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国语 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 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 B. 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
C. 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 D. 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
2.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政府下令禁止杀牛、盗牛,以保障农业生产;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服徭役,改为20岁始服徭役;诏令诸侯王丧葬,包括开掘墓坊、修治陵墓及送彝等事,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到汉武帝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初年的这些做法( )
A. 消除了秦朝制度影响 B. 践行了与民休息政策
C. 促进了小农经济产生 D. 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
3. 据《汉书》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和太常、博士等商议,提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并且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得到武帝批准。这一建议的实施( )
A. 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B. 提升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C. 体现了治国方略的调整 D. 重塑了社会的伦理规范
4. 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 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 “台省”平行和平等
C. 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5. 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属国……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 )
A. 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 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
C. 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 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 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 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7.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对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进行“反限制”斗争,大力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一举措( )
A. 展示了良好国家形象 B. 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C. 构建了睦邻友好关系 D. 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
8.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当地时间2020年5月24日,特朗普政府在国会规定的最后期限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检测计划,重申“病毒检测是各州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渊源是( )
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体制 D. 责任内阁制度
9. 美苏冷战的奇妙性在于:一方面,双方长期处于一种“非敌即友”的零和博弈状态,对对方行为动机的主观认识中有很大程度的猜疑和不切实际的成分,常常夸大对手的威胁;一方面,两国的核战略威慑却都是“后发制人”战略,而不是以己方主动进攻为前提条件。这种“奇妙性”()
A. 体现了美苏间国际关系原则的多元考量 B. 促使国际社会摒弃了意识形态思维
C. 保证了美苏间国家战略抉择的科学精准 D. 致使两大阵营丧失了国际合作机缘
10. 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法币政策( )
A. 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B.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C. 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D. 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
11. 1933年,《美国农业调整法》规定,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依据该法,建立了隶属农业部的商品信贷公司,该公司以“实物补贴”支持休耕计划,并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这( )
A. 说明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B. 旨在保护美国自然生态环境
C. 使美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现象 D. 调和了农民和资本家的矛盾
12. 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高丽、日本等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学思想的重构 B. 主流思想的嬗变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开明政策的实施
13. 1952年,新中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如表是部分调整的院校数据。据此可知,院系调整( )
项目 调整前 调整后
高校总数 211所 182所
综合大学 55所 13所
工科院校 33所 39所
师范院校 12所 32所
农林院校 17所 29所
A. 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 B. 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 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D. 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14. 《尚书 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 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上言论( )
A. 确立了古代君上民下的政治传统 B. 表达了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本质
C. 指出了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奥秘 D. 说明先秦儒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15. 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奥利弗 哥尔德史密斯、德国的莱布尼茨等都在自己的不同著作中介绍中国儒家的仁政和德治,宣扬仁政和德治下君主专制权力实施的榜样,倡导君主不以君权神授而要以道德和民生为准绳。据此可见( )
A. 启蒙思想以儒学为借鉴寻求欧洲现代精神 B. 仁政和德治均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
C. 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D. 中华古老文明蕴含着理性与宽厚包容精神
16. 考古学家R M Adams说:“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入侵(16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这一说法( )
A. 揭示了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 B. 佐证了西班牙工业资本主义强大
C. 表明了古代美洲文化的历史悠久 D. 指出了文明交流是古代历史主流
17. 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其中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约有1500万左右。移民与祖国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据统计,从1862到1949年,海外移民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地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由此可见海外移民( )
A. 带动了所居国家经济发展 B. 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C. 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D. 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出现
18. 物联网技术产生后,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地球村”。据此可知,信息革命具备的特征是( )
A. 智慧化 B. 协同化 C. 融合化 D. 高新化
19.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20. 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 )
A. 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 B. 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 D. 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
21. 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
A. 魏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张之洞
22.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现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 )
A. 明确指出工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鱼
B. 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
C. 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3.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4. “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
A. 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B. 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 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 D. 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
25. 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如表)。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
都城 秦咸阳 唐长安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明清北京
人口数量(万人) 约60 约100 超过100 约150 超过100
城市面积(平方公里) 36 84 37 15 60
A. 中央集权制度 B. 城市商业发展 C. 城市人口众多 D. 官府好大喜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示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 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反映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朝代。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熙宁三年十二月颁布《畿县保甲条例》,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主、客户每户(后改为只有主户)二丁以上,一人任保丁,置备弓箭,进行训练,每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巡警”,并实行保内连坐法等。首先在开封地区实行,以后逐渐推行于全国,保丁“教艺既成,更胜正兵”,“马上事艺往往胜诸军”。保甲法除了维持地方治安外,还部分地代替军队,达到“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的目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清末建立的近代警务制度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
--摘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王安石保甲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近代警务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概念的变迁
——(日)冈田英弘等《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1) 从如图中提取几条有关“中国概念变迁”的重要信息。
(2) 分析绘制者认识“中国概念”的角度,并加以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贵族申叔时教导太子用的是六经(即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表明了楚国是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综合来看,说明春秋时期,楚国形成对华夏族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楚国,不是“各国”,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楚国认同中原华夏文化,不是强调其南方特点,排除B项;
“民族政策”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改为20岁服徭役”“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可以看出汉景帝时期,减轻了人民的徭役负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B项正确;
汉朝仍然受到秦朝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排除C项;
材料政策涉及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未涉及对诸侯势力的削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重点掌握汉朝休养生息的政策及影响。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在选官上接受大臣提议,“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体现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对选官的影响,反映了治国方略的调整,C项正确;
任用儒学人士与王国问题解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儒学人士不一定行政能力就高,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重用儒家人士,没有涉及社会的伦理规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的统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的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所谓“台省”并列也就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尚书省六部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三院并列,这样两者之间尤其是御史台三院对尚书省六部就形成了制约,所以A正确;
B.“台省”平行和平等不对,从制度上看尚书省地位高于御史台;
C.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故排除;
D.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所谓“台省”并列也就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尚书省六部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三院并列,这样两者之间尤其是御史台三院对尚书省六部就形成了制约。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重点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等隋唐政治制度的理解,同时也考察学生解读材料,把握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在边疆地区实行特殊的行政管理机构来保持疆域完整,这主要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故D正确;
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秦汉时期的边疆特殊行政区划制度不代表郡国并行制,排除B;
君主专制统治的确立是以秦朝皇帝制度建立为标志,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汉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实际上是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建设模式,为后来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条件,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征,A项排除;全民族抗战在晋察冀根据地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建立的政权并不是要和国民党对峙,而是要一起抗日,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探索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战政策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的中国,通过“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可以促进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有利于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故A正确。
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题干中的做法体现不出“一边倒”外交政策,故排除B。
这些国家并非全在中国周边,所以体现不出睦邻友好关系,故排除C。
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特朗普在检测计划中强调是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限划分问题,这体现了美国的联邦制原则,故B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不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是各州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美国邦联制和联邦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冷战格局之下,一方面夸大对方的威胁,另一方面谨慎的使用核武器,体现了当时美苏间国际关系原则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考量。
B.冷战阴影下意识形态的思维非常浓厚,并没有被抛弃。
C.从材料可以看出经常对对手的威胁过分的夸大,所以不可能在国家战略抉择过程中科学精准。
D.材料不是强调两大阵营的合作,实际上在冷战阴影之下,两大阵营之间也有合作的表现,他们共同维护了战后的和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冷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阴影下国际关系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冷战阴影下国际关系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工作,故D正确;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主要考查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认识。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1.【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农业调整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正确;
《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不是保护环境,而是缓解经济危机,排除B;
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调整法》主要是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爆发下农产品生产过剩的现象,美国并没有出现粮食短缺问题,排除C;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中农业恢复的主要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宫廷乐舞体现了民族融合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果,这是唐朝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的体现,故D正确。
儒学思想的重构与理学的形成是在宋代,主流思想的嬗变是在汉代,故A、B两项说法错误。
材料中所说的宫廷乐舞不是市民文化,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无关,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戏曲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来自印度、高丽、日本等外国的元素”。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戏曲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A
【解析】A.1952年进行院系的大调整,减少了综合性大学,增加了工科院校,这是为即将到来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反映出了教育适应国家经济战略而进行调整的特点。
B.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我国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材料反映不出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D.材料中的院系调整主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是要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建国初期我国院校调整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孟子 尽心章句下》提出民贵君轻。《贞观政要》指出治国之道,必须先体贴、关怀百姓。以上言论都体现民本思想,但同时又都是从君主治理国家的角度阐述的,表明中国古代的民本,实质上是一种君主民本的封建思想体系,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局限性,B项正确;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统治中的基础作用,与“君上民下”不符,排除A项;
中华文化长盛不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关,民本思想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
《贞观政要》不属于先秦儒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敬天保民和儒家民本思想,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敬天保民和儒家民本思想,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世纪,欧洲的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借用中国儒家的仁政和德治,批判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可见启蒙思想以儒学为借鉴,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思想的借鉴,而非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特性,排除B项、D项;
儒家思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欧洲启蒙思想属于近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两者只是在某些地方有契合,并非一致,排除C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入侵(16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可知该学者认为美洲文明缺少内部的交流,这是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故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西班牙工业资本主义强大,故B项错误;
C.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在强调古代美洲文化的历史悠久,而是美洲内部文明交流的缺乏,故C项错误;
D.材料未涉及古代历史的主流,并非在强调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美洲,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古代美洲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1862到1949年,海外移民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地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可知海外移民投资创办企业,推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C项正确;
材料提及移民投资母国,而非所居国家,排除A项;
材料所述投资活动属于经济范畴,与传播文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海外移民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贸易和投资活动,不能得出“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出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物联网技术产生后,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地联系起来”“地球村”可知,物联网技术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信息革命具备的特征是融合化,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信息革命具备的特征是融合化,排除A项;
协同化是指相互协调和统一,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信息革命具备的特征是融合化,“高新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A、材料中只是涉及治学、求理的方法,并未涉及到世界本源的知识,故排除;
B、材料中朱熹主张先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主张先“发明本心”,这样才能实现求理的目的,这是两者在求理治学方面方法的不一致,故正确;
C、“气”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中都未涉及,故此项错误;
D、道统思想不是此题的论述重点,故此项错误;
故选:B。
此题以鹅湖之会中朱熹与陆九渊的论述内容为切入点,考查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儒学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学习时,要对两者的主张、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进行掌握,并做好两者的对比工作。
20.【答案】B
【解析】从材料“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21.【答案】D
【解析】A.材料中王韬认为中国道胜,西方器胜。这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不是洋务派。
B.康有为是维新派,也不是洋务派。
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D.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中体西用。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同时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解放代表人物的了解。
洋务派的思想是: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王韬早期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后来认识到其思想缺陷,发展为早期维新派。
22.【答案】B
【解析】”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表明该信函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产物,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领域。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3.【答案】D
【解析】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邓小平的这段话强调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
1977年的中国还未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主张抛弃意识形态,“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但无法推断是此时才开始,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2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法家思想是否违背潮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亡汉立,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亡汉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可以看出都城的规模反映了王朝的辉煌气势,结合所学可知,都城也称皇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都城的规模根源于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南宋时期,商业发达,但是都城规模小,故B项错误;
两宋时期,人口多,但是都城规模小,故C项错误;
官府的好大喜功,历朝都有,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结合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对城市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图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小题2】秦汉:废除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将秦汉时期独掌政务权的丞相分割为三省六部,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小题3】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特点:职责明确,相互牵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唐朝中央官制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特点:组织的严密性;规矩的严格;由试点到普及。作用:维持地方治安;部分地代替军队;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小题2】背景:受西方警务制度的影响;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巩固统治。作用:维护了地方治安,但是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本题考查北宋王安石保甲法的特点及其作用,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是解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清末近代警务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影响,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通过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检测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
28.【答案】【小题1】信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疆域不断扩大,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历史发展中有分裂也有统一,国家统一是发展主流;多元一体,区域文明(北方、南方、东北、内蒙、新疆等)各具特色。
【小题2】角度: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疆域变迁的角度。说明:清朝加强了对东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管理,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地方管理制度。第一问,依据图示信息,抓住图示中的时间、少数民族,结合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民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抓住图示中的时间、少数民族,结合清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秦到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地方管理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