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09: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炼字、修辞、对比阅读)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下面就由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朱自清笔下独具匠心的,别有一番风味的《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 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课文分析: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请同学来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 )写“夜赏缘起”(情)——“心里颇不宁静 ”
第二部分(第2—6段)写“漫步荷塘”(景)——“另有一番样子”
月色下的荷塘 ----------→水墨荷叶图
荷塘月色图 荷塘上的月色 ----------→光影素淡图
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到底惦着江南”
详细赏析:看课文第4自然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 荷叶 荷花 静态
曲曲折折 田田 袅娜羞涩 ↓
清香 颤动 脉脉 动态
再来看下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月影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像画在荷叶上
↓ ↓
流动之美 倩影之美
↓ ↓
素淡朦胧 参差斑驳
另外,看看,作者朱自清对于写散文,写得美好之处,除了对于美的画面之美,还有炼字的精到之处。
“泻”“浮”二字的审美情趣:(讨论)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漂”给人流动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课后作业: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参考答案:“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读第6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问题一:第6自然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自然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自然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第6自然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问题二:第6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参考: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再来看看文中的特殊的新的修辞手法)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提示:从感觉入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清香(嗅觉) ← 相通 → 歌声(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影(视觉) ← 相通 → 名曲(听觉)

和谐
答案: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总结:荷塘月色中的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总结为三个字“美”、“静”、“雅”。
作业:
思考
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总结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