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你知道两宋时期的老百姓吃什么吗?怎么吃?一天吃几餐?他们在哪儿组“饭局”?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从饮食文化说起
绿豆
占城稻
东坡肉
胡椒
课标要求:了解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宋代面条的品种多达百余种,东京城内的分茶店售卖有罨生软羊面、桐皮面,川饭店卖有插肉面、大燠面等,南食店卖有桐皮熟脍面。临安城饮食市场上售卖有丝鸡面、炒鸡面、炒鳝面、三鲜面、盐煎面、大燠面、乳韲面、笋辣面、笋韲淘、笋泼肉面等30余种面条。 ——《宋代饮食文化的考古学考察》
烧饼(胡饼)
汤饼
蒸饼
撒子
药棋面
1、农业
(1)耕种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南宋农业分布图
占城稻
高转筒车
时间 人口数 垦田数 单位亩量
唐 900余万户,约6000万人口(唐玄宗天宝年间) 折今5.02亿亩 (唐玄宗天宝年间) 1石(唐)
宋 2000万户,约1亿人口(北宋徽宗年间) 折今7.2亿亩 (北宋神宗年间) 3石
(北宋)
(2)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1、农业
三餐制的普及
不妨旧店新开,一日三餐要使饥人饱去。
——南宋姚勉《雪坡集》卷46《建净土院疏》
寻山拟三餐,放箸欣一饱。
——北宋谢薖《与诸友汲同乐泉烹黄檗新芽》
英国1786年才有午餐的概念。日本吃三餐的历史不过上百年。宋朝带领中国人已经吃了一千年的三餐。 ——《追寻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解说词
lunch
1、农业
拓展
1、农业
(3)棉花的种植
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元代推广
衣丝、衣麻到衣棉
黄道婆
北宋王居正
《纺车图》
粮食作物:以满足自给自足为主,古代种植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以加工生产和交换为主,在古代不占主要比重
1、农业
宋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倾向,已经普遍出现;而且,这种分离倾向愈来愈明显。如果从某些地区的典型状况考察,这种分离倾向不妨划分为三四个阶段,或者说,“裂变”了三四代。
——郭正忠《两宋城乡商品货币考略》
南宋哥窑葵口碗
2、手工业
宋代的餐具
北宋汝窑青瓷盘
青白釉带温碗瓷酒注
山东费县马庄镇马庄村出土的宋代铁锅
青釉托盏
2、手工业
(1)制瓷业
宋朝
河南汝窑
河南官窑
浙江龙泉(哥)窑
河南钧窑
河北定窑
元朝
青花瓷
釉里红
(2)矿冶业
一、民以食为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庄绰著,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
宋代采煤示意图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北宋汴京即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州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金粱桥下刘楼、曹门蛮王家、奶酪张家,州北八仙楼,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郑门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灵宫东墙长庆楼。”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记》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交子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客旅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1、商业的发展
会子
(1)纸币的出现
(3)海外贸易
A.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B.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C.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2)榷场贸易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1、商业的发展
2 、城市的兴盛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从坊市到街市
西市
东市
商业街
瓦肆
夜市
宋代商业和城市繁荣的原因
1.政治前提: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局相对稳定
2.物质基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社会阶层:市民阶层壮大
4.国家政策:商业政策宽松
5.民族关系: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交通条件:水路交通便利
随堂测验
1.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我国人民种植棉花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年已增长到2 088万。北宋户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外贸的发展
3.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出现了纸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商品种类日益丰富 D.边境市场的繁荣
4.(2020·北京海淀期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 )
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 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5.(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