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00: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必须破解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分离,文旅融合形式化、浅层化的发展困境,创新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利用,实现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和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保护、传承。
创新性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革命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和辨识,对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对文化符号进行精准提炼;围绕特定文化主题进行情感设计、氛围设计、活动设计和场景设计,创新性推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加快提升利用新技术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的能力,加强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融合业态产品。
有效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文化价值内涵。推动“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将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旅游业态价值升级。
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催化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文旅+”为核心,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在“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上集成联动,推动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落地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文旅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发挥文化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把创意美术元素、文化艺术元素广泛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对工业遗址、老旧厂房、老宅老屋的创意化设计和改造,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及公共服务功能融入各类商业设施、产业园区、街区、社区、乡村,做优历史文化风貌区,做精人文艺术主题街区,打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和高品质文旅产业功能区,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机制予以保障支持。
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已出台的促进相关文旅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利用好文旅产业用地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让政策红利早日转变为发展红利。
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统筹支持文旅融合发展。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机制。比如,建立景区文化评价机制,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类展馆的旅游转化评价机制等,从产品转化、文旅体验、创新能力等方面推动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摘编自边继云《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材料二:
从产品角度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符号提取和意义生成的关系。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并不只是从所在地文化中进行遴选、提炼进而呈现某些代表性符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这些符号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中,而是要像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所倡导的一样,“置心于物中”,引导文旅消费者进入到符号系统,并借由巨量的旅游消费,向尽可能多的人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因此,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需要兼顾符号化的消费和沉浸式的体验,需要实现从外在的文化猎奇到内在的文化参悟的转换,需要实现从文化的“实然世界”到消费的“符号世界”再到消费者的“意义世界”的螺旋式上升。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不是简单地把文化符号置于旅游消费的场景中,而是要通过旅游场景来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让旅游者“看到”,而是要从“看到”转向“知道”;不仅要让旅游者“听见”一个个文化故事,还要让他们能够“听清”“听进”“听懂”这些故事。只有如此,“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市场角度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想要”和“需要”的关系。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除了要讲人们“爱听”的故事外,还要讲中国文化故事背后人们“该听”的道理和价值,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文化之美”。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给旅游者提供“想要”的就是“以需定产”,市场想要什么,企业就供给什么。从企业获利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具有合理性,但这种市场驱动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也容易因为一味迎合、迁就市场而造成低俗化的倾向。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实际上是希望以今日之旺盛旅游消费延续旧时之灿烂文化精神,通过旅游的方式呈现文化、传播文化,并发挥文化在以文化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显然就超越了市场利润的追逐,而有了更深层次的使命追求。此时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显然是一种使命驱动型的融合。
(摘编自厉新建、宋昌耀《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与战略重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文旅融合已成为影响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
B. 文旅融合要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辨识和转化,借助新技术发展好新业态。
C. 我们要发挥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这有利于推动网红经济等新模式的落地发展。
D. 文旅融合中,从所在地文化中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并将其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文化价值内涵。
B. 文旅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共生共荣、共建共享”,这需要相应的政策、资金和评价机制予以保障支持。
C.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不仅要考虑人们“想要”的,也要考虑人们“需要”的,两者相比,考虑“想要”更为重要。
D. 围绕文旅融合,材料一主要是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材料二则主要解析了处理两组关系的注意点。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莫干山,以民宿为基础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B. 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建筑风格,以盛唐文化为引擎撬动旅游需求,融入商业、休闲、娱乐、体验等元素,成为火爆的商业中心。
C. 陕西渭水白鹿原民俗村复制其他景区餐饮一条街的做法,在景区中摆放了一些数量稀少的“老物件”,停留在成品展示阶段,用户体验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D. 湖南邵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人文景观、特色小吃、传统手艺等内容进行整合,让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邵阳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4. “文化符号”是文旅融合中的重要特征,请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文化符号要注意些什么。
5. 有观点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的思路应该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融”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去活来
[中国台湾]黄春明
“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她说了之后,尴尬地在脸上掠过一丝疲惫的笑容就不再说话了。
不是病。医院说,老树败根,没办法。没时间了,还是快回家。就这样,送她来的救护车,又替老人家带半口氧气送回山上。
八十九岁的粉娘,在阳世的谢家,年岁算她最长,辈分也最高。她在家弥留了一天一夜,好像在等着亲人回来,并没有医院断得那么快。家人虽然没有全数到齐,大大小小四十八个人从各地赶回来了。这对他们来说,算难得。好多人已经好几年连大年大节,也都有理由不回来山上拜祖先了。这次,有的是顺便回来看看自己将要拥有的那一片山地。另外,海外的一时回不来,越洋电话也都联络了。
炎坤里里外外跑来跑去,拿东西招待远地回来的家人。他又回到屋里探探老母亲。这一次,他撩开帘布,吓了一跳,粉娘向他叫肚子饿。大家惊奇地回到屋子里围着过来看粉娘。
粉娘要人扶她坐起来。她看到子子孙孙这么多人聚在身旁,心里好高兴。她忙问大家:“呷饱未?”大家一听,感到意外地笑起来。大家当然高兴,不过还是有那么一点觉得莫名的好笑。
幺儿当场考她认人。“我,我是谁?”
“你呃,你愚昆谁不知道。”大家都哄堂大笑。他们继续考她。能叫出名字或是说出辈分关系时,马上就赢得掌声和笑声。但是有一半以上的人,尽管旁人提示她,说不上来就是说不上来。她怪自己生太多,怪自己老了,记性不好。
当天开车的开车,搭镇上最后一班列车的,还有带着小孩被山上蚊虫叮咬的抱怨,他们全走了。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光,才要光。粉娘身体虽然虚弱,需要扶篱扶壁帮她走动,可是神明公妈的香都烧好了。已开始默默地为儿孙们祈福。
粉娘两只手平放在藤椅的扶手上,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露出咪咪的笑脸,望着观音佛祖妈祖婆土地公群像的挂画。她望着此刻跟她生命一样的红点香火,在昏暗的厅堂,慢慢地引晕着小火光。释放檀香的香气充满屋内,接着随袅袅的烟缕飘向屋外,和蒙蒙亮的天光浑然一体。
不到两星期的时间,粉娘又不省人事,急急地被送到医院。医院对上一次的回光能拖这么久,表示意外神奇。不过这一次医院又说,还是快点回去,恐怕时间来不及在家里过世。
粉娘又弥留在厅头。随牧护车来的医师按她的脉搏,听听她的心跳,用手电筒看她的瞳孔。他说:“快了。”
炎坤请人到幺女的高中学校,用机车把她接回来,要她打电话联络亲戚。大部分的亲戚都要求跟炎坤直接通话。
“会不会和上一次一样?”
“我做儿子的当然希望和上一次一样,但是这一次医生也说了,我也看了,大概天不从人愿吧。”炎坤说,对方言语支吾,炎坤又说,“你是内孙,父亲又不在,你一定要回来。上次你们回来,老人家高兴得天天念着。”
几乎每一个要求跟炎坤通话的,都是类似这样的对答。而对方想表示即时回去有困难,又不好直说。结果,六个也算老女人的女儿辈都回来了,在世的三个儿子也回来了,孙子辈的内孙外孙,没回来的较多,曾孙都被拿来当年幼,又被他们的母亲拿来当着需要照顾他们的理由,全都没有回来了。
又隔了一天一夜,经过炎坤确认老母亲已经没有脉搏和心跳之后,请道士来做功德。但是锣鼓才响起,道士发现粉娘的白布有半截滑到地上,尸体竟然侧卧。他叫炎坤来看。粉娘看到炎坤又叫肚子饿。他们赶快把拜死人的脚尾水、碗公、盛沙的香炉,还有冥纸、背后的道士坛统统都撤掉。在樟树下聊天的亲戚,少了也有十九人,他们回到屋里围着看粉娘。被扶坐起来的粉娘,缓慢地扫视了一圈,她从大家的脸上读到一些疑问。她向大家歉意地说:“真歹势,又让你们白跑一趟。我真的去了,去到那里,碰到你们的查甫祖,他说这个月是鬼月,歹月,你来干什么?”粉娘为了要证实她去过阴府,她又说:“我也碰到阿蕊婆,她说她屋落得厉害,所以小孙子一生出来怎么不会不兔唇?……”围着她看的家人,都露出疑惑的眼神。这使粉娘焦急了起来。她以发誓似的口吻说:
“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最后的一句“下一次”几乎听不见。她说了之后,尴尬地在脸上掠过一丝疲惫的笑容就不再说话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粉娘两次死而复活后,粉娘的子子孙孙等的各种反应显示出当时的世态和人情。
B. 小说运用了大量地方语言,通过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呷饱未”“幺儿”“歹势”
C. 粉娘复活后为儿孙上香祈福与亲人们因路途遥远都不愿回来给她送终形成鲜明对比。
D. 小说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写法,读起来有些好笑,然而静思后却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悲凉。
7. 关于文中粉娘拜佛烧香和去了地府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意安排此类情节是为了表现粉娘相信封建迷信,突出其形象特点。
B. 尽管身体虚弱,却天还未光就去给神佛上香,表现了粉娘心系儿孙福祉。
C. “露出眯眯的笑脸”望神佛画、看香火等细节表现了粉娘对生死的淡然。
D. 粉娘的地府见闻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8. 小说以“死去活来”为标题有何特点和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注]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有删改)
[注]圬:抹灰、粉刷之事。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诚有A功B取其直C虽劳D无愧E吾E心G安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天宝之乱是指发生在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B. “我岂异于人哉”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不同。
C. “愈始闻而惑之”与“其为惑也”(《师说》)两句中“惑”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D. “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故”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承福曾在沙场上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府授给他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了家乡,靠替别人刷墙维持生活。
B. 王承福寄居在集市街上的屋主家里,如果付给房租费、餐食费后有剩余的钱,他就拿去帮助一些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C. 王承福认为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不可能由每个人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尽所能,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D. 王承福在富贵人家干活过程中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变化,因此他常劝告人们要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2)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4.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概括说明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①
(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此诗以抒怀。②王人:皇帝的使者。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三首句描述了界河的现状,两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驶,只有背向而驰。
B. 其三“波痕交涉亦难为”说谁也无法限制波浪相连,借“波痕”讽喻分裂现状。
C. 其四前两句描述了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愿听取中原父老诉说不幸的场景。
D. 其四后两句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
16. 其三中出现的“鸥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古代文人青睐,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一句,又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一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记录着时代变迁,描摹着生活万象,总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 ① 。著名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就曾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个中含义不难理解,这里其实说的是语言大多超越语词范畴,有其象征意义,背后往往折射了某种社会文化心理。在互联网语境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盘点总结实际是观察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从年轻人追捧的这些热词中其实也可以侧面窥见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此次的流行语榜单中,个别词汇颇为 ② 。比如“松弛感”,提到松弛感马上让人联想到了放松、自然、不紧绷的状态。“松弛感”一词的流行在不经意间传递了年轻人的态度和价值理念:它不是一种消极抵抗,而是在面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保持从容、学会理解和自我悦纳。
当代青年面临着一些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产生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 ③ 。从过去的“佛系青年”到如今的“松弛感”,网络流行语的迭代秉持着相似的精神内核,也镌刻着时代青年文化和特有的生活理念。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网络流行语是观察时代群体肖像的一扇“窗户”。当然,这些词语不一定能实现完整的时代记录,但借助流行语让我们记住了更多记录时代“脉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时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用油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类,动物油主要指用猪、牛和羊的脂肪提炼出来的油,而植物油按照原料来源划分,有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菜籽油、棕榈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等。 ① ,食用油的营养价值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食用者需按照自己的体质等情况来选择食用油才能做到物尽其用,有益健康。
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固态的猪油本身是没有香味的,但在熬制猪油或用猪油炒菜的过程中, ② 。这是因为猪油在高温下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一些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就是通过我们的嗅觉捕捉到的香味小分子。
猪油最大的特点是富含饱和脂肪酸。只有饱和脂肪足够多,才能把油、淀粉和纤维素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并让食物口感更加酥脆、润滑。另一方面,同样是 ③ ,所以猪油的热稳定性较好,比较适用于煎、炸等高温烹饪方式。然而,用猪油做的饭菜虽然很香,但过量食用会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苦斋记》)
材料二:“自找苦吃”这四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到过。总书记青年时代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时,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回首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也许有人会问,如今的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找苦吃”?以上材料对这一问题有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必须破解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分离,文旅融合形式化、浅层化的发展困境,创新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利用,实现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和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保护、传承。
创新性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革命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和辨识,对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对文化符号进行精准提炼;围绕特定文化主题进行情感设计、氛围设计、活动设计和场景设计,创新性推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加快提升利用新技术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的能力,加强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融合业态产品。
有效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文化价值内涵。推动“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将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旅游业态价值升级。
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催化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文旅+”为核心,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在“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上集成联动,推动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落地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文旅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发挥文化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把创意美术元素、文化艺术元素广泛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对工业遗址、老旧厂房、老宅老屋的创意化设计和改造,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及公共服务功能融入各类商业设施、产业园区、街区、社区、乡村,做优历史文化风貌区,做精人文艺术主题街区,打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和高品质文旅产业功能区,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机制予以保障支持。
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已出台的促进相关文旅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利用好文旅产业用地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让政策红利早日转变为发展红利。
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统筹支持文旅融合发展。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机制。比如,建立景区文化评价机制,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类展馆的旅游转化评价机制等,从产品转化、文旅体验、创新能力等方面推动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摘编自边继云《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材料二:
从产品角度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符号提取和意义生成的关系。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并不只是从所在地文化中进行遴选、提炼进而呈现某些代表性符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这些符号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中,而是要像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所倡导的一样,“置心于物中”,引导文旅消费者进入到符号系统,并借由巨量的旅游消费,向尽可能多的人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因此,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需要兼顾符号化的消费和沉浸式的体验,需要实现从外在的文化猎奇到内在的文化参悟的转换,需要实现从文化的“实然世界”到消费的“符号世界”再到消费者的“意义世界”的螺旋式上升。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不是简单地把文化符号置于旅游消费的场景中,而是要通过旅游场景来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让旅游者“看到”,而是要从“看到”转向“知道”;不仅要让旅游者“听见”一个个文化故事,还要让他们能够“听清”“听进”“听懂”这些故事。只有如此,“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市场角度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想要”和“需要”的关系。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除了要讲人们“爱听”的故事外,还要讲中国文化故事背后人们“该听”的道理和价值,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文化之美”。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给旅游者提供“想要”的就是“以需定产”,市场想要什么,企业就供给什么。从企业获利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具有合理性,但这种市场驱动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也容易因为一味迎合、迁就市场而造成低俗化的倾向。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实际上是希望以今日之旺盛旅游消费延续旧时之灿烂文化精神,通过旅游的方式呈现文化、传播文化,并发挥文化在以文化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显然就超越了市场利润的追逐,而有了更深层次的使命追求。此时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显然是一种使命驱动型的融合。
(摘编自厉新建、宋昌耀《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与战略重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文旅融合已成为影响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
B. 文旅融合要以文化创意突破口,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辨识和转化,借助新技术发展好新业态。
C. 我们要发挥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这有利于推动网红经济等新模式的落地发展。
D. 文旅融合中,从所在地文化中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并将其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文化价值内涵。
B. 文旅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共生共荣、共建共享”,这需要相应的政策、资金和评价机制予以保障支持。
C.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不仅要考虑人们“想要”的,也要考虑人们“需要”的,两者相比,考虑“想要”更为重要。
D. 围绕文旅融合,材料一主要是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材料二则主要解析了处理两组关系的注意点。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莫干山,以民宿为基础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B. 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建筑风格,以盛唐文化为引擎撬动旅游需求,融入商业、休闲、娱乐、体验等元素,成为火爆的商业中心。
C. 陕西渭水白鹿原民俗村复制其他景区餐饮一条街的做法,在景区中摆放了一些数量稀少的“老物件”,停留在成品展示阶段,用户体验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D. 湖南邵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人文景观、特色小吃、传统手艺等内容进行整合,让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邵阳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4. “文化符号”是文旅融合中的重要特征,请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文化符号要注意些什么。
5. 有观点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的思路应该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融”的理解。
【答案】1. D 2. C 3. B
4. ①要对当地的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精准的文化符号,并使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生成意义;
②要尽可能地借助旅游场景来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要让游客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实现内在的文化参悟。
5. ①是理念的融合,即要树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
②是与产业的融合,形成“文旅+”的格局,促进文化旅游与各产业的跨界融合,释放其催化集成功能;
③是与消费的融合,要大力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④与其他配套措施融合,即要统筹好相应的政策、资金和评价机制等公共服务,使之能达到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表述绝对,原文表述为“并不只是从所在地文化中进行遴选、提炼进而呈现某些代表性符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这些符号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中”可知,原文是并不是唯一的意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两者相比,考虑‘想要’更为重要”说法错误,从文中“从企业获利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具有合理性,但这种市场驱动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也容易因为一味迎合、迁就市场而造成低俗化的倾向”信息来看,考虑“需要”更为重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选项意思是旅游产业通过政策、引用外资等外部手段来发展,不能体现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
B.“撬动旅游需求,融入商业、休闲、娱乐、体验等元素,成为火爆的商业中心”体现了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
C.“停留在成品展示阶段,用户体验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无法体现文旅结合互动的作用和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
D.“让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邵阳的独特历史和文化”意为游客实现了旅游的价值,没有体现出实现文旅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的集成功能的目的,不属于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对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对文化符号进行精准提炼”“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符号提取和意义生成的关系”可知,要对当地的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精准的文化符号,并使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生成意义;
由原文“引导文旅消费者进入到符号系统,并借由巨量的旅游消费,向尽可能多的人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通过旅游场景来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让旅游者‘到’,而是要从‘看到’转向‘知道’”“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需要兼顾符号化的消费和沉浸式的体验,需要实现从外在的文化猎奇到内在的文化参悟的转换”可知,要尽可能地借助旅游场景来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要让游客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实现内在的文化参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知,是理念的融合,即要树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
由原文“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催化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文旅+’为核心,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可知,是与产业的融合,形成“文旅+”的格局,促进文化旅游与各产业的跨界融合,释放其催化集成功能;
由原文“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打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和高品质文旅产业功能区,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可知,是与消费的融合,要大力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由原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机制予以保障支持”“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机制”“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资金支持机制”“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机制”可知,与其他配套措施融合,即要统筹好相应的政策、资金和评价机制等公共服务,使之能达到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去活来
[中国台湾]黄春明
“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她说了之后,尴尬地在脸上掠过一丝疲惫的笑容就不再说话了。
不是病。医院说,老树败根,没办法。没时间了,还是快回家。就这样,送她来的救护车,又替老人家带半口氧气送回山上。
八十九岁的粉娘,在阳世的谢家,年岁算她最长,辈分也最高。她在家弥留了一天一夜,好像在等着亲人回来,并没有医院断得那么快。家人虽然没有全数到齐,大大小小四十八个人从各地赶回来了。这对他们来说,算难得。好多人已经好几年连大年大节,也都有理由不回来山上拜祖先了。这次,有的是顺便回来看看自己将要拥有的那一片山地。另外,海外的一时回不来,越洋电话也都联络了。
炎坤里里外外跑来跑去,拿东西招待远地回来的家人。他又回到屋里探探老母亲。这一次,他撩开帘布,吓了一跳,粉娘向他叫肚子饿。大家惊奇地回到屋子里围着过来看粉娘。
粉娘要人扶她坐起来。她看到子子孙孙这么多人聚在身旁,心里好高兴。她忙问大家:“呷饱未?”大家一听,感到意外地笑起来。大家当然高兴,不过还是有那么一点觉得莫名的好笑。
幺儿当场考她认人。“我,我是谁?”
“你呃,你愚昆谁不知道。”大家都哄堂大笑。他们继续考她。能叫出名字或是说出辈分关系时,马上就赢得掌声和笑声。但是有一半以上的人,尽管旁人提示她,说不上来就是说不上来。她怪自己生太多,怪自己老了,记性不好。
当天开车的开车,搭镇上最后一班列车的,还有带着小孩被山上蚊虫叮咬的抱怨,他们全走了。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光,才要光。粉娘身体虽然虚弱,需要扶篱扶壁帮她走动,可是神明公妈的香都烧好了。已开始默默地为儿孙们祈福。
粉娘两只手平放在藤椅的扶手上,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露出咪咪的笑脸,望着观音佛祖妈祖婆土地公群像的挂画。她望着此刻跟她生命一样的红点香火,在昏暗的厅堂,慢慢地引晕着小火光。释放檀香的香气充满屋内,接着随袅袅的烟缕飘向屋外,和蒙蒙亮的天光浑然一体。
不到两星期的时间,粉娘又不省人事,急急地被送到医院。医院对上一次的回光能拖这么久,表示意外神奇。不过这一次医院又说,还是快点回去,恐怕时间来不及在家里过世。
粉娘又弥留在厅头。随牧护车来的医师按她的脉搏,听听她的心跳,用手电筒看她的瞳孔。他说:“快了。”
炎坤请人到幺女的高中学校,用机车把她接回来,要她打电话联络亲戚。大部分的亲戚都要求跟炎坤直接通话。
“会不会和上一次一样?”
“我做儿子的当然希望和上一次一样,但是这一次医生也说了,我也看了,大概天不从人愿吧。”炎坤说,对方言语支吾,炎坤又说,“你是内孙,父亲又不在,你一定要回来。上次你们回来,老人家高兴得天天念着。”
几乎每一个要求跟炎坤通话的,都是类似这样的对答。而对方想表示即时回去有困难,又不好直说。结果,六个也算老女人的女儿辈都回来了,在世的三个儿子也回来了,孙子辈的内孙外孙,没回来的较多,曾孙都被拿来当年幼,又被他们的母亲拿来当着需要照顾他们的理由,全都没有回来了。
又隔了一天一夜,经过炎坤确认老母亲已经没有脉搏和心跳之后,请道士来做功德。但是锣鼓才响起,道士发现粉娘的白布有半截滑到地上,尸体竟然侧卧。他叫炎坤来看。粉娘看到炎坤又叫肚子饿。他们赶快把拜死人的脚尾水、碗公、盛沙的香炉,还有冥纸、背后的道士坛统统都撤掉。在樟树下聊天的亲戚,少了也有十九人,他们回到屋里围着看粉娘。被扶坐起来的粉娘,缓慢地扫视了一圈,她从大家的脸上读到一些疑问。她向大家歉意地说:“真歹势,又让你们白跑一趟。我真的去了,去到那里,碰到你们的查甫祖,他说这个月是鬼月,歹月,你来干什么?”粉娘为了要证实她去过阴府,她又说:“我也碰到阿蕊婆,她说她屋落得厉害,所以小孙子一生出来怎么不会不兔唇?……”围着她看的家人,都露出疑惑的眼神。这使粉娘焦急了起来。她以发誓似的口吻说:
“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最后的一句“下一次”几乎听不见。她说了之后,尴尬地在脸上掠过一丝疲惫的笑容就不再说话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粉娘两次死而复活后,粉娘的子子孙孙等的各种反应显示出当时的世态和人情。
B. 小说运用了大量地方语言,通过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呷饱未”“幺儿”“歹势”。
C. 粉娘复活后为儿孙上香祈福与亲人们因路途遥远都不愿回来给她送终形成鲜明对比。
D. 小说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写法,读起来有些好笑,然而静思后却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悲凉。
7. 关于文中粉娘拜佛烧香和去了地府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意安排此类情节是为了表现粉娘相信封建迷信,突出其形象特点。
B. 尽管身体虚弱,却天还未光就去给神佛上香,表现了粉娘心系儿孙福祉。
C. “露出眯眯的笑脸”望神佛画、看香火等细节表现了粉娘对生死的淡然。
D. 粉娘的地府见闻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8. 小说以“死去活来”为标题有何特点和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6. C 7. A
8. ①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死去活来”既点出了粉娘两次死去又活来的过程,又揭示了粉娘的悲伤、难堪。②统帅全篇,使小说结构严谨。“死去活来”不仅高度概括了小说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简洁生动,新颖别致。“死去活来”表达简洁,又能够引发读者种种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结尾强化粉娘无可奈何的尴尬情绪和悲伤的心情。②小说结尾余音袅袅,采用留白手法:粉娘走了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③从结构上来看,结尾照应了开头,相同语句再次出现,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都不愿回来”分析错误,第一次大多儿孙回来了,第二次也回了好多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A.“是为了表现粉娘相信封建迷信”错误,粉娘在第一次弥留之后回光返照,拖着虚弱的身体上香拜佛拜观音妈祖,是为子孙祈福,这是为了表现粉娘对子孙的关爱;第二次“复活”后她讲述去地府的所见所闻,是粉娘用这种虚幻的形式排解再次“复活”的尴尬。所以小说安排此类情节并不是为了表现粉娘相信封建迷信。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主题上,小说标题“死去活来”语言简练,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小说以粉娘的两次死去活来的过程为主要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两次“死去活来”的过程展示了她的子子孙孙等的各种反应,显示出当时的世态和人情,反映了部分子孙面对老人去世时的冷漠,揭示了粉娘真心为子孙付出,最后临终时感受到冷漠的悲伤、难堪。
结构上,小说标题“死去活来”不但概括了小说主要情节,也是贯穿全文线索,靠它串联情节,统帅全篇。
艺术效果上,“死去活来”做标题,语言简练,又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小说传奇色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结尾是“她以发誓似的口吻说:‘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最后的一句‘下一次’几乎听不见。她说了之后,尴尬地在脸上掠过一丝疲惫的笑容就不再说话了”。这样的结尾让人倍感凄凉悲伤。自己的儿孙第一次本以为粉娘坚持不住了,结果她“活”了过来,还默默为儿孙们祈福。第二次医生说坚持不了不久了,这次她是以发誓的口吻说的,自己下次就真的走了,为了不麻烦子孙,竟然尴尬地说出这样的话,结尾强化粉娘无可奈何的尴尬情绪和悲伤的心情。
小说结尾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粉娘到底这次有没有去世,结果并没有交代,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另外文章第一段与这里的结尾都出现了“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这样一句话,从结构上来看,首尾照应,使得小说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思路更加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注]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有删改)
[注]圬:抹灰、粉刷之事。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诚有A功B取其直C虽劳D无愧E吾E心G安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天宝之乱是指发生在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B. “我岂异于人哉”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不同。
C. “愈始闻而惑之”与“其为惑也”(《师说》)两句中“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D. “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故”字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承福曾在沙场上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府授给他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了家乡,靠替别人刷墙维持生活。
B. 王承福寄居在集市街上的屋主家里,如果付给房租费、餐食费后有剩余的钱,他就拿去帮助一些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C. 王承福认为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不可能由每个人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尽所能,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D. 王承福在富贵人家干活过程中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的变化,因此他常劝告人们要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2)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4.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概括说明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
【答案】10. BCE 11. C 12. D
13. (1)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等到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要依赖它们。
(2)有的人家我曾去过两次,也有去过那里三次的,而后来再经过那里时,也成为废墟了。
14. ①王承福是能“独善其身”的贤者,②虽然他不肯为他人操心,③但是比贪婪的人强多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工钱,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
“有功”是动宾结构,在其后B处断开;
“取其直”也是动宾结构,在其后C处断开;
“劳无愧”是转折关系,语意联系紧密,不断开;“吾心”是“安”的主语,其前E处断开。
故在BCE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不同。/感到诧异。句意:我岂不是与一般人不同吗?/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C.错误。用法不同。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疑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困惑的问题”。句意:我听了他所说的话,起初还对这些话感到疑惑不解。/那些疑难问题。
D.正确。都是“所以”。句意:所以我替他立传,同时也是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吧。/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此他常劝告人们要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说法错误,文中并无“他常劝告人们要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的信息。只是说“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这是他自己的感悟,并非劝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养生”,维持生活;“完”,完备。
(2)“再”,两次;“过”,经过;“为墟”,成为废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可知,首先肯定王承福是能“独善其身”的贤者;
由“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可知,虽然他不肯为他人操心,但是比贪婪的人强多了。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一个人以这手艺作为职业,看他的神色好像很自在满意的样子。听他所说的话,言辞简明而透彻。我询问他的身世状况,他说他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都是京都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的时候,官府发动百姓去当兵,他也被征召入伍,手持弓箭在沙场上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府授给他的勋级,他却放弃官勋回到了家乡。由于丧失了土地田园,就靠双手拿着镘子维持生活的衣食所需,这样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他寄居在集市街上的屋主家里,而回来时要付给屋主人相当的房租费、餐食费。根据当时房租费、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自己粉刷墙壁的工价,用来交付食宿的费用;如果有剩余的钱,他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若是布匹和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的;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等到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要依赖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各人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的,使我们能够赖以生存;而各级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的。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放在那里的器皿一样,虽然大小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而懒于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么一定会遭到天降灾祸的,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泥镘子去游玩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既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工钱,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很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时,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人家我曾去过两次,也有去过那里三次的,而后来再经过那里时,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的邻居询问,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没能守住遗产啊。’也有的人说:‘人死了,财产都让官府拿走了。’我依照这些情况来看,这不正是所说的光吃饭不做事,而遭到天降的灾祸了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自己才智所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自己的才能相称的事,却非要去冒充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自己不行,却非要勉强去做的结果吗?又或许是富贵难以保住,功绩少却享受丰厚造成的结果吧?抑或是盛衰贵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而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岂不是与一般人不同吗?”他还说:“功劳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再则我是一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我的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就要既操心又劳力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所说的话,起初还对这些话感到疑惑不解,随后又进一步跟着他的说法思考一下,或许他应该算是一个有贤德的人,大概就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的话要说,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得又太少,难道他是学了杨朱的处事之道了吗?杨朱之道,他主张为了自己,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而那个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的贤德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起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甚至贪梦奸邪而没有道义以致丧命的人,又好太多了!而且他所说的话,有很多对我大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同时也是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①
(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此诗以抒怀。②王人:皇帝的使者。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三首句描述了界河的现状,两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驶,只有背向而驰。
B. 其三“波痕交涉亦难为”说谁也无法限制波浪相连,借“波痕”讽喻分裂现状。
C. 其四前两句描述了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愿听取中原父老诉说不幸的场景。
D. 其四后两句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
16. 其三中出现的“鸥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鸥鹭”在诗中有对比作用,诗人通过把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与国家南北分离人们无法自由交往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不愿听取中原父老诉说不幸的场景”错误。“莫空谈”意思是没有一句是空谈的话,其四前两句描述的是诗人想象使者到了北方后中原父老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幸的场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诗人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大意是说只能看到自由自在的鸥鹭,它们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结合前句“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诗人通过把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与国家南北分离人们无法自由交往进行对比,表达了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古代文人青睐,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一句,又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一句。
【答案】 ①. 奋六世之余烈 ②. 振长策而御宇内 ③. 尔来四万八千岁 ④. 不与秦塞通人烟 ⑤. 桂影斑驳 ⑥. 吴质不眠倚桂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御”“尔”“斑驳”“倚”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记录着时代变迁,描摹着生活万象,总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 ① 。著名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就曾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个中含义不难理解,这里其实说的是语言大多超越语词范畴,有其象征意义,背后往往折射了某种社会文化心理。在互联网语境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盘点总结实际是观察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从年轻人追捧的这些热词中其实也可以侧面窥见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此次的流行语榜单中,个别词汇颇为 ② 。比如“松弛感”,提到松弛感马上让人联想到了放松、自然、不紧绷的状态。“松弛感”一词的流行在不经意间传递了年轻人的态度和价值理念:它不是一种消极抵抗,而是在面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保持从容、学会理解和自我悦纳。
当代青年面临着一些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产生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 ③ 。从过去的“佛系青年”到如今的“松弛感”,网络流行语的迭代秉持着相似的精神内核,也镌刻着时代青年文化和特有的生活理念。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网络流行语是观察时代群体肖像的一扇“窗户”。当然,这些词语不一定能实现完整的时代记录,但借助流行语让我们记住了更多记录时代“脉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时评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息息相关;
②引人注目;
③无可厚非
19.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了解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0. “窗户”在文中指网络流行语,这样写生动地阐明了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意思是语言和时代、生活的关系密切,故可填写“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空:语境意思是个别词汇比较吸引人的关注,故可填写“引人注目”。“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三空:语境意思是青年产生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故可填写“无可厚非”。“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整个文段都在说语言可以了解时代和人。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时代的语言可以折射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举例说明流行语和年轻人态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主要内容说明流行语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
第四段主要内容再次阐述了网络流行语记录时代,反映群体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了解年青一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网络流行语是观察时代群体肖像的一扇‘窗户’”可知,“窗户”是对网络流行语的比喻,“网络流行语”是本体,“窗户”是喻体,故可知“窗户”在文中指网络流行语。
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此处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阐明了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用油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类,动物油主要指用猪、牛和羊的脂肪提炼出来的油,而植物油按照原料来源划分,有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菜籽油、棕榈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等。 ① ,食用油的营养价值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食用者需按照自己的体质等情况来选择食用油才能做到物尽其用,有益健康。
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固态的猪油本身是没有香味的,但在熬制猪油或用猪油炒菜的过程中, ② 。这是因为猪油在高温下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一些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就是通过我们的嗅觉捕捉到的香味小分子。
猪油最大的特点是富含饱和脂肪酸。只有饱和脂肪足够多,才能把油、淀粉和纤维素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并让食物口感更加酥脆、润滑。另一方面,同样是 ③ ,所以猪油的热稳定性较好,比较适用于煎、炸等高温烹饪方式。然而,用猪油做的饭菜虽然很香,但过量食用会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虽然用猪油做的饭菜很香,但过量食用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22. ①原料种类不同
②会产生一种很浓的香味
③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用猪油做的饭菜很香”“过量食用会……”的主语并不是同一个,后者的主语是人,因此关联词“虽然”应当在前面,即“虽然用猪油做的饭菜很香”;
第二处,搭配不当,“患病率”无法与“升高”搭配,故应改为“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故句子可修改为:虽然用猪油做的饭菜很香,但过量食用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动物油主要指用猪、牛和羊的脂肪提炼出来的油,而植物油按照原料来源划分”是对食用油不同原料来源的介绍,而后文指出“食用油的营养价值也不同”,可见是对前文所写食用油原料来源不同的进一步补充与递进,故可填“原料种类不同”。
第二空,根据后文“这是因为猪油……捕捉到的香味小分子”的原因介绍,可知这里说的是用猪油时我们会闻到香味,故可填“会产生一种很浓的香味”。
第三空,该段主旨是描写“猪油最大的特点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由此,根据前文“只有饱和脂肪足够多,才能……”“另一方面,同样是”可知,作者在这里是说明猪油因富含饱和脂肪酸而产生的诸多特征,故可填“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苦斋记》)
材料二:“自找苦吃”这四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到过。总书记青年时代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时,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回首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也许有人会问,如今的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找苦吃”?以上材料对这一问题有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的是《苦斋记》的一段话,阐述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刘基所说之话的意思是指: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这里说明“苦”与“乐”并不是完全绝对、孤立的存在,而是会相互转化。
材料二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的经历及对自己的首要要求“自找苦吃”,“自找苦吃”意味着吃苦耐劳,意味着主动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甘愿承担艰苦的劳动和生活,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困难。意味着一种为了成长、锻炼和锻造自己的心智、品质和意志力的自我要求。
导语中“如今的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找苦吃’?”是任务驱动,要考生思考在物质丰裕时代与“自找苦吃”的因果联系。物质丰裕时代“自找苦吃”并非胡乱吃苦、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的引用材料,“自找苦吃”是积极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是不惧苦难,主动承担责任。是不畏困境,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然后,“自找苦吃”的含义,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而这些困难并不是消极的负担,而是促使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机遇。苦难并非只是一种痛苦,而是乐趣的一部分。随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应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更应重视自我成长和精神追求。接着,“自找苦吃”让我们拥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不满足于消极地接受现实,而是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事业。最后,“自找苦吃”并非一味吃苦和自虐,而是一种内心的成熟和自觉的行动。能让我们从中寻求成长、发现价值,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平衡,懂得在苦与乐之间取得均衡,体会到从苦中生出乐的奇妙感受。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做“自找苦吃”的践行者。深刻理解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勇于接受挑战和困难,追求自我成长和社会责任,不断寻求内心的平衡。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的力量。
立意:
1.丰裕时代也要“自找苦吃”。
2.秉承艰苦奋斗精神,敢吃苦的人生才有意义。
3.做“自找苦吃”的新时代好青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