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4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4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7 23:03:19

文档简介

课件7张PPT。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1、1929年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波及范围特别广 ②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③持续时间比较长 ④大量商品被销毁
⑤破坏性特别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巩固练习C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从根本上遏制了经济危机
C.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整顿金融业A3、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说明资本主义( )
A、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
B、市场经济的削弱
C、资本主义制度还有生命力,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D、需要消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C4、经济危机期间,垄断资本家为维持利润而采取的手段是( )
A、降价抛售 B、销毁商品
C、囤积商品 D、运销海外
5、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学说中指出:“我们最重要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实行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整顿农业
C、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D、兴建公共工程BD6、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A7、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显著效果是
①使美国经济恢复过来 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 ③从根本上克服了经济危机 ④使美国放弃市场调节转向计划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 B.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D.允许工人与雇主集体谈判
9、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让美国再次遭受自由放任的时市场经济之苦——经济低迷、公司倒闭、失业增加……这与1929~1933年的情况极为相似,当时的美国靠罗斯福新政逐渐走出困境。以史为鉴,罗斯福新政可供奥巴马政府战胜当前危机借鉴的内容有
①政府直接参与的经营管理活动 ②由国家承建公共工程
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④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AAC课件7张PPT。 材料: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商税,报纸上连篇咒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摘自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所谓“罗斯福太迁就工人”的实例。
(2)你认为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论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新政”中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与雇主谈判,订“集体合同”,确定工人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水平。 不正确。
因为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以巩固,维护了“百万富翁”的利益,罗斯福的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相反,他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危险。 材料:电视片《大国崛起》有这样一段话:大国之迷,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待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有何创新?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材料: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⑴根据材料,请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当时的美国政府“以工代赈”兴建大型公共工程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从长远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直接目的:吸纳大量的失业者,增加了就业人数和中低层居民收入。
作用: 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利交通,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和发展起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②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 美国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1950年8.7,1982年-1.9, 1999年4。
(1)从材料一①可以判断出,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什么特点?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②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 美国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1950年8.7,1982年-1.9, 1999年4。
(2)材料二反映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苏俄采取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在目的和措施上有什么共同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维护现有的社会制度;措施上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②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 美国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1950年8.7,1982年-1.9, 1999年4。
(3)材料三反映出战后美国经济总体发展有什么特点?试分析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增长率起伏变化大,呈周期性调整。改革社会经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推动,改造传统产业。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②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 美国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1950年8.7,1982年-1.9, 1999年4。
(4)综合以上的政策调整,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要关注人民利益;要勇于探索创新。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选择题:
1.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映,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B、美国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转嫁危机
C、一战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被削弱,严重依赖美国扶持
D、美国为应付危机撤回大量对外投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2.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没有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贫富悬殊过大 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3.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倍受指责。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对此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 ② 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③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 ④ 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l/3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攫取,有60%的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还有2l%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之中,社会购买力不断降低。这种情况是由(  )
A.美国政府的政策导致的 B.自由资本主义本身导致的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的 D.垄断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
5.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放,结果,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胡佛所固守的经济政策是:(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描述了如下内容:约德一家生活陷入困境,迁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在农场做农工。但是那里也并非天堂,他们所得的报酬远低于政府的规定。农工们进行反抗,竟然遭到警察的镇压。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美洲早期移民时期 B.西进运动时期 C.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 D.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
7.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经济危机:( )
A.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8.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9.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 人,加上半失业率,人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 )
A.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
B.日本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C.各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日本国内市场
D.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日本海外市场日益萎缩
10.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11.从1867至1947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1930~ 1936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造成1930~1936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长期战争的影响 B.国共对峙的影响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12.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13.美国学者特纳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 的学生中是尽人皆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有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的问题”这一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是因为它:( )
A.指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B.论述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思想
C.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克服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D.使一些经济学家感受到巨大威胁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5.A 6.C 7.D 8.B 9.D 10.D 11.C 12.A 13.C
 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精挑细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它选出来)
1.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你会发现下列哪种刊物的封面很长时期内都是以一幅蓝鹰作为标志的? ( )
A、《时代周刊》 B、《花花公子》 C、《金融时报》 D、《华盛顿邮报》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了,关于这次危机的特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持续时间长 B、涉及范围广 C、危害性特别大 D、全球首次出现
3.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为 ( )
A、33% B、23% C、40% D、50%
4.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首先从整顿金融开始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企业公平经营规章
C、大兴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 D、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的先例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的危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借鉴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 ( )
A、整顿金融 B、政府补贴农业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新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6.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意义是 ( )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促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C、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7.这本书出版于上个世纪20年代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它是 ( )
A、《美国的悲剧》 B、《大街》 C、《汤姆叔叔的小屋》 D、《尤利西斯》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在欧洲、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也随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指的是 ( )
A、1919---1924年 B、1924---1933年
C、1924---1929年 D、1929---1933年
9.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
A、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
维度B 能力提高
二.想一想:
10.材料:“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这段材料反映了美国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
(2)发表演说的美国总统是谁,他在哪一年就任美国总统?
(3)针对材料中的困境,这位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11.材料一: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手段和货币金融等部门的危机。
材料二:从1929年---1933年,前后共五个年头。
材料三: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三分之二。
(1)、根据以上所给材料,请你概括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2)、在经济危机打击下,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走上了哪两条不同的道路。
(3)、列举其中的一条谈谈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2.假如你是生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美国记者,现在请你采访一位工人,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写一篇有关美国工人在大危机期间生活状况的短篇报道或综述。
维度C 探究应用
三.说一说:
13.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历史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其看法大致有两种:其一,它是美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进步的现象,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其二,认识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缓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严重伤害,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对于这两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点,为什么?
14. 1921年夏天,40岁的罗斯福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并在1928年成为纽约州州长。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并连任4届。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年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
看完这段有关罗斯福的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他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2.D 3.A 4.D 5.D 6.D 7.A 8.C 9.B
10.(1)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 (3)整顿金融,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兴建公共工程、促使美国经济复苏,使社会秩序日益稳定。
11.(1)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2)国家干预经济;法西斯专政 (3)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法西斯专政则挑起了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12.略
13.同意哪种说法都行,但一定要有道理。
14.略
课件3张PPT。(一)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具体原因:供需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表现: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活动过度;
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③ 直接原因:股市崩溃,股价狂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二)爆发、表现和特点(1)爆发: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危机爆发(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产品积压
失业率高、人民困苦(3)特点: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1)从局部看: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2)从整体看: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A、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C、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A、阶级矛盾加剧:政府、人民
B、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乘机扩大政治影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