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 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A. 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 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 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2. 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
A. 意识到变革政治的必要性 B. 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冲击
C. 作出反对修约的外交姿态 D. 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3. 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学生言行不一 B. 传统风俗复兴
C. 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 D. 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4. 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
A. 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 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 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 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5. 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伏击日军,取得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胜仗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武汉会战 D. 台儿庄大捷
6.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7.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放弃一边倒外交策略的必要性 B. 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
C.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D.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8. 如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 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 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
C. 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D. 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修改“八二宪法”,将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 B. 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 政治制度体系初步确立 D. 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0. 在古代某一文明区,神庙仓库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凭证是在泥板上刻刮出各种符号,这些泥板经过烘烤,便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其遗存的数量非常众多,从中透露出了几缕文明开化之初的光芒。该“文明区”应是( )
A. 两河流域文明 B. 古埃及文明 C. 恒河流域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11.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 )
A. 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 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C. 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D. 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
12. 公元1122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按照该协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放弃了帝国境内的主教册封权,而教皇则承认皇帝拥有世俗册封权;公元1131年列日宗教会议上,教皇英诺森二世头戴装饰华美的三重冠,骑着白马,以罗马皇帝般的盛大仪式进入会场,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亲自为其牵马;此外还有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和“阿维农之囚”。这些史实反映出( )
A. 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 王权与教权长期的依存与斗争
C. 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 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
13.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很多城市成为废墟。从9世纪末开始,西欧城市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4世纪初,西欧城市城镇总量已达万余座。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的发展 B. 世俗王权的加强 C. 庄园制度的解体 D. 民族国家的形成
14.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因为地租上涨最快而获利最大,资本主义农业逐步兴起。相反,按照传统方式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却因此受到损失并遭到打击,旧式封建地主日益衰落。其原因是( )
A. 商业革命 B. 价格革命 C. 社会革命 D. 工业革命
15. 1694年,托利党人在英国下院竞选中获得多数席位,但国王威廉三世拒绝托利党人进入内阁,反而以清一色的辉格党人组成内阁。这说明( )
A. 威廉三世的行为严重违宪 B. 议会的地位低于国王
C. 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D. 国王执掌国家行政权
16. 18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奉行重商主义,对外实行垄断贸易,提高关税,减少进口,鼓励出口,希望金银流入。进入19世纪后,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对进出口贸易很少征收关税。英国外贸政策的变化主要缘于( )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政治改革的推进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交通工具的革新
17. 下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A. 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 B. 世界贸易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C. 以国家干预为核心促进贸易发展 D.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18.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A. 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 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
C. 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 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19. 列宁指出,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农民)占大多数的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互相交织的五种经济成分,而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必须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 )
A. 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可能性 B. 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
C. 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D. 有助于推动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0. 虽然经济全球化现象看来已是不可抗拒和逆转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们对其评价态度分歧仍然存在。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已然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例如产业之间的不适应,文明之间的不适应等等。这恰恰说明了全球化现象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轻易地选择反对或支持。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B. 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
C. 遭到人们全面抵制 D. 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1.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其实质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把中国建成为繁荣昌盛的先进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它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下表是自 1913到1921年中国机械输入的价目表,亦可以证明中国日益向工业化的前途发展。
1913年 1921年
纺织机器 643000两 5109000两
农业机器 113000两 21192000两
其他机器 3700000两 26732000两
附属机器 50000两 931000两
合计 4506000两 53964000两
——摘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
材料三“一五”期间施工建设的工矿建设单位有1万个以上,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有135个已经施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68个工程项目中有64个已施工。工业建成的重要项目包括鞍钢三大工程、抚顺铝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长春汽车制造厂、山西榆次纺织机械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化工厂、佳木斯造纸厂、北京国棉一厂等。开始施工建设的重要工厂有洛阳轴承厂、哈尔滨轮机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床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吉林肥料厂、吉林涂料厂、兰州炼油厂等。大规模工业建设取得宏伟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一五”期间新建铁路33条,修复干线和企业专用线共约1万公里。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列举其为实现自强目的而在武器方面所作的具体努力。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机械输入的特点,结合时代特征,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一五”期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航海时代到来后的大西洋,孕育出了连接寒冷欧洲、亚热带、热带的西非与美洲的海洋商贸圈,这一商贸圈结合了大西洋三角贸易与批量生产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园,西欧的商人组织和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而国家给予支持……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宫崎正胜《人类文明史》、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一一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却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选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商贸圈”经济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对工业化时代欧洲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从“世界视野”角度论述工业革命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并非“微不足道”。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鸦片贸易的利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棉纺织品贸易的亏空,而不是取代,故A项错误;
B.材料未体现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以鸦片贸易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
D.材料未涉及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清政府在给英国的外交文书中强调各国“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反对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接受他们的要求、损害中国的主权,分析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
材料中清政府要求“无碍国体政权”,所以并不要求变革政治,排除A项;
清政府要求变通“无碍国体政权”,恰恰是中体西用的表现,排除B项;
清政府在外交文书中表示“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即并非完全反对与西方国家协商解决问题,而是反对胁迫和侵略,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可知,学生的婚姻意愿与婚姻自主权存在矛盾,体现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观念并存的现实,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学生“言行不一”,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反映传统风俗复兴,故B项错误;
材料与反思西方思想文化无关,故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A.通过报刊杂志宣扬新思想不是崭新路径,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传播,不是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排除;
C.材料无关大众生活,排除;
D.根据“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等信息分析可知,《新青年》宣扬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正确。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正确;
ACD均和材料“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革命的可能,国民党统治营垒将进一步分化,英美派买办集团在一定条件下也将被迫参加抗日。因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C项正确;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此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尚未完全形成,A项错误;
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B项错误;
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A.材料意在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构建新型外交关系,不涉及放弃一边倒政策,排除;
B.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改善中国与周边的国家的关系,维护亚洲的集体安全,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B正确;
C.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外交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关键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
本题侧重于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B
【解析】A.“全面恢复”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材料中私营商品流转额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供销社和国营商品流转额比重大幅度上升,这与这一时期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变为国营经济相关,带有一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B正确;
C.材料无关统一财经,排除;
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到1956年,与材料时间段并不完全相吻合,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经济的恢复,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和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经济的恢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八二宪法”,对土地转让进行规范,可知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D项正确;
据所学知识,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B项;
材料说的是法治建设,不是政治制度建设,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神庙仓库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凭证是在泥板上刻刮出各种符号,这些泥板经过烘烤,便可以长久保存”可知,这是楔形文字,A项正确;
古埃及文明关于文字方面贡献主要是象形文字,不符题意,排除B项;
恒河流域文明属于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主要有种姓制度,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等,不符题意,排除C项;
古希腊文明主要有民主制度,哲学等,不符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专门人才随军出发,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这有利于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D项正确;
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A项;
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
因“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不一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放弃了帝国境内的主教册封权,而教皇则承认皇帝拥有世俗册封权……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亲自为其牵马……”,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王权和教权关系的不断演变,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教皇为皇帝加冕,两者相互利用,互相推动,“卡诺莎之辱”体现了教权高于王权,“阿维农之囚”体现了王权高于教权的趋势,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君权神授对王权的影响,排除A项;
“不断衰落”,表述错误,并不符合欧洲中世纪教皇的地位发展状况,排除C项;
仅从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无法判定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状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初,西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工商业发展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在
题干时间段,西欧世俗王权的确呈现出加强趋势,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
C项表述错误,题干涉及时间内,庄园制度还未解体,排除C项;
民族国家到近代才形成,题干涉及时间截至14世纪,此时西欧还未进入近代,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答案】B
【解析】商业革命指的是商品种类增多和市场范围扩大,跟题干无关,A无关;
随着新航路开辟,大量金银涌入西欧,导致了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的价格革命,因此征收固定货币的地主收入减少,B正确;
题干跟社会革命无关,C错误;
工业革命指的是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跟题干无关,D错误。
故选:B。
本试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本试题重点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材料“但国王威廉三世拒绝托利党人进入内阁,反而以清一色的辉格党人组成内阁”说明当时国王执掌国家行政权,D正确;
ABC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增强,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面在贸易政策上由重商主义转为自由贸易,故选A;
政治改革与贸易政策的变化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当时世界市场尚未正式形成,故排除C项;
交通工具的革新只是一个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格可知,时间是1870年和1913年两个节点,而1933年罗斯福新政才开创国家干预新政策,故C分析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美德等国打破,世界贸易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其中俄国占比最低,也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ABD均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A.“终结”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根据“1919年”、“罗拉特法”、“五四运动”、“反英暴动”、“民族自决”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战后亚非等国家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民族意识觉醒,B正确;
C.“动摇”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运动并未取得胜利,排除;
D.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排除。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如果要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列宁的这一观点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B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列宁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此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排除A项;
苏联模式指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是在列宁去世后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逐步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认识,与斯大林体制没有关系,排除C项;
新经济政策有助于推动苏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非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全球化,“人们对其评价态度分歧仍然存在”“我们不能轻易地选择反对或支持”,反映出全球化有利有弊,而对于国家来说,不能对经济全球化一概肯定或否定,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主要趋势之一,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不会遭到人们全面抵制,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特点: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统治。(中体西用或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努力: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任答3点)
【小题2】特点:需求(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农机增长最为明显。(任答2点)
障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压迫;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人思想受封建束缚较深。(任4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3】成就:建成了一批涉及诸多领域、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东北工业基地;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任答3点)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任答4点)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洋务运动,第一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第二问结合中国近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特点:形成三角贸易;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密切了大西洋沿岸各国的联系;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小题2】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政局稳定(君主立宪制提供的政治保证);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生产技术进步。
【小题3】认识: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
论述: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或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作答;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及运用全球史观评价历史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