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20:2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闰土》公开课逐字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笔名,亲鲁迅
1.出示鲁迅图片
师:他是谁?
生:鲁迅。
师:鲁迅是谁?
生: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笔名就是写文章时用的名字。
2.解释鲁迅笔名的由来
师:周树人为什么用“鲁迅”作笔名呢?
生:鲁迅的“鲁”是她母亲的姓,母亲叫“鲁瑞”,“迅”是他的小名,他的小名叫“迅哥儿”,所以他的笔名叫“鲁迅”。
师:看来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鲁迅的好朋友问他:为什么要用鲁迅作为你的笔名呢?鲁迅回答说,我这个人比较愚鲁(板书:愚),知道笨鸟要先飞,所以我做事情比一般人快(板书:行)。“愚鲁而迅行”,因此,简称鲁迅,有笨鸟先飞的意思。鲁迅先生一生当中用了140多个笔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鲁迅,一起念一念这个伟大的笔名。
生:(齐读“鲁迅”)
3.题目的由来
师:1921年,鲁迅写了一篇小说叫《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少年闰土》就是其中的一段,编者取了一个名字叫《少年闰土》。
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文章写的时间离我们比较远,当时鲁迅先生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你们知道以前的人用什么写小说吗?
生:文言文。
师:所以鲁迅的小说里有文言文的印迹。
板块二:读生词,亲鲁迅
1.出示“错别字”
项带银圈(戴) 检贝壳(捡) 希奇的事(稀)
月亮地下(底) 尽力的刺去(地)
师:那时候“的”“得”“地”是不做区分的,“他”“它”“她”也是不做区分的。现在我们看来是错别字,在当时都是很正常的。
2.出示方言字
师:鲁迅先生是哪里人?
生:浙江绍兴人。
师:他写文章也会用到家乡话,也就是方言。
手捏一柄钢叉(握) 日里到海边(白天)
仿佛年级(差不多) 便是现在(即使是,就算是)
无端的觉得(无缘无故)
师:这篇小说中有错别字,有方言字,还有一些文言字,所以读起来比较拗口生疏。但是再怎么拗口的文章,多读几遍也就顺了。
板块三:读补叙,理关系
师:两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相遇时是什么关系?相识后是什么关系?分别时又是什么关系?
生:(默读课文,思考)
师:相遇时什么关系?
生:是主仆关系,从第二自然段中就知道“我”是一个小少爷,闰土是“忙月”的儿子。
师:相识后什么关系?
生:朋友关系,第四自然段写道: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师:分别时什么关系?
生:好朋友关系,最后一段写道: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师: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俩说过很多话,做过很多事,但是鲁迅先生只写了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
板块四:读趣事,看议论
1.四件新鲜事
出示第一件新鲜事: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这四种鸟“我”见过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这叫新鲜,这叫稀奇。谁来概括这件事?
生:雪地捕鸟。(板书)
师:我们来演一演。
(生表演捕鸟)
师:为什么鲁迅写的雪地捕鸟,大家一学就会呢?谁来读一读?
生:因为捕鸟的动作写得很清楚。先是扫,再是支,再是撒,再是缚,再是拉,最后是罩。
师:把这些关键的动词圈出来,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捕鸟的方法很新鲜,捕到的鸟很稀奇,这叫新鲜事。
出示第二件新鲜事: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师:新鲜在哪?
生:贝壳的种类很多,鬼见怕、观音手,这些听都没听过。
师:听都没听说过,这叫新鲜。概括一下什么事?
生:海边捡贝。(板书)
出示第三件新鲜事: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这件事新鲜吗?哪里新鲜?
生:这里摘西瓜不算偷,而且闰土看见猹时可以刺下去。
师:概括一下这件事。
生:看瓜刺猹。(板书)
出示第四件新鲜事: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哪里新鲜?
生:跳鱼儿的双鳍很有劲,这很新鲜。
师:概括一下这件事。
生:看跳鱼儿。
师:闰土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分别是: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哪一件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生:看瓜刺猹。依据一是一提到闰土,“我”的脑海里就浮现瓜地刺猹的画面;依据二是内容比其他的长;依据三是这件事引发了鲁迅的感慨。
2.精读“看瓜刺猹”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现在我们来讲这个故事。看课文的第二幅插图,站着讲的是闰土,坐着听的是“我”。你们看少爷听故事时的动作,这个动作标志着什么?
生:听得认真,听得入迷,听得陶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练一练。同桌两人,一个听一个讲,注意“我”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明我很好奇,第二句话说明“我”很害怕。
(学生上台演一演,师指导朗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再来演一演,谁能演得让全班同学都托着腮帮认真听?
(全班配合读)
3.夹叙夹议
师:这件事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在讲述的过程中,作者插入三段议论,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三段议论,找一找这里面用得最多的词是哪一个?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不知道。
师:第一个是并不知道,第二个是也没有知道,第三个是素不知道,第四个是单知道,第五个是不知道。这里的“五个不知道”,说明了什么?其实鲁迅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闰土都知道,闰土见多识广;对闰土的羡慕,羡慕他多姿多彩的生活,向往闰土这样的生活。
师:为什么会向往闰土的生活呢?
生:因为鲁迅对现在的生活不满。
师:鲁迅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正跟他的朋友们在“三味书屋”里苦读诗书,只有很少的时间能在“百草园”里望望四角的天空。换个角度想想,闰土羡慕鲁迅的生活吗?
生:羡慕,不仅有钱,还可以读书。
师: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看别人的生活,总是美好的,自己的生活总是不如意。
4.鲁迅文章的写作特色
师: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讲了四件事,这叫叙述,而且还用“我”的第一人称做了一段议论,他就是这样一边叙述一边议论,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夹叙夹议”。鲁迅先生写散文也好,写小说也好,他用得最多的写作手法就是夹叙夹议,议论是鲁迅先生的一大风格,一大特色。
5.小练笔。
师:看瓜刺猹有议论,看跳鱼儿有议论,我们用鲁迅的方式也来写一写雪地捕鸟,看你能“阿”出什么来?简短的一两句,表达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用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件出示: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阿……
(生展示,师评价)
师:为什么我们的“阿”没有鲁迅“阿”的好?鲁迅是怎么“阿”的?齐读第18段。
生:(齐读第18段)。
师:因为鲁迅有发自内心的感慨,他跟自己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有感而发的议论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板块五:读回忆,感形象
师:鲁迅先生印象最深的是“看瓜刺猹”,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会后,在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所描绘的画面,实际上是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形象?
生:勇敢、机敏。
师:用猹来衬托闰土的机敏。
生:活泼可爱,有朝气。
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制造了一个背景,衬托了闰土的朝气阳光。
生:能干、英武。
师:作者在开头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画面呢?联系第18自然段谈一谈。
生:这样能够把我生活的天空和闰土生活的世界形成对比,从而体现“我”对闰土的生活的向往。
板块六:读原文,留悬念
1.拓展三十年后的闰土,引读《故乡》。
师:闰土标志性的形象是项戴——
生:银圈。
师:手捏——
生:钢叉。
师:刺向一匹猹,这个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这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这是十一二岁的往事,30年过去了,闰土又和我相见了,《故乡》这篇小说里这样写到: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师:叫闰土哥的时候,两个是什么关系?
生:兄弟。
师:猜一猜,最后闰土叫鲁迅什么?
生:老爷。
师:两人之间突然从兄弟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这是为什么?照理说,分别了三十年,这对亲密无间的兄弟,感情应该是比血还要浓的,会喜极而泣,但是闰土却非常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故乡》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呐喊》小说集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