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5、女娲补天 教材 部编版四上语文 第课时 月日
教 学 目 标 基础性 目标 1、认识“措、混”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挑战性 目标 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颜六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 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颜六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策略运用
预学查异 学生的写作能力存在查异。以课文为例文,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进行写法指导,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间语言表达能力存在查异。在创编故事时,要多关注表达能力弱的学生,让优生给他们做示范。
读 熟读课文。
写 画一画本课的好词佳句。
查 查字典,理解不理解的字词。 了解女娲。
问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一、预学查异 1.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补衣服、补课、补轮胎……)你见过补天吗?(板书课题) 多么神奇!连题目都透着浓浓地神话色彩。 2.读题。 二、初学适异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点:预留充足默读时间) 起因:天上出现一个大窟窿,所以人间被洪水、大火肆虐,民不聊生。 经过:炼五彩石补天。 结果:把天上的窟窿补上了。 2.将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学导异 1.出示文言文: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师:在西汉古籍《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一句话便是写这个故事。 ①谁来读一读? ②你觉得和书中有什么区别? (预设:文言文的语言比较简洁,只说出了主要的事件。而课文内容发挥了想象,书中情节更丰富,并且加了很多细节上的刻画和描写。) 师总结:是的,作者运用了“想象”这个魔法,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 2. 情节曲折显神奇。 (1)默读课文,画出神奇之处。 (2)班级交流。 预设:不周山竟然适撑天的柱子。山一断,天就塌了,破了个大窟窿,太可怕了;石头是五彩的,竟然能冶炼补天;天上的云彩竟然来自五彩石;大乌龟的腿还能撑天;芦灰竟然还能治洪水…… 3.体会补天的不易。 ①为什么说补天要“冒着生命危险”? 要点:通过“勾画法”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大窟窿、上山找石子、冶炼、泼液等。 ②课文哪些地方写出来炼石的艰难?(冒着生命危险、忙了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 4.总结:想象,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也使得女娲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了。 四、拓学展异 1.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话中,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这句话略写了女娲寻石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想象、补充,仔细读读这句话,哪些地方能帮助我们编故事? (1)五色石头分散再不同的地方,创编时可任意说一说逐个寻找的过程。 (2)五种颜色的石头找到并不容易,它们可能在哪里。 (3)注意突出女娲的形象。 2.学生编故事。 3.全班交流。 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启发孩子想象尽量奇特、神奇,可以天马行空。 总结 对于一个名族来说,神话故事就像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正如女娲身上所具有的大爱与不怕困难,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而我们在创作时,通过神奇的想象,可以使故事更生动更精彩,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具体。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练习与测试》《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3、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颜六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板书设计: 15.女娲补天 炼五彩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