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9.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9.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5: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重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重难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同学们,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讨论)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板书课题)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交流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先生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1928年由未名社出版单行本。
3.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逃窜(cuàn)     菜畦(qí)
确凿(záo) 轻捷(jié)
啄食(zhuó) 云霄(xiāo)
脑髓(suǐ) 倘若(tǎng)
跪地(guì) 拗断(ǎo)
觅食(mì) 鉴赏(jiàn)
倜傥(tì) 和蔼(ǎi)
恭敬(gōng) 渊博(yuān)
淋漓(lí) 盔甲(kuī)
绅士(shēn) 斑蝥(máo)
蝉蜕(tuì) 博学(bó)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
(2)解释词语
确凿:确实。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轻快敏捷。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先听录音,然后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提示: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四层)
第1层(第1段):总体介绍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2层(第2段):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3层(第3—6段):讲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4层(第7—8段):讲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第1层(第9段):是过渡段,讲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2层(第10—11段):讲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3层(第12—16段):讲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4层(第17—20段):讲不准去后园玩。
第5层(第21—24段):讲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②真实地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提示: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是根据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被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通过第9段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2.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示例)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3.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4.课文的第1段写了百草园的什么情况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5.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3)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先生一一历数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5)这一段景物描写,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明确:这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6.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2)默读课文第7段,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我”对捕鸟的喜好。
(3)第8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明确:第8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在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在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本领;在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的
乐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重难点) 2.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学习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难点)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欣赏了百草园的景物,倾听了美女蛇的故事,亲历了捕鸟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走进三味书屋,把握“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继续感受作者儿时的快乐。
深层探究
1.指名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我”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我”被送进书塾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0、11两段,边读过思考: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不像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2)“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明确:“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1)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
(2)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寿镜吾老先生,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明确:略。
4.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5.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明确:(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被使用,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多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同学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
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明确:(示例)他弯着腰,前后不停地拍着篮球,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闪,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腾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篮筐内。
天真、幼稚、
自由、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