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周初封建时,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鲁地和六个殷人氏族,而这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强化血缘认同 B.维护社会稳定 C.实现氏族平等 D.加强中央集权
2.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下表是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府别朝代 明代 清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8 4 22 29 35 64
A.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5.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阶层的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6.李鸿章在 1872年的奏折中针对“欧洲诸国……闯入边界腹地”发出“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的感叹。1901年,张之洞在致军机大臣的电文中说“中国”已至“残局”。从“变局”到“残局”,清王朝共同的应对之道是( )
A.发展经济,实业救国 B.改革官职,裁汰冗员
C.革新教育,选拔人才 D.借鉴西学,科技立国
7.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结合所学你认为原因是( )
A.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的变革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8.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9.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往往借助于其他经济形式来遮掩、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外资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活动。这种“摘帽”现象( )
A.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C.加大了私营企业主的投机性 D.使国家开始承认非公有制经济
10.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 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 B.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
C.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11.两河流域加莫尔遗址距今约 9000年,据考古发现,该遗址存在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如大麦、小麦、豌豆等;还有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具,如石镰、石杵和石臼;还有许多已经驯化的家畜的遗骨,如山羊、绵羊、狗等动物的遗骨。这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当地先民( )
A.以畜牧业为主业 B.劳动分工比较合理
C.率先从事原始农业 D.已过上定居生活
12.如表是不同时期罗马法关于女性继承权的规定,据此可知,该时期( )
时间 女性继承权的规定
共和国初期 女子一旦缔结了有夫权的婚姻,即丧失对其家父的遗产继承权。
共和国后期 存在直系血亲关系的出嫁女子依然对原家父的财产享有继承权。
帝国时期 女儿可将她从交亲处接受的嫁妆并入父亲的遗产,使诸继承人公平分配。
A.女性的法律地位全面提高 B.自然法理念有所发展
C.罗马的国家版图不断扩大 D.万民法日渐发展完善
13.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为260万人左右,1900一1910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21-1932年,近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5.20世纪30年代,苏联加快推进北极地区开发计划,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之外,在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这一初步形成( )
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 B.促进了新经济政策发展与完善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
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共52分)
17.(20分)疾病是 “文明”的伴生物,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瘟疫一方面给雅典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和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及信仰和道德的沦丧;另一方面则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错误的战略决策,造成雅典同盟的分崩离析、经济来源的切断和远征海军基地的丧失。雅典瘟疫全方位地影响着雅典历史的进程。这次瘟疫的发生直接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雅典流行的瘟疫对雅典帝国的垮台有影响,而战争本身也极大地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力量,使得进入公元前4世纪之后的希腊诸邦面对北方马其顿王国的入侵时,毫无还手之力,对其后东地中海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摘自刘榕榕《试析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瘟疫问题》
材料二
这场瘟疫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恐惧,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禁欲主义逐渐退出,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人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探索人性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追求平等与自由权,张扬人文主义,提倡社会的主宰是人而不是神。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历史学家早就注意到,当致病性的微生物进化到一个活跃骚动的时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5世纪随哥伦布船队来到北美新大陆的各种传染病几乎杀死了90%以上的土著居民。……20 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多起全球流行的疾疫,有西班牙流感、亚洲流感、流行性脑炎和霍乱,以及埃博拉病毒等,这些疫情危害了千百万人的生命。疫病的无国界传染所呈现的全球化态势,促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携手合作寻求疾病的原因、制定应对与预防措施,共享研究成果。
——高晞《疫病的全球化与人类文明进步》
(1)结合所学指出掌握雅典国家最高权力的机构,并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城邦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黑死病对欧洲思想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简析新思想的“酝酿和传播”是如何为欧洲“向近现代社会发展”创造条件的。(6分)
(3)结合所学,简析新航路开辟后传染病在美洲传播所引起的连锁反应。结合材料三指出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人类的应对之策。(8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 著作 人物 著作
荀子 《荀子》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屈原 《离骚》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汜胜之 《汜胜之书》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曹雪芹 《红楼梦》
——摘编自金金《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等
书评是介绍书籍的语言。它准确反映书的内容,点明书的精要所在,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例如,《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作用和影响。
根据材料所列书单,任选一本仿写一个书评,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理由。(要求:所写书评准确合理,理由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9.(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0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参考答案
B
【解析】西周初年,通过分封制将殷人等氏族和周人氏族整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诸侯国人员主体,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殷人和周人不是同一氏族,不能强化“血缘”认同,A项错误;西周时期殷人与周人混杂在一起,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氏族平等,C项错误;西周时期不同氏族共同组成新的诸侯国,不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D项错误。
2.B
【解析】材料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指的是以王位世袭制为特征的家天下;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指的是官员选拔依据才能,有一定的任期,体现的特征是公天下,因此B正确;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追求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管理,极力限制地方分权,且官僚高度流动并非只体现在地方上,C排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并没有谈到“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D排除;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权力较小,A排除。故选A。
3.C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翔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量都呈增长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城镶数量增长,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和北方的比较,D项无法得出,排除。
5.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兴起,理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D项正确;儒家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稳定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
6.C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诸国……闯入边界腹地”“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中国”“残局”
及所学知识可得,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发展近代教育,派遣留学生,到了清末新政重视教育培养人才,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并没有强调实业救国思想,排除A项:洋务运动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改革官职,排除B项;两个时期并没有强调科技立国,排除D项。故选C项。
A
【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至192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之所以发展主要得益于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故A项正确。一战期间美国并没有支持中国工业化,故B项错误;此时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是北洋政府,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工业,故D项错误。
8.A
【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体现了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
9.B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摘帽”前后的企业性质都为私营,无从削弱公有制经济实力,故A项错误:私营企业独立面向市场开展经济活动,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其发展获得更大空间,故B项正确:“摘帽”后能够减少私营企业主投机性,故C项错误:建国初期中国就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属于互联网服务平台,人们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说明互联网影响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和饮品的偏好,与材料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建设,C项排除;“饮食结构”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故选:B。
D
【解析】在加莫尔遗址发现了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如大麦、小麦、豌豆、青豆;还有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镰、石杵和石臼;还有许多已经驯化的家畜的遗骨,如山羊、绵羊、牛、马、猪、狗等动物的遗骨。这证明当地已经出现了农牧业定居生活,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劳动分工,排除B,A和C材料无法体现。
12.B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时期,法律强调“诸继承人公平分配”,已婚女性最终和男子一样拥有了对原家父财产的平等继承权,体现出自然法理念有所发展,B项正确:女性的法律地位全面提高的说法绝对,目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罗马版图不断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仅有女性继承权变化 一项,不能说明万民法日渐发展完善,排除D 项。故选B项。
13.A
【详解】“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B
【解析】本题以19世纪20年代后欧洲的几次移民切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一个地区对外移民的数量仅是本地区总人口数量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可知“严重制约”说法不妥,可以排除A;题中所讲时间范围内世界经济的中心没有发生转移,依然是欧洲,故C错误;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故选B。
1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A项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止,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排除C项;材料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解析】: 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广泛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答案为D;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重要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B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重要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C错误;发展“混合经济”是解决经济“滞胀”、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A不符合题意。
17.(20分)
(1)(6分)机构: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是其常设机构。(2分)
原因:瘟疫;民主政治弊端;战争。(4分)
(2)(6分)影响: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信仰发生变化);教会失去精神上的权威(禁欲主义退出);人文主义兴起。(任2点4分)
条件: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分)
(3)(8分)反应:美洲土著居民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欧洲殖民者开展罪恶的黑奴贸易。(任2点4分)
挑战:传染病横行呈现全球化态势,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分)
应对:各国人民和科学家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分)
18.(12分) 示例:《红楼梦》书评:《红楼梦》清代曹雪芹所著,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理由:《红楼梦》是清初所谓乾隆盛世的社会生活画面,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的历史大背景的产物。《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特征。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红学。
19. (20分)
(1)(10分)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任答2点4分)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疆域广大,民族融合,统一占主流;农耕经济占居主导地位;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儒家思想占据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6分)
(2)(10分)表现:从封建愚昧到追求科学;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或答: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或人权)。(任答2点4分)
原因: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或答:袁世凯复辟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任答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