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宋词四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17《宋词四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1 09: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哲思短章
小青蛙的故事
从前有两只小青蛙,溜到农民的房子里玩。它们站到一个坛子沿儿上跳舞时,不小心掉到里面。里面装的是黏糊糊的油,它们想跳出来,油太黏;想爬出来,壁太滑。几经尝试,没有结果。青蛙A边游边想,看来今天是没希望了,怎么也出不去了。反正也没希望了,还游什么呢?这样想着,四肢越发划不动了。
而青蛙B呢?它想,今天真糟糕,怎么都出不去。可是,还是继续游游看吧,也许会找到办法。四肢虽然很累了,可它还是坚持游着。边游边想,只要还有力气,不管怎样,我都要游下去。就在它几乎划不动了的时候,后腿碰到了坚实的固体。原来,黄油在它的不停搅动下,凝固了。于是,这只青蛙踩在黄油上跳出了坛子。独自回家了。
如果你不坐以待毙,结果常常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雨过天晴。
修身名句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尚书·大禹谟》
赏读:任用贤人不要对他存二心,去除邪恶果断不犹豫。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赏读:不加考据、捕风捉影的话不要随便听,没有经过广泛咨询的计谋不要随便用。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尚书·大禹谟》
赏读:如果贤能的君子不当政,无德的小人却在位掌权,对百姓的事不问不管,保不住百姓,上天必然会降下大祸。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尚书·皋陶谟》
赏读:让百姓安定即是仁爱,百姓自然会怀念你。 1.作家作品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创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作品有《乐章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离别相思之情;后期多悲叹身世、寄寓亡国之痛,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词风多婉约。
作品有《漱玉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均未被统治者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1)《雨霖铃》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3)《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词。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侂胄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3.审美视窗
婉约柔情最佳人:李清照
你的身影,在伤感中飘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战乱与离散没有抑制你的情感,反而抒出了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直欲压倒须眉的柔情。
纵观古今,唯有你是真正氤氲在水墨之间的婉约女子,柔情似水,盈盈一掬。但是,你那看似浅浅的豪气也在柔弱中发酵壮大,令世人更增一份敬仰。
答案 (1)①zhòu ②yē ③ǎi ④xiāo ⑤jǐn ⑥lèi
⑦mì ⑧qiáo cuì ⑨xiè
(2)①xiànɡ hànɡ ②guān lún答案 (1)和蔼 暮霭 (2)宵夜 云霄 (3)亭榭 凋谢
(4)憔悴 樵夫 (5)难堪 勘测
答案 (1)①向东 ②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 ③向北 ①设帐幕 ②吃饭
(2)①凄凉急切地鸣叫 ②多情的人
(3)①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今义:a.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b.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c.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②古义:专指长江 今义:泛指大河4.近义辨析
(1)次第·次序 “次第”逐渐开放;光景情形。“次序”顺序。
例句:①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________开放。
②节日公园游客众多,按________进行参观。
(2)草草·草率 “草草”仓促行事。“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例句:①他性格急躁,办事________。
②由于雨大,开幕式只好________收场。
答案 (1)①次第 ②次序 (2)①草率 ②草草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雨霖铃》主要表达和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设想了离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功业无成的思想感情。
《声声慢》表达了女词人的丧夫之痛和对丈夫的深深怀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愿为祖国效力的爱国热情。重点突破
阅读《雨霖铃》,思考:(1)如何理解《雨霖铃》中上下阕之间的巧妙过渡?(2)作者在《雨霖铃》一词中是怎样运用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的?提示 (1)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粘”。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阕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皆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天气,以寒蝉、昏暮、骤雨来烘托悲苦凄凉的气氛,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一般理解,联系下面的情节,景物描写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开头从未别时景物写起,接着写离别的依恋,再接着设想别后的寂寞心情,最后以从此难期再见结束。
寒蝉、雨歇,写郊外送别。实写,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闻、所见、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
烟波、暮霭,写船开时的情景。遥望南天,暮霭沉沉空嗟怨。结句望空凝想,情意绵绵。
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景。“杨柳”“风” “月”,本是自然景物,不少文人曾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
“良辰美景”“千种风情”,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境,连“良辰美景”都不能排遣痛苦,可见痛苦之深。联系上阕,可加深理解情人分手时“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的内涵。这是虚实相济的写法。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2)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提示 (1)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 (2)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以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阅读《声声慢》,思考:(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在全词中有什么妙用?(2)《声声慢》是如何运用铺叙手法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
提示 (1)本词开篇三句用叠字将作者的清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将这种凄惨愁怨的氛围笼罩全词,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寻寻觅觅”,写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其创意之奇巧,在宋代的词作中实属罕见。
(2)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铺叙手法,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飒飒的秋风、南飞的征雁、憔悴的黄花及飘零的桐叶、沥沥的细雨。运用这些目的是极力渲染一个“愁”字。而此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一种愁惨而凄凉的氛围笼罩全篇。 考点链接
古典诗歌的叠词美
一、巧用叠字增情韵。
叠字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修辞美。如《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六个叠字,读起来流畅自然,很有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二、巧用叠字添情景。
叠字可以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对于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刘勰曾列举《诗经》中运用叠字描写自然景物的事例,说“‘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咬咬’学草虫之韵”,虽是两个字,却能“以少总多”,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遗”。
诗歌中的景往往与情融合在一起,而叠字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诗经·卷耳》第一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一个女子在采卷耳的时候,想起了远行的丈夫,本来她背的筐子是很容易装满的,可是她采来采去装不满,最后干脆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为什么装不满筐呢?因为她怀念远行的丈夫,没有心思采卷耳。短短几句,既写了景,又写了情。三、巧用叠字浓情感。
叠字可以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刻。叠字不仅对诗歌的形式有作用,对诗歌的内容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深化诗中的思想感情,可以使作者的情思意念更浓郁。例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
当然,叠字用得最好,最能表现人物感情,最能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了。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1)词中运用很多典故,请找出一处,说说其作用。(2)《永遇乐》的主旨蕴涵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根据上下阕内容谈谈此句的具体含意。
提示 (1)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②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③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④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⑤凭谁问,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2) 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乱不振的南宋现状;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的借鉴。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惨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自己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的心情。这几句意思是:我虽然老了,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苦,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哀。1.文本审美
(1)《雨霖铃》,作者采用了铺叙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离别前,写了环境、气氛;离别时,重点描写了其难以割舍的情态;再以心理描写,想像了别后的状态。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凸显感人主题。
(2)《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虚处实写等等。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3)《声声慢》
①本词是李清照后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十四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落玉盘。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②语言浅俗自然,也是本词作的一个特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这样,在反复用典中突出了本词的主题。
2.写作迁移
【角度】 直面苦难
题目: 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让我们心胸开阔,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对生活中的苦难又有了深层理解。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呢?请你写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你的理解。【示例】 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勇气是解决一切难题的有力武器,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苦难,定会拨开云雾见天明;
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念,信念是克服所有艰难险阻的动力,拿出信念,坚强地面对苦难,风雨之后定会看见彩虹;
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毅力,毅力是征服一切困难的催化剂,拿出毅力,坚定不移地面对苦难,定会迎来灿烂的阳光。【漫漫古典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首句六字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神态与动作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凄凉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下片中,词人用“丝”来喻“离愁”,新颖别致。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寓言四则
巴乌姆沃利
轻松的生活
她吃过美味的菜肴,她进过漂亮的公寓,她还善于招引人们对她的注意。
如果愿意的话,她可以骑着大象兜风;如果愿意的话,她也可以在名人的膝上坐一坐。
但她至多不过是一只苍蝇。
可怕的谎言
狼说:“现在是白天。”但是谁也不相信他的话,因为大家都看到四周分明是夜晚。
“狼是对的。”狐狸说,“现在的的确确是白天,为什么黑呢?那是由于日食的缘故。”
这是一句可怕的谎言,因为它很像是真理。
没有头的兽
森林里出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的野兽:有脚,有尾,但是没有头。
不管怎么说,任何东西都应该是有头的。就拿大头针来说吧,头虽然小得像蚂蚁一样,但总还是头。而这只野兽竟然没有头。
有些人就是这样看待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的头比他们高得多,他们看不到它。
狮子的命令
有一次,狮子吃了一头野猪。偶然在清亮的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龇牙咧嘴,满口是血……有什么好说的呢,实在难看得很。于是狮子为了不再看到自己这副样子,便命令把水搅浑。
既然是狮子,又有谁不知道你的所作所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