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后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后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5: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纪念白求恩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派遣(qiǎn)  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B.担子(dàn) 狭隘(yì) 纯粹(cuì)
C.殉职(xùn) 教训(xùn) 延安(yán)
D.殖民(zhí) 鄙薄(bǐ) 见异思迁(qiā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和对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率领 佣护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更加)
B.治疗 悼念 莫不关心 拈轻怕重(挑拣)
C.佩服 扼要 感人至深 微不足道(说)
D.道谦 极端 自私自利 见异思迁(别的事物)
3、同学们就下面文段和课本中出现的“迁”字的意思展开了讨论,结合下图所示词典中给出的义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每年8月初,雨燕迁徙到南非越冬,次年3月底,飞抵北京,繁殖育雏。雨燕年年往返,从不失约于北京的春天。它们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A.文段中“迁徙”指的是雨燕从北京飞往南非越冬,所以这里“迁”字的义项选①。
B.文段中“变迁”指的是北京城历史的变化转换,所以这里“迁”字的义项选②。
C.《纪念白求恩》中“见异思迁”指有些同志经常到各处工作看见了不同的事物,所以这里“迁”字的义项选①。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是指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所以这里“迁”字的义项选③。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
B.老师批评了那些在值日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的同学。
C.钱海军从事电力服务工作30年,对技术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电力工人成长为有口皆碑的“万能电工”。
D.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如果主管部门对这一现象漠不关心,势必造成大家对餐饮浪费现象见怪不怪。
5.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白求恩故居是维多利亚式建筑,两层小楼掩映在树木中。        这就是孕育了白求恩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镇。
①我拾起几片红叶——是白求恩家枫树上的红叶呵!
②弯下腰来,火红满眼。
③将红叶随手夹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集》中。
④楼前是绿色的草坪,红叶层层散落其上,看上去分外美丽。
⑤直起身来,蓦然回首,那座小楼所有的玻璃窗,竟都是燃烧的火。
6.将下列词语从感彩角度归类。
佩服 慷慨 精品 帮手 嘲笑 附和 鼓动
速度 坚强 高明 策划 果断 厌倦 畏惧
虚荣 结果 蛮横 改变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性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写的文章,它的体裁是_______。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_____、_____。
8.选字填空。(填序号)
(1)青山苍____    面容憔____    纯____的人 
(A.粹  B.翠  C.悴)
(2)细心____问    英勇____职    ____私枉法 
(A.殉  B.询  C.徇)
9.根据释义写成语。
(1)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
(3)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
(4)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
10.根据所给的材料,仿照示例,给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志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病逝。
示例: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他说:“虽然有愧疚,但当时不需要做取舍,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2020年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1年2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的颁奖词: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1.对这段文字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⑨/⑩
C.①—⑦/⑧—⑩     D.①②/③—⑩
12.对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不利已专利人的精神。
B.叙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C.叙述白求恩同志的必要性。
D.批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错误态度恶劣。
13.对这段文字论述角度的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正面论述 B.反面论述 C.正反两方面论述
14.第③句中“不少的人”所指的是(  )
A.非共产党员   
B.共产党员
C.革命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
D.一切自私自利的人
15.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____,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_____。(填序号)
16.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17.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对白求恩有三种称呼,“白求恩同志”“白求恩”“白求恩医生”,想一想这三种称呼有什么区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纪念白求恩同志
朱 德
①诺尔曼·白求恩同志逝世三周年了!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是有国际声誉的医生,是北美洲的四大名医之一。他是用他的高明的技术服务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坚强战士。一九三六年西班牙人民反抗德意法西斯侵略战争时,白求恩同志曾亲赴西班牙,为政府军服务医疗工作,在马德里、巴塞隆那组织了输血运动,由于他的努力,曾经救治了数万受伤的士兵、妇女和儿童的性命。一九三七年,我国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又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自一九三八年春即赴山西、河北战地我军中工作,领导我军医疗工作,不幸因施行手术中毒,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晋察冀军区逝世。白求恩同志之死,使我们永怀无限痛惜和伤感,觉得这是我党、我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
②白求恩同志是真正充满着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优秀党员,从他身上,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纯朴的品质。
③白求恩同志是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模范。他清楚地知道,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一切民族、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所以他忠诚地帮助一切被压迫人民、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自己解放的斗争。他曾经参加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者和反对本国反革命军阀的斗争,又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在他致毛泽东同志的一封信中热烈地表示:“我在此间不胜愉快,且深感我们应以英勇的中国同志们为其美丽的国家而对野蛮搏斗的伟大精神,来解放亚洲。”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
④白求恩同志的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还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无限责任心,他的实际主义作风,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无限热忱。他已五十多岁了,不顾战地各种危险和困难,亲自跑到火线附近,在炮火下抢救受伤的将士,他说:“(A)一个革命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医生应该跑到病人那里去,而且愈早愈好。”甚至在意外的情形下,即使不能赶到作战地区,至少也可以在半路上找到伤兵运回后方。他的技术高明,在我军中为第一位,但仍精益求精,研究在游击战争环境下如何进行医疗工作。他不但以这种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来执行自己的业务,并且教育了他周围一切人,从医生、护士到勤务、马夫,告诉他们“没有那一件工作是小的,没有那一件工作是不重要的”,鼓励他们每个人“要学习独立工作,不要那半斤八两的帮助”。
⑤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富于实际主义精神的人,他看到我军许多医生技术水平低,便把教育和提高医生、护士作为自己的职务,他自己写课本,办学校,走到那里,教到那里,没有夸夸其谈,言多于行的坏习气。他说:“空谈代替不了行动,话是人们发明来描写行动的,照它本来的目的去用它吧。”白求恩同志的工作和著述中正充满着这种明亮清透的实际主义的光辉。
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坦白正直。他对一切伤病员、一切同志、劳动人民,表现了他无限的忠诚热爱和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中的任何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也最能坦白正直,批评他们的缺点,严正地指斥工作中的毛病,帮助改正。凡是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至今晋察冀的军民心中,仍怀念着白求恩这个亲切的名字。
⑦白求恩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然而我们将永远记得白求恩这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也诚如加拿大民主书报俱乐部古柏先生来函所说:“(B)加拿大的人民,因为有如此伟大光荣的子孙而感觉骄傲。”世界一切反法西斯战士,首先是我党党员,应当学习和发扬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许多优良品质,来最后战胜法西斯主义,完成白求恩同志未了的伟大事业。
(选自《解放日报》1942年11月13日)
19. 文章第③~⑥段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纯朴的品质。
20. 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请以第①②段为例,具体说说本文叙议结合的好处。
21. 文章(A)(B)两处画线句均引用了人物的原话,请任选一处,说说有何作用。
22. 品味下面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凡是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至今晋察冀的军民心中,仍怀念着白求恩这个亲切的名字。
有同学认为应把标题改为《学习白求恩同志》,这样更符合当时朱德写本文的初衷。你认为“学习”和“纪念”哪个词更符合当时朱德写本文的初衷 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大海彼岸
①1902年3月24日下午,鲁迅和南京陆师学堂的同学张邦华、顾琅、伍崇学等人一起,在学堂总办俞明震带领下,踏上停泊在南京长江码头的日本客轮“大贞丸”号,开始他东去的航程。
②远行的鲁迅,心情是很兴奋的。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种陌生的路,另一个未知的、神秘的大千世界,他将在那里展开新的追求,撰写生活史上新的一页。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
③江风轻拂,“大贞丸”沿着浩荡的长江徐徐行进,鲁迅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江两岸秀丽的山峦,这时,他看到在葱翠的树丛里,是农舍残破的乡村,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带着对故土的恋情,告别了贫穷而充满期待的祖国,他开始了异国学校生活。
④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很多,但像鲁迅这种从西式学堂里出来的还是少数,多数留学生是从旧式学塾、书院出来的,他们拖着长长的辫子,来到被大海包围的国家,有的是在改革的风潮中来赶时髦,说不上什么抱负;有的确实是想学点新的本领,好回去挽救垂危的王朝;也有的甚至是借此来玩一玩,镀镀金,观赏观赏岛屿之国的风光。这些留学生们生活得很惬意,在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他们时常成群结队在那里悠闲地赏玩。他们本来拖着长辫子,现在因为留学生须戴制帽,便把大辫子盘在头上,直顶得帽子高高耸起。也有散开辫子,盘得平平的,摘下帽子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鲁迅看到这种模样,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反感。
⑤但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的中国人中,却又集中了一批民族的精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梁启超等反清运动领导人,都在日本传播他们的思想,组织他们的抗争力量。鲁迅到日本后,感受到一种在祖国大地上未曾感到的热烈的革命气息。他感到鼓舞,感到春意般的希望在心中流动。他经常走出校门,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本来就沸腾着的血流,被革命先行者讲演中的慷慨之词,掀起了一阵阵的波澜。
⑥那时的革命者极力鼓动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这引起鲁迅的共鸣。1903年3月,在弘文学院江南班中,他决然地第一个剪掉了辫子,表示自己反抗种族压迫的决心。剪发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决心作证,他特地拍了一张“断发照”。对着照片,他看到新的自己,瞬间,大海彼岸风雨如磐的祖国和苦难呻吟的同胞又呈现在他的眼前,向他召唤,他一腔炎黄之血偾张开来,提起笔,在这张照片的背面,抄下明志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⑦在海波长扬的日本,鲁迅一方面与热血沸腾的同伴一起开拓前进道路,另一方面则利用这个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天地,拼命地学习。不仅学日文,学德文,而且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夜以继日地吮吸各种知识的乳汁。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艺术和被引入日本的西方古典美学著作以及其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都给鲁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他以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精神生命被新的知识润泽得一天比一天充实了。
(节选自刘再复《鲁迅传》)
24.结合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小明:“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这句话我觉得很有意味,却说不出好在哪里。
小张:我认为这个句子(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我发现这篇文章画线句来自《藤野先生》第一段话,作者刘再复在“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后删去了“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我觉得有点可惜了。
小张:我认为(2)
25、文章④⑤两段都写到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有什么目的?
26.读君诗,知君人。阅读“明志诗”和下列补充材料,说说你对青年鲁迅的印象。
27.文章结尾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精神生命被新的知识润泽得一天比一天充实了”,联系《朝花夕拾》相关文章,探究鲁迅作品“精神生命”的内涵。
答案
B 2.C 3.C 4.A 5.④②①③⑤
6、褒义词:佩服 慷慨 精品 坚强 高明 果断
中性词:帮手 鼓动 速度 策划 结果 改变
贬义词:嘲笑 附和 厌倦 畏惧 虚荣 蛮横
(1)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 议论文 (2)论据 论证
(1)B C A (2) B A C
9、(1)拈轻怕重 (2)漠不关心 (3)满腔热忱 (4)见异思迁
10、示例:青年学医,救死扶伤,你是医学界的高标。为反对法西斯,你远渡重洋,助西班牙抗德,帮中国人御日,尽心尽力,生死不顾,捐躯华夏大地,是真正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11.B 12.A 13.C 14.B
15、① ⑧⑨
16、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深。
17、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18、赞扬他的共产主义精神时称“白求恩同志”,转述别人对他的评价时称“白求恩”,叙述他的工作时称“白求恩医生”。因表达的需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称呼,文章用语贴切、得体。
19、国际主义精神 对工作的无限责任心 实际主义精神 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坦白正直
20、第①段概述白求恩帮助西班牙人民和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事迹,由此引出第②段“白求恩同志是真正充满着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优秀党员”的评价。这样,叙述简明扼要,议论精辟凝练,因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21、示例1:(A)处引用白求恩的原话,是为了印证他对工作的无限责任心(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无限热忱,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示例2:(B)处引用古柏先生来函,是为了表达加拿大的人民对白求恩同志的热爱,从侧面再次赞扬白求恩这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2、“凡是”“莫不”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即每一个“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都被感动的事实。“至今”“仍”强调白求恩在晋察冀的军民心中影响之深远。
23、 示例1:我认为“学习”更符合作者写本文时的初衷。因为文中两次提到学习白求恩同志,尤其是文末交代了写此文的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和发扬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许多优良品质,来最后战胜法西斯主义,完成白求恩同志未了的伟大事业。
示例2:我认为“纪念”更符合作者写本文时的初衷。因为文章开篇即说“诺尔曼·白求恩同志逝世三周年了!”,文末再加以强调,“纪念”的目的性强;加上白求恩身上的崇高品质让人难忘,“纪念”这个词更能体现作者的痛惜和缅怀之情。
24、(1)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鲁迅心中的憧憬比作海波、浪花,化抽象为形象,富有动态美,表现了鲁迅初往日本留学的兴奋,对新生活、新道路、新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2)示例一:可惜。“扭几扭”“标致”等词语,本来是用于表现女孩模样俊俏、气质婉约的,用在男人身上,写出中国留学生们缺少阳刚之气、做作,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更有力地表现鲁迅反感情绪产生的原因。
示例二:不可惜。“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讽刺了中国留学生们缺少阳刚之气,扭捏作态的模样,其目的是要表现鲁迅内心的反感,这与后面一句对鲁迅心理的直接描写重复了,所以可以删去。(持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5、 第④段写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生活很惬意,丑态毕出,鲁迅感到反感;第⑤段写中国留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抗争力量,鲁迅受到鼓舞。这两段交代了鲁迅革命思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
26、青年时代的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潮影响,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心和忧虑,他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写下“明志诗”,立志要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后来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
27、(1)对封建制度的尖锐批判。《〈二十四孝图〉》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对儿童的摧残;《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2)对生命的同情和关怀。《狗·猫·鼠》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表达了对这位底层人物的关心。(3)对真理的追寻探求。《琐记》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