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人谈诗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8 13: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学习如何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表达出来。
相关链接: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写作背景:此诗写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课前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然( )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 弓弦( )
2、朗读诗歌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并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3、文中批注:朗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点评诗歌语言的深刻内涵,并思考诗歌的主旨。
4、细读《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最看重的是什么?对鲁藜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体会和见解?
【课堂探究】
展示活动一:预习2
展示活动二:预习3
展示活动三:预习4
【课堂反馈】
玷污的生命之源  
  从前,清幽的小河,/现在,已经干涸。
   腥臭,是她的低吼,/黑色,是她的衣着;
呻吟,是她哀怨的歌声,/挣扎,是她痛苦的生活。
  
   不见了鱼虾与她做伴,/只有伤心地孤独流过;
也没有花草与她为邻,/任凭躯体给眼泪包裹。
人啊——/忘记了她的恩情!
她被狠心地抛弃,/抛弃在了污秽的角落。
  “是谁缔造的错”?/“奈何要我来承担罪责”?
小河低语着诉说。 (诗歌有改动)
  
  认真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取材、立意、情感、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角度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读一读 诵一诵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诗人谈诗》导学案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学习如何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表达出来。
相关链接: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写作背景:此诗写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课前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鲁藜lí 门槛k n 曙光sh 乍然zhà
眺望tiào 旷野kuàng 山峦luán 弓弦xián
2、朗读诗歌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并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3、文中批注:朗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点评诗歌语言的深刻内涵,思考诗歌的主旨。
(1)月光流进门槛
“流”: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2)我以为是阳光
这一句其实是作者的错觉,这样的错觉更显示了作者显示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3)开门,还是深夜
深夜在这里除了是写实,还表明还表明当时的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4、细读《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最看重的是什么?对鲁藜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体会和见解?
宁静而深沉 最重视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以为是曙光的来临,正是曾卓设身处地地进入诗歌意境中。 独到体会和见解: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宁静,也使夜有了动态感,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师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反衬夜的宁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变得富有动感。其次,“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使诗的意蕴进一步深化…… (见课件)
【课堂探究】
展示活动一:预习2
展示活动二:预习3
展示活动三:预习4
【课堂反馈】
 玷污的生命之源  
  从前,清幽的小河,/现在,已经干涸。
  腥臭,是她的低吼,/黑色,是她的衣着;/
呻吟,是她哀怨的歌声,/挣扎,是她痛苦的生活。
  
  不见了鱼虾与她做伴,/只有伤心地孤独流过;/
也没有花草与她为邻,/任凭躯体给眼泪包裹。
  人啊——/忘记了她的恩情!/
她被狠心地抛弃,/抛弃在了污秽的角落。
  “是谁缔造的错”?/“奈何要我来承担罪责”?/
小河低语着诉说。(诗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动)
    认真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取材、立意、情感、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角度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解析】此题选取环保话题,直面生活,触摸热点,初中生对此应该都有话说。题目要求进行“文学欣赏”,这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一两个角度”,这给了考生充分的自由,答案自然能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示例:
1.从取材角度说。作者选取一条小河,典型性强,小中见大,引人深思:与此小河命运相同者何止千万,人类的确到了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2.从立意角度说。作者没有停留在小河悲惨命运的诉说上,而是步步追问——追究“忘恩者”、“肇事者”和罪责的“缔造”者,以揭示根源,警醒人类。
3.从情感角度说。作者把“理”与“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乳交融,痛苦的对比,伤心的描述,无奈的控诉,急迫的呼喊,愤怒的抨击……使全诗处处见泪,声声带血,促使人们读后扼腕叹息,翻然警醒。
4.从写作手法角度说。作者娴熟地运用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小河有色彩、质地、心理、语言和思维,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小河之痛,从而强化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从表达方式角度说。作品既有深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记叙和描写,也有精彩的抒情和议论,特别是“是谁缔造的错”“奈何要我来承担罪责”两句,由叙转议,寓理于问,富有艺术表现力。
6.从语言运用角度说。作品语言凝练精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韵味悠长,讲究遣词炼句。例如用“腥臭”、“黑色”、“呻吟”、“挣扎”描写现今的小河,用“伤心”、“孤独”、“奈何”表现小河的心情,用先是“忘记”继生“狠心”再遭“抛弃”等控诉人的行为变化不断升级,这些都令读者深思。是题材还是风格,都很有新鲜气息,写得很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