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辽宋夏金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与发展的作用。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何为
“统治”?
统:统领、管辖
治:管理、处理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统
治
统治
壹
贰
叁
辽夏金元的“统”
辽夏金元的“治”
统治传承中华传承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统
壹
辽夏金元的“统”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绘制历史时间轴的注意事项:
①准确为先
②科学分类
③合理间隔
预习任务反馈
小组讨论:请简要评价此时间轴。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
西夏
一、
辽之统
1.民族生活: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政权建立: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916
契丹建国
936
辽南下中原
1038
997
1227
1114
1125
1234
1206
1276
1153
1115
1127
1271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
西夏
二、
西夏之统
1.民族生活: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政权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916
契丹建国
936
辽南下中原
1038
西夏立国
997
党项谋
异
1227
1114
1125
1234
1206
1276
1153
1115
1127
1271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金
三、
金之统
1.民族生活: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政权建立: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153年,金迁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
916
契丹建国
936
辽南下中原
1038
西夏立国
997
党项谋
异
1227
1114
女真起兵反辽
1125
金
灭辽
1234
1206
1276
1153
金
迁都燕京
1115
金朝建立
1127
金
灭北宋
1271
四、
元之统
916
契丹建国
936
辽南下中原
1038
西夏立国
997
党项谋
异
1227
蒙古灭西夏
1114
女真起兵反辽
1125
金
灭辽
1234
蒙古灭金
1206
蒙古建国
1276
元
灭南宋
1153
金
迁都燕京
1115
金朝建立
1127
金
灭北宋
1271
元朝建立
(一)蒙古建国
1.蒙古建国:1206 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2.版图扩张:此后半个世纪,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916
契丹建国
936
辽南下中原
1038
西夏立国
997
党项谋
异
1227
蒙古灭西夏
1114
女真起兵反辽
1126
金
灭辽
1235
宋蒙灭金
1206
蒙古建国
1276
元
灭南宋
1153
金
迁都燕京
1115
金朝建立
1128
金
灭北宋
1271
元朝建立
四、
元之统
(二)元朝统一
1.政权建立:1260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作为首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
2.四大汗国:在被征服地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后,形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它们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族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上京)
燕京(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今杭州)
元 蒙古族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统
治
壹
贰
辽夏金元的“统”
辽夏金元的“治”
一、
辽之治
材料二: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
春水、坐夏、秋山、坐冬
春捕鹅 夏放鹰 秋射鹿 冬猎虎
材料一: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宋·苏颂
1.四时捺钵制
一、
辽之治
材料三: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
材料二: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材料一: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
2.南北面官制
二、
西夏之治
材料一: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
——《宋史·夏国传》
材料二:史书记载西夏另有一套“蕃号”官称,包括宁令、谟宁令、丁卢、祖儒、吕则等。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
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2.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三、
金之治
材料一:
材料二: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分析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有何好处?
三、
金之治
世宗天资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俭约,以养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不烦扰,不更张,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汉文景风。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雍为人仁厚不用兵,北人谓之小尧舜。
——刘祁《归潜志》
大定之治
何为北人?
为何“北人”会以“小尧舜”称呼他?
四、
元之治
在中央制度上,元基本上学习和借鉴唐宋制度,仿汉制,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为最高监察和军事机关。
(一)中央治理
接受过中央王朝统治的民族:如汉人、女真、契丹等诸族
新征民族:如吐蕃、高丽、西州、乃蛮、唐兀等民族;
移居民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人等
新民族:回回族(回族的前身)。
各民族状况有趋同华夏之势,但有些却千差万别,给民族管理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民族成分更杂多,民族矛盾急剧增多
四、
元之治
国土面积更大,地方管理难度增大
朝代 面积
(万/平方公里)
秦 360
西汉 568
唐 1237
北宋 280
南宋 200
元(1330年) 1372
小剧场:元初地方权力收放的症结
中央
地方
权在
中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官难为无权之治
行政不便
百废待兴
地方反抗
矛盾
财
政
兵
我自中央而来,管理地方。
大人英明
协调
行,中央派出
省,中书省也
(二)地方治理
行省名义上仍视作中央政府的一个分支,是中央的派出机构。随着时间发展,行省实际上也就慢慢地成为了地方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但是终元一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
元朝行省制度
特点:①双重性质
(1)行省制
特点:②犬牙交错
南 岭
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
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
(1)行省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
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1.双重性质
地方最高官府
朝廷派出机构
2.犬牙交错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地方社会安定
结合行省制的特点及所学知识,谈一谈行省制的实行有何意义?
(1)行省制
边疆政策
1295年,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加强西域管辖
1281年,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1288年,宣政院加强对吐蕃地区(西藏)管辖
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不稳定性
与内地差异性
稳定性
与内地一体化
(2)边疆政策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统
治
统治
壹
贰
叁
辽夏金元的“统”
辽夏金元的“治”
统治传承中华传承
小组探究:你认同“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吗?如不认同,你会进行怎样的修改,说明理由。
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之后( )!
叁
统治传承 中华传承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叁
统治传承 中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