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祝福》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9 14:3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5分)
A.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āo)
B.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o)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解析 A项“窈”读“yǎo”。B项“烙”读“luò”。D项“踝”读“huái”。
答案 C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寒暄(温暖)  形骸(指人的形体)  收敛(减轻放纵的程度)
B.蹙缩(皱缩) 间或一轮(偶然)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深远)   安逸(安闲舒适)
D.鄙薄(轻视,看不起) 折罪(抵罪) 素不相识(向来)
解析 “歆享”这里指鬼神享用祭品。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1)晚饭摆出来了,四叔________的陪着。
(2)“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________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3)我很________,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4)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______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俨然  漠然  猝然  自然 B.凛然 淡然 猝然 坦然
C.凛然 漠然 悚然 自然 D.俨然 淡然 悚然 坦然
解析 依据词义和人物的心情推断。 答案 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5分)
A.“死了?”我的身体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B.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正襟危坐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
C.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D.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无聊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
解析 A项“身体”改为“心”。B项“正襟危坐”改为“俨然”。D项“无聊”改为“百无聊赖”。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A):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B):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②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③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5.第一段文字中冒号A、B的作用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考查对冒号作用的理解,要注意放到原文中去把握。
答案 A提示下文,给“改变之大”作精要的注释。B总结上文,说明祥林嫂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6.画线句①中“间或一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所谓重点就是能比较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体现主旨。 答案 偶尔转动一下。表现了祥林嫂悲凉、麻木的精神状态。
7.画线句②中,祥林嫂的眼睛为何会忽然发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是祥林嫂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幸福、未来。
答案 因为她向“我”询问的一件事包含着她的希望,希望“我”能解答她临死前心中的疑惑。
8.祥林嫂为什么要问画线句③?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结合祥林嫂的生活经历、精神、性格特点,多方面去理解。祥林嫂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理想,只好到另一个世界去追求。
答案 因为她希望死后有灵魂,就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爱子;又希望死后没有灵魂,没有地狱,那样就不会被锯成两半。这既反映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摧残,又能表现她对命运的反抗性格。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风波(节选)
鲁 迅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9.这几段文字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5分)
答案 语言描写
10.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请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现在的长毛”“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等语句、七斤辫子被剪、赵七爷骨子里深刻的封建意识可以看出,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
11.结合文章,谈谈赵七爷是怎样一个人物。(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七爷是辛亥革命时期清朝封建遗老的典型代表,他从骨子里维护封建统治。当他风闻皇帝又坐了龙庭的消息后,故意到七斤家进行撩拨,使七斤一家子急得没法,这反映了他的阴暗心理和劣根性。
12.试以七斤嫂、九斤老太为例,分析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两个人的语言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群众在思想上是被蒙蔽的,十分麻木,他们不仅不理解革命,而且对反动势力也缺乏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