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 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 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03 20: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大西洋
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
魏格纳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
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从此以后,魏格纳努力寻找证据。
1、他发现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能相连的岩层。
2、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证据。
——都发现舌羊齿的化石。
提示:舌羊齿是2亿年前
的蕨类植物,现已灭绝。
3、大西洋两岸都有同种的鸵鸟。
鸵鸟不会飞,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也能说明北美洲和非洲原先连在一起。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1915年)
1、 地球上的陆地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
2、在力的作用下,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什么原因不能被当时科学界认可接受呢?
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磁学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陆地断裂分离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学说。
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
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海 岭
最年轻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
1
亿
0.5
亿
1.3
亿
0.1
亿
1
亿
0.5
亿
1.3
亿
0.1
亿
二、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张说”(1962年)
1.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2.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观察右图,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扩张)过程。
随岩浆不断地上涌,地壳弯形隆起,泛大陆破裂,形成幼年海洋。随着时间推移,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向两边移动,海洋面积不断扩大,就形成了大西洋。
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岩浆从地幔中不断上涌。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海底地貌图
洋中脊(海岭)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顺口溜:“亚欧太美,鹰南飞” (印)(南)(非)
3、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用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做一次碰撞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1. 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如图,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你看见__________。
当纸断裂时,在中间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牛皮纸



2. 取两块板,把板拼合在一起,
上面贴上一张纸,如图。
3. 在板上放一只空杯子。
4. 两个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
用力拉板,直至纸断裂。
5. 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和看
到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东非大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