫!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好女子 农民 哨兵
精神 意志拟人 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排比 反问 层层递进 气势充沛 酣畅淋漓 婆娑
屈曲盘旋2、读课文第2段思考:(1)、作者笔下的高原是什么样的?
(2)、高原风光给了他什么感受?高原风光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 受雄壮伟大单调作者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高原风光? 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作者的赞扬作铺垫。 快乐检测1、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2、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1、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2、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 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课后作业1、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
2、熟读课文。谢谢大家!课件22张PPT。白 杨 礼 赞
——茅 盾茅盾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
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大毡子 主宰 倦怠 婆娑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 坦荡如砥 秀颀
虬枝 纵横决荡 妙手偶得zhān zǎi dài suō yì yínyān dǐ qí qiú 读准下列词语1、“礼赞”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2、作者用了哪些抒情段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捕捉情感放声朗读课文,关注下列问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礼赞白杨1、这些段落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标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把握结构研究抒情段落:1、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2、作者产生了哪些感受?这些感受与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生长环境不平凡3、作者写黄土高原,写种种感受的目的是什么?朗读2—4段,思考:黄绿错综1、白杨树总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的? 外部形态不平凡3、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又抽象出白杨树哪些性格特征?朗读5—6段,思考:纵观描写我们发现,白
杨树身上有着许多优秀
品质,请概括一下。如
团结……1、请找出直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语句。2、思考: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内在精神不平凡放声诵读7—8段:3、如果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怎么样?反复诵读4个反问句,比较:1、4个反问句的问法上有什么不同?2、4个反问句的意思上有什么变化? 齐读“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联系背景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1943年,茅盾同志在一位画家根据《白
杨礼赞》的题意而创作的一幅白杨图上,
题诗一首,再次突出白杨树的形象,表明
作家的革命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 难道……难道……难道……(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
就因为它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
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课后作业1、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
2、熟读课文。谢谢大家!课件20张PPT。白杨礼赞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作者简介 背 景 介 绍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整体感知课文:
一、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解决字音词义。
三、提出疑难,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1、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不平凡在哪里?
2、如何理解作者在描写白杨树之前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
3、作者写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白杨树一不平凡,它使黄土高原 …… 生长环境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白杨树二不平凡,它的外形……外在形象美 干枝叶 皮白杨树笔直 丈把高 无旁枝笔直 向上 靠拢 成为一束 宽大 片片向上 没有斜生的光滑 有晕圈 淡青色白杨树三不平凡,它的精神……
内在精神美从白杨树的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杨树有哪些
精神方面的特点。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精神特点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畅谈收获我要做...因为.... 一、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象征的作用小结拓展探究: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
2、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谢谢!课件19张PPT。白杨礼赞茅盾 (1896—1981) 浙江桐乡乌镇人。 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快乐探究:1、课文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它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描写的?又是怎样来描写的?
2、读课文第2段思考:
(1)作者笔下的高原是什么样的?
(2)高原风光给了他什么感受?
3、作者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高原风光?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生长环境
外在形象
象征意义雄壮伟大
质朴上进
象征了哨兵、农民、民族的一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礼赞:就是以崇敬的心情称赞表扬。
白杨是一种怎样的树,茅盾为什么要以崇敬的心情称赞表扬白杨树? 白杨树与作者提到的“哨兵、农民、民族的一种精神和意志。”有何相似之处?
思考白杨形象精神气质干


皮笔直,绝无旁枝
笔直,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向上发展
不屈不挠哨兵、农民、
民族的一种精神和意志联想关于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如果抛开写作背景,你认为白杨树还可以象征什么呢?
思考小练习:

生活在西湖岸边的垂柳有怎样的精神气质呢?试着写几句话,从生长环境、枝、干、叶、皮等方面描述垂柳的形象和精神气质。
对物的精神气质的挖掘应来自其自身的某一特点。小结西北

白杨树
朴质、坚强、不屈不挠
赞美白杨、赞美农民、民族精神特定环境
塑造形象

精神气质

抒发情怀
阅读咏物抒怀类散文应抓住的四个要素。细析 朗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
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怀的?
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塑造形象的手法:
观察描摹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用他物对比烘托
以联想引出形象的精神气质
研读两组句子
第一组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明确: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反复的修辞手法 强调情感,同时,这组句子成为了全文的抒情线索。起到了层层递进,推进全文的作用。
第二组

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的四个句子。

明确: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自己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 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者段落,试着做一点分析。
提示:
刻画白杨用词准确
修辞手法
语言富于变化
四字词语的使用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总结
1、主题 :
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
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
精神和意志。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
3、修辞方法:
排比、反问、拟人。
4、语言: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
2、试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