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年级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八年级下册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8 09:14:59

文档简介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习题
一、整体感知
(一)初读,学习字词
1、给加粗字注音,注意识记。
反诘( ) 人溺己溺( ) 舐干(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辨别。
雄biàn( ) 感kǎi( ) 木乃yī( )
3、查字典,解释下列成语,注意积累。
(1)理直气壮 (2)如饥似渴 (3)打抱不平
(二)再读,理清结构
讲演稿一般都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的部分,你能划分出这篇讲演稿的三个组成部分吗?
(三)选读,把握内容
1、作者认为“年轻”的实质是什么?
2、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他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3、请找出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
二、分析揣摩
(一)细读,揣摩章法
1、这篇讲演开头的三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2、作者在论述“年轻精神”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课文的第5段与第6段就是正反对比的典型段。你能在文中再找出同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段落并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二)品读,品味语言
情理交融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以下面这段话为例,请体会其饱含的感彩,说说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三、探究质疑
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四、读写结合
1、请仿照文中“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的句式,再写出三个语句,只需在方框内填写有关词语,所填的词语要和空格后的内容衔接,并且不能重复。
(1)他是□□□□,流动不息地奔向远方。
(2)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
2、应该怎样发扬“年轻精神”呢?请联系我们中学生的理想、生活、学习、人生、克服困难等写一些激励你自己或者勉励别人的话语。可以是一两句话,格言式的,也可以是三两段杂谈。
五、延伸拓展
1、广为采撷——摘录课文中富于哲理的句子,课外收集赞颂“年轻精 神”的名言警句。
2、旁征博引——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3、小试牛刀——正值“五四”青年节,学校将举行“五四杯”演讲比赛,主题是“继承优良传统,做新世纪的主人”。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演讲词。

参考答案:
一、
(一)1、jié nì shì 2、辩 慨 伊 3、(略)
(二)开头(1—4段),主体(5—11段),结尾(12段)。
(三)1、“年轻”的实质是精神年轻。
2、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3、主旨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二、
(一)1、不是“题外话”。①开头三段文字,郭老就地取材,既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轻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又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即为提出演讲话题作铺垫。②这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2、第11段。把具有“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与失掉了“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进行对照比 较,这样不仅可以表现出鲜明特征,还可以显示讲演者的爱憎情感,表现演讲词的思想倾向,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
(二)对那些“年纪轻轻”但在精神上已衰老的人,作者愤怒地斥之为“老腐败、老 顽固”,把他们比作“活的木乃伊”,其慷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充满贬斥色彩的理性的语言。在从反面痛斥那些“老腐败、老顽固”后,作者又从正面热烈赞扬“年纪老”但“精神并不老”的人,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主题。这一主题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说出了生命的真谛:人,由少到老,由生到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 “年轻精神”可以使人超过短暂的生理年龄走向精神生命的永恒。
三、1、“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 2、(略)
四、1、(1)一条河流 (2)一只雄鹰 (3)一轮明月 2、(略)
五、1、示例: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英?狄更斯)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 险的生命的意义。(美?爱因斯坦)
2、(略)3、(略)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习题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年轻的朋友们: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五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作“五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跪下海去,作你们青春的畅泳。
我想,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五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五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当我听了刚才x先生两分钟的讲演,大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求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来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大好了。我的五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引中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烃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井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年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牛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他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是死了也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于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自己年轻。
1、这篇讲演开头的三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巳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下文有哪一句话同它照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各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
3、本文所讲?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各自有所侧重。第一个特征侧重讲_______,第二个特征侧重讲_______,第三个特征侧重讲_______。这三个特征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口口口口口口。
4、“他肯向一切学习”中的“一切”是指_______ ;“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中的“一切”是指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是题外话。因为:(1)开头三段文字紧扣题意,又起着钡起下文的作用,即为提出讲演讲题作铺垫;(2)这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2、(1)与下文的“: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就是一个死鬼了。”这样前后呼应,可以使文字表达更严密,说服力更强。
(2)“使自己年轻”讲的是“治国”,即要求年轻人树立远大的理想。
3、学习精神 实践精神 战斗精神 求真、博爱、勇敢
4、所有的真理、正确的知识、美好的事物 任何艰难困苦
课件8张PPT。《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内容结构概述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题”(1-3),赞颂女作家萧红“一生为解放事业而奔走”的精神,并由此引出“年轻人”的话题。
第二部分“主体”(4-11),阐明“年轻人”的概念,论述了“年轻精神的品质”的三个特征。
第三部分“结尾”(最后一段),指出“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讲演开头,讲演者先说主席要他作“五分钟”的讲演而感到困难,接着又对自己的假设(“沉默五分钟”)加以否定,然后对某先生的话加以赞扬,很自然地引出要论述的话题。
这种开场属于曲径通幽式的开场白,能达到活跃气氛、吸引听众的效果,可谓别出心裁,与开门见山式不同。
开门见山式开场白,显得过于直接、直露,不能引起听者兴趣,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场合(墓前讲演),这是针对环境的不同而言的。作者妙趣横生,语言颇为幽默。主体部分,讲演者围绕“年轻人”这个话题,层层展开论述。
(1)作者划分“年轻人”的标准,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2)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有好些年纪轻的人,却已经是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经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了。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3)这里用了对比论述,这种写法让读者明白,看一个人年轻不年轻,不能看生理上的年龄,而看精神上的年龄,由此“年轻精神”充分的,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4)作者的论述很精辟,一针见血,颇有哲理性。“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5)作者还指出“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如果保持着、扩大着,便永远年轻,死了也年轻。如果失掉了,做狗腿子的事,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这里又是对比的写法,作者热情赞扬的是年轻精神,而批判的是那些违历史潮流的反动者,对他们加以痛斥,对比写法更加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结尾部分,作者对比论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品质后,自然的收尾指出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的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这篇讲演引入自然、中心突出,紧扣“年轻人”这个话题,展开论述。
先从生理的年轻推论到精神的年轻,阐明了年龄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接着深入一步,对“年轻精神”展开论述,最后号召大家学习“年轻精神”。
全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且语言风趣幽默,具有哲理,给人以深思。萧红的家庭背景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城区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区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区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呼兰区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区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