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6: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陈 情 表
晋 李 密
写出下列括号前面字的读音
险衅( ) 怜悯( ) 床蓐( )
夙( )遭闵( )凶 洗( )马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悯 病笃( ) 鲜( )为人知 期( )年 优渥( ) 门衰祚( )薄 日薄( )西山
xìn
mǐn


mǐn
xiǎn
yǔn

qióng
jié
zhuó
jīn

xiǎn


zuò

解 题
陈:陈述。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李密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解   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悯)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伶仃)孤苦,至于成/立。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艰难祸患,小时候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了;年纪到了四岁的,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人自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中。从前名叫逵的太守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推辞没有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授予我郎中,不久又承蒙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去侍奉太子,这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详尽呈报,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急速就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州官)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既无叔伯 ,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ó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无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缠绕,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我俯伏思量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健在的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时担任过伪朝的官,一直做到郎官,本来希望官职显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我现在是亡国卑贱的俘虏,极其卑微浅陋,承蒙得到过多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么敢徘徊观望另有什么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迫近西山的人,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境地。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没有办法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没有办法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两个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出自内心的私情使我不能放弃赡养祖母远远的离开她。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是我对陛下效忠的日子还很长,然而报答赡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乌鸦反哺(bǔ)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yǔn)首,死当结草。臣不胜(尽)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使您知晓。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孝情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忠情
揭示矛盾
孝治理
病笃情
分析矛盾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解决矛盾
尽忠长
尽孝短
愿乞终养
先尽孝
后尽忠
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孤苦伶仃: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 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文中成语:
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实所共鉴,有渝此盟,神明殛之
皇天后土:
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人命危浅:
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朝不虑夕: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衔环:
特殊词语积累
急于星火:
星火:流星。像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乌鸟私情:
即乌鸦;人类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故有“乌鸦反哺”一词,喻传于民间。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通 假 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修 辞
文 言 知 识 总 结
一词多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通 假 字
有,通“又”。 
闵,通“悯”,忧患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通“褥”,草席子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不行:不能行走
古今异义
辛苦: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至于成立。
至于成立。
九岁不行
臣以供养无主
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到;另提一事。
成人自立;(理论)站得住。
不能走路;不可以。
优秀人才;科举中最低级者
无人来做;没有主意
古今异义词:
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臣之辛苦
词类活用
名作动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作秀才,为秀才
作孝廉,为孝廉
使动用法
谨拜表以闻:
使皇上闻
动作名
臣之进退:
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名作状
则刘病日笃:
一天天地
形作动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动,离
形容词作名词
猥以微贱:
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夙遭闵凶:
不幸的事
年老之人
凡在故老: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慈父见背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躬亲抚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

死当结草
当侍东宫
代“我”“自己”,助词
看见,动词
亲自
亲戚,名词
迫近,动词
微薄,少,形容词
应当,副词
任,充当,动词
一词多义

行年九岁
九岁不行

夙遭闵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经,动词
走路,动词
早时,名词
早晨,名词
授予官职,动词
奉,上,动词
怜惜,动词
自夸,夸耀,动词
比,介词
对于,介词
区区
①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1 区区之数、区区小事。 2贾谊《过秦论》: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②自称的谦词:不瞒您说,那考第一名的就是区区。2 归有光 《山舍示学者》: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嗤笑者几希。 ③诚情挚意:1 古诗《孔雀东南飞》:新妇为府吏,感君区区怀。 愚拙 、短浅。2古诗《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 3古文《后汉书·逸民传》 :区区欲即诣造④拳拳,形容自己私情 李密《陈情表》:是此区区不能废远
要熟练地掌握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季氏》)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 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 夙愿》)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 汤问》)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 杂篇 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 周浚传》)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
2.庸……乎,译为“哪……呢 ”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九)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2、有以 、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有所以 、 无所以)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十)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七)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
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例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7、“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 刺客列传》)
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
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襄公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