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1. _______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_______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2.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_______发动袭击。中共中央决定采取_______的方针,_______。
3.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将领是( )?
A.陈毅、粟裕 B.刘少奇、邓小平?
C.彭德怀、贺龙 D.刘伯承、邓小平??
4.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
A.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B.它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
C.它消灭了大量敌军?
D.它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
5.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声东击西 B.诱敌深入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6.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是( )?
A.邓小平 B.周恩来 C.彭德怀 D.朱德?
7.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哪个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
A.陕甘宁 B.山东 C.晋察冀 D.鄂豫皖?
8.揭开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孟良崮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9.老师问:“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小明说:“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不小!”?
小强说:“不对!是因为解放军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了。”?
他们谁的说法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946 中原解放区 2.延安 诱敌深入 主动撤离延安 3.D 4.B 5.B 6.C 7.A 8.B 9.两位同学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反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1.“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人物中谁与此诗句提及的战役有关( )?
A.贺龙 B.彭德怀 C.陈毅 D.刘伯承?
2.1947年陈毅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羊马河战役?
C.孟良崮战役 D.沙家店战役?
3.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解放南京?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4.抗战胜利后初期,全面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包括( )?
①国民党需要争取时间进行军事部署 ②国内外和平民主舆论的压力 ③中共中央为实现和平民主进行了努力 ④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内战 ⑤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5.下列哪一战役发生在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之前(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孟良崮战役?
6.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最直接的原因是( )?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中原地区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7.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的“蘑菇”战术实际上属于( )?
A.游击战 B.阵地战 C.运动战 D.闪电战?
8.阅读下列材料:?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完成:?
(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3)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这一战略吗???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D 6.D 7.C 8.(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南京和武汉。?(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3)答案多元,如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无数凶险化传奇
1947年2月起,蒋介石集中兵力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战火扑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处于军事指挥巅峰状态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嫡系数十万大军下了一盘斗智斗勇、机变百出的活棋,将无数凶险最终化作了一段传奇。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人的兵力,由南、西、北三面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其中,“西北王”胡宗南纠结15个旅14万人由洛川、宜川之线直取延安。
胡宗南部动用飞机和重炮对延安城狂轰滥炸,宁静了十年的延安被硝烟笼罩,掀起的气浪震得每一座窑洞都在颤动。
整个延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此刻,毛泽东仍稳坐在窑洞里,他有言在先,要最后一个撤离延安,而且,还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
“那个时候,知道‘毛主席还在陕北’,无论怎样的千难万险、流血牺牲全不在话下。”时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旅长的罗元发说。
毛泽东曾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来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无颜面对陕北乡亲。我留下,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部队投入别的战场。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战场就可以减轻不少压力。”
1947年3月18日,在延安老百姓安全疏散的情况下,在已经扑入延安城内的国民党军队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容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而胡宗南,似乎是在有意配合毛泽东上演一出精彩好戏。
3月19日,延安被“攻克”。欣喜若狂的国民党组织各界人士和各报记者到延安参观“伟大胜利”,还用士兵扮演“共军俘虏”。
4月17日,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外,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转战陕北一年,毛泽东和党中央行程1000余公里,路经12个县数百个村镇,居住过38个地方,多次和敌人擦肩而过,均化险为夷。
“一次,我们在靖边一个叫天赐湾的村子留宿。正要埋锅做饭,突然接报有两股敌人从东西两个方向开来。”时任中央机关作战参谋的刘长明回忆说,众人建议立即布置火力阻击,掩护机关撤走。而毛主席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体隐蔽,一枪不发,唱一出“空城计”。
果然,敌人骂骂咧咧地从村外走过。
就像当年的长征一样,转战陕北的毛泽东不仅要随时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筹划陕北战场的作战,指挥华东、华中、东北等战区的战事。就这样,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辗转腾挪中,完成了他解放中国的战略部署。
“陕北战场十战十捷,人们总认为毛主席‘胸中自有百万兵’。但我们这些参谋知道,为了赢得战场胜利,毛主席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刘长明说,沙家店战役打了三天两夜,毛主席三天两夜没出屋。为了提神,他吸掉了5包烟,喝掉几十杯茶,不爱喝酒的他还主动向卫士要酒喝。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吴堡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直接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一年多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