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3 17:34:44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小镇 做题 家
阶层
途径
群体
寒门“做题”家
(科举制)
隋唐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大小
品行才能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一、选官制度·寻天下才
【选官制度的变革】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以来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九品中正制因何产生?
①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士族操控选官制度,干扰人才选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思考:九品中正制有何不合理之处?
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思考:面对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
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思考:根据课本梳理科举制的演变历程。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自由报名,公平竞争;
地位高,受重视;
难度较大。
思考: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三 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
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
加强集权,
巩固统一。
推动世界
文明发展。
思考: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考试能力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
(2)选官范围:
(3)选拔方式:
(4)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由世袭、推荐、地方评议演变为科学考试。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二、中央官制·分丞相权
【秦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革】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中书省
皇帝
尚书省
门下省
诸曹
三省制
【执行】
皇帝
三公
九卿
尚书台
中外朝制
三公
九卿制
皇帝
中朝
三公
尚书
九卿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诸曹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决策】
【执行】
【决策+执行】
思考:到唐朝,中央官制又有何变化?
唐朝

皇帝
提交上奏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同意后交予审议
审议诏令
起草诏令
执行诏令
通过
审议
封驳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廷尉
卫尉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思考:唐与秦中央官制对比,有何特点?
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而非职责的分工,……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来。
——易中天《隋唐定局》
①三分相权
②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③门下拥有封驳权,起到节制皇权作用。
【情景再现】
唐太宗让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其和亲过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请同学们画一画。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衰弱;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演变趋势: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制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探究:中央制度的演变趋势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三、赋税制度·聚世间财
均田制
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租调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基础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无主荒地
曹操创立租调制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以均田制为基础
征收标准: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均田制
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租调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
基础
沿袭发展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基础
特点
征收标准:人丁
以庸代役
影响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无主荒地
2、唐初期:租庸调制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
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 51276
河南道河南府
194746 / 18799
河北道赵郡
63454 / 8157
河东道太原府
128950 / 124000
关内道京兆府
362921 / 241202
唐代鼎盛时期及后期部分地区人口统计对比
剑南道成都府
160950 / 46010
3、唐中后期:两税法
思考:结合图片信息和教材第43页史料阅读,分析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户籍损坏,人口不实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项目 内容
征税依据
征收名目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以土地、财产为主
征收钱币为主
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扩大了收税对象,
增加了财政收入。
放松了人身控制,体现了公平公正。
简化了税收名目。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思考:根据课本梳理两税法内容,结合P43-44问题探究并讨论两税法的利弊?

户税(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加重。
吏治腐败,导致税外加征,百姓的负担逐渐加重。
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本课小结
九品中正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一、课标解读
1 .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 .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 .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难点: 赋税制度的演变
三、时空观念
四、知识脉络
五、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识回顾: 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变革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
选官依据
)选官方式
(
商周时期
)
(
战国
)
(
汉代
)
(
魏晋南北朝
)
一 、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
1 .阅读教材 P38 第一段及“历史纵横”思考: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 “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 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 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 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 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 .阅读教材 P38 第二段梳理:科举制是如何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 以 和 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了 和 。
唐玄宗 任用 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
3. 阅读材料及教材 P39 “学思之窗” 思考:科举制度的特点?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 五 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学思之窗】……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 所无恨。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
特点:
4.思考: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 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 《神童诗》
材料三 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影响:
二、 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4. 阅读教材 P39-40,了解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变化,补充下表。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 ,与中书省和门下省 。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行使权力
隋唐 隋文帝时, 正式确立 。 负责草拟皇帝诏令; 负责审核 诏令, 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下设 六部,分工处理政务。三省长 _________________ 官共议国事,执 。
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 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 ,后改称 。
3
5. 阅读《三省六部示意图》并结合材料,认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并评价三省六部制,理解“ 三省六部
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情景再现】
唐太宗让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其和亲过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请同学们画 一画。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6. 阅读表格, 根据表格内容分析租庸调制相较于租调制的进步之处。
概念解读: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 陆贽
进步之处:
7 .阅读教材 P40“ 史料阅读” 思考: 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 取办, 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 摄, 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 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 旬输月送, 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 其土著百无四五。 —— 《资治通鉴》卷 226
背景:
4
8 .阅读教材 P40“史料阅读”及最后一段,P41“问题探究”概括两税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内容:
特点:
影响:
六、素养提升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选官方式: 趋向严密、科学;
选官标准: 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力: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2)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5
【随堂检测】
1 、依据“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的史实,你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 .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B .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C .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D .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
2 、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 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
合。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3 、高一(1)班同学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如下示意图。图中选官制度的标准依次是( )
A .军功、品行门第、才能 B .血缘、品行门第、军功
C .军功、血缘、才能门第 D .品行、军功、才能、血缘
4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 曾做过尚书令, 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 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 ”这从根本
上反映出唐代( )
6
7
A .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B .皇权至高无上
D .深受避讳影响
5 、在唐代用皇帝诏书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 然后由政事堂盖“ 中书门下之印”下发。没有政
事堂盖印, 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 .相权的分割牵制
C .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D .皇权的不断强化
6 、唐太宗末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宰相名号创立并使用;唐中宗以后,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
权;唐肃宗、唐德宗通过一系列手段基本解决了宰相之间地位不平衡的问题。唐朝这些政策调整﹐旨在( )
A .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B .有效发挥三省职能与作用
C .解决中枢机构之间的矛盾 D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7 、安史之乱爆发后, 各级官员为了应付交差,强制征税,加重摊派,使得辖境内登记在籍的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方藩镇各
自为政,赋役制度混乱,土地兼并严重。为此,唐政府 ( )
A .推行租庸调制 B .实行两税法 C .实施屯田制度 D .颁布均田令
8 、780 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下表为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情况。
据此可知,两税法( )
项目 收入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 139.8 万贯 1 089.8 万贯 2 050 万贯
粮税 1 615.7 万石 215.7 万石 1 400 万石
A.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威
B. 旨在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D.加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9 、唐朝中后期, 土地兼并严重, 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 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 户税依
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 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这一措施 ( )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消除了土地兼并
C .有助于社会公平 D .抑制了人口增长
10 、唐德宗建中元年, 朝廷税制从“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转变为“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这
一举措( )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减轻了人身束缚 C .发展了庄园经济 D .提高了商人地位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