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5: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目 在比较中读愧怍 教学内容 《老王》
内容解析 《老王》是人教版初中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人的真善美”,《老王》则是通过作者与老王相处的一段往事,来表达作者对于老王这一类处于社会最底层,却有着金子般善良的心的“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反省。这种良知和内省,除了表现在文中双方生活交往的片段,更体现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并非难事,但要真正体会文章最后一句的确实非常困难。因此,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必然成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以写作背景、杨绛思想和本文中的“事”为基础来突破重难点则是本设计的大体思路。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散文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对于写人记事的散文,学生也能够沿用“何人何事何品质”的思路进行阅读。但面对主题较深的文章,学生探究不够准确,难以深挖主题。本文结尾处的“愧怍”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基于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其次,本文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也是学习的难点,可适当补充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本文时代的烙印和作者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比较别人对老王的态度与我们对老王的态度差异,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3、通过深入分析“老王把我当做什么”和“我把老王当做什么”,探究“我”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
教学重点 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探究“我”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
教学难点 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探究“我”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解读文章的基本;第二层次是通过从“老王的车”“老王的眼病”“老王死后”三个维度比较我们和“有人”对老王的态度差异,解读老王在临终前给我们送鸡蛋和香油的原因;第三个层次是从“送冰”“送默存”“送鸡蛋和香油”等情节及具体语句,分析老王对我和我对老王的态度差异,探究我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
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幻灯片
方法与策略 主问题引领法,自主探究法
问题呈现 任务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的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任务二: 细读文章,填写下列表格,并结合表格内容分析老王在临终之际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的缘由。 任务三: 细读下列情节,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关系,探究“我”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预设过程
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他们,一个是受人敬重的大学教授,一个是身如蝼蚁的底层车夫,本不该有什么交际的他们,因为人性的光辉让他们碰撞出了感人的火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杨绛去聆听她和老王的故事。 激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知内容 任务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的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梳理内容,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细读·明缘由 老王,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个不幸的人,年老、破车、单干、改制、荒僻、凑合,这些词语都直白的说明了老王的不幸,但这样的不幸的老王为何在临终之际给我们送来鸡蛋盒香油这样极其珍贵的营养品呢? 任务二:细读文章,填写下列表格,并结合表格内容分析老王在临终之际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的缘由。 别人对待老王我们对待老王老王的车老王的病老王死后
老王的车: 面对老王的三轮车,别人是什么态度?我们是什么态度?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思考1:“不愿”会给老王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带来怎样的影响? 思考2:从“常”“闲话”读出了我对老王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分析:因为老王有夜盲症,乘客都不愿意坐老王的车,而我,常坐老王的车,不是偶尔,是一种常态,一个“常”字,透露出的是我对老王的信任,而且我们一路上是说着闲话,可以看出我们之间并不是那种简单的车夫与乘客的关系,更像是两个熟人在拉着家常,我们之间没有大学教授与底层车夫的隔阂,有的只是平等与尊重。 老王的病: 面对老王的“田螺眼”别人是什么态度?我们是什么态度?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思考1:“有人”你觉得是哪些人? 斯考2:“这”字里包含了“有人”对老王是一种什么态度? 思考3:“老光棍”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吻? 思考4:“大约”能够说明什么? 分析:面对老王的不幸,别人是在恶意的揣测别人的不幸,一个“这”字,充满了轻视,“老光棍”一词充斥着满满的侮辱,而“大约”一词也暴露出他们对老王的遭遇一无所知,只是因为老王的身份卑微,老实本分,也就成了“有人”肆意嘲弄的对象,而更令人悲愤的是,这里的“有人”并不是其他人,而就是生活在老王身边的人,也许是他的邻居,也许是和他一起拉车的,甚至是他那不成器的亲人。而我们面对老王的不幸是深表同情,并且伸出了援助之手。 老王的死: 面对老王的去世,我们是什么态度?别人是什么态度?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思考1:“早埋了”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思考2:揣摩老李与老王的关系,分析“早埋了”这一语气背后的人物态度。 思考3:如何理解“我”的“不安”? 分析:“早埋了”三个字,干净利落,不带任何感情,似乎他所埋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极其常见的物品,换做其他人,我们可以理解,毕竟谁也没有义务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死亡而伤心难过,但说这句话的是老李,在文章中老王接触的人不多,就老李一个,并且从老王病重的时候拖老李来传话可以看出老李在老王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就是这样的老李面对老王的死竟没有丝毫难过之意,那其他人就更是可想而知。而我从听说老王去世时的惊讶,到后来每每想到老王时的愧怍,感受到我对这个普通且平凡的车夫的关心与关注。 总结:为什么老王会把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无亲无故的我?是因为老王在我在这感受到了尊重与温暖,当别人都不愿乘坐老王的车时,我是常坐老王的车,且一路上说着闲话,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信任与温暖,当别人都在恶意揣度老王的不幸时,我们不是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当别人都对老王的死漠不关心的时候,而我在为老王的死难过且愧怍,我想这就是老王为什么在临死之际把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的原因,因为在我这里他感受到了尊重与温暖,而这种尊重与温暖正是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的老王一直所缺失且奢望的。 细读文章,并根据表格提示,填写内容 通过对比,了解老王在临终之际给我们送鸡蛋的缘由。
四、深读·解愧怍 和别人相比,我们对老王足够的好了,但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呢”? 任务三:细读下列情节,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关系,探究“我”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老王眼中的我我眼中的老王送冰送默存送鸡蛋香油老王的去世
老王眼中的我 送冰: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思考1:老王给楼下送冰,为什么愿意给我们带送?是为了挣钱吗? 思考2:为什么同样的价格,老王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 分析:老王本是给我们楼下送冰的,是我们的楼下,而非楼上,但老王愿意给我们代送,且在距离比楼下还远的情况下,还要车费减半,这并非老王具有普世情怀,而是在老王心目中,我与其他顾客是不一样的。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老王给我们送的冰比前任送的要大一倍,但冰价相等,还是变相的车费减半了,可以看出老王所说的车费减半并不是客套之词,而是极其真诚的意愿,由此可以看出在老王心目中,是把我们当成了最亲近的人。 送默存看病: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思考1:老王不肯拿钱,是客套还是真心如此? 思考2:老王为什么是“哑着嗓子悄悄的问”? 分析:这里有个背景,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钱钟书夫妇被定性为为反动学术权威,这样的定性给杨绛夫妇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的影响,在身份上,他们从人人敬仰的知识分子几乎沦为了阶下囚,在工作上,他们从人人羡慕的大学教授沦为了底层的厕所清理者,在待遇上,他们被扣发了所有工资,只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钱钟书夫妇,人人都可以践踏他们,可以批判她们,而且人人都在争着和他们划清界限,在大家都在对钱钟书夫妇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时候,老王还愿意送钱钟书看病,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的年代这是极其不易的,不仅如此,老王送默存看病坚决不肯收钱,为何不肯收钱?后面的“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老王在担心着落魄的杨绛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担心他们没钱,所以以蹬车谋生的老王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而“坚决”一词可以看出老王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客套,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十分真诚的关心,是在尽自己的所能在帮助杨绛一家人。而老王为何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因为老王不想让我在来人来人往的医院门口因为没钱而难堪,这样哑着嗓子悄悄问是老王在竭尽所能的维护一个落魄知识分子最后的体面,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善良,纵观整个过程,从老王愿意送默存看病淳朴、坚决不肯收钱善良、哑着嗓子问的细腻,都体现着老王我杨绛一家在落魄时的关心,而这样的关心早已超越了普通朋友,更像是一种挚交,一种血脉至亲的关系。 送鸡蛋和香油: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思考1:回顾老王的工作、住所等,并结合时代背景说说鸡蛋和香油对老王来说意味着什么? 分析:老王生活是极其贫困的,文章多处描写老王的贫困:“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老王,一个生活的不幸者,年老、破车、单干、改制、荒僻、凑合,这些关键词就已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老王的贫困,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到了极点的人来说,在我们看来不值一提的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老王最为珍贵的东西,而老王重病那么久,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老王也没有舍得吃掉,反而是在临终之际艰难的来到我家里把自己最为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了我,由此可见,在老王心目中,我不是一个简单的顾客,而是给予了他尊敬与温暖的挚友,甚至已经超越了血脉至亲的关系。 我眼中的老王 送冰和送鸡蛋香油都提到了钱,请勾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在我眼中与老王是什么关系。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我一定要给钱……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分析:我尊重老王,我也关心老王,但在我心中,我与老王自始至终都是“我常坐老王的车。他蹬,我坐”的关系,可能在我心中,老王就是个熟人,甚至于朋友还谈不上。 2、文章详细描写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的情节,请勾画出描写我反应的内容,并说说在我眼中与老王是什么关系。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分析:如果我们的至亲或者挚友,病重到这个程度我们会害怕吗?不会,我们只会伤心,只会难过,只会担心,但是面对抱着病体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的老王,走着表现出的只要害怕,由此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老王只是一个与自己相识的熟人罢了。 3、勾画出描写病重和去世的内容,并结合我的表现说说在我眼中与老王是什么关系。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分析:老王病重几个月,我并没有关心过一回,也没有看望过一回,甚至在最后一次见到老王被他那死人般的模样吓糊涂了的情况下,十多天过去了,也没有主动去关心和看望一下,只是在见到与老王同院的老李时才想起来问了一下才知道老王已经病逝,所以其实在作者心中,老王只是自己身边极其平凡与普通的一个人,不是挚友,更不是至亲,就是一个简单的熟识的人罢了。 总结:好,现在我们有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对老王已经很不错的杨绛在老王去世会却充满了愧怍?透过文本我们看到在我与老王相处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对彼此的付出是不对等的,老王待我是挚友,是血脉至亲,但是我待老王只不过是个熟识的人罢了,尽管和其他人相比,我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杨绛在这场看似已经很平等的交往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甚至是在审判自己,这就是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愧怍。 根据提示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分析“我”愧怍的原因。 通过分析相关情节与重点词句,理解“我”愧怍的缘由。
学习评价
作业设计 1.重读“愧怍”:结合资料,作者的生平经历很难说得上“幸运”,然而她却自称是一个“幸运的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拓展阅读:杨绛《我们仨》《干校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