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变色龙》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孔乙己》《变色龙》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6: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目 微而不小的人物群像 教学内容 《孔乙己》《变色龙》
内容解析 阅读小说,读者往往只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其实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哪怕是那些无名无姓的人物群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孔乙己》中的酒客和《变色龙》中的人群,他们连名字也没有,但是不管是从情节、环境、人物来讲,还是从小说的主题来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指出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形象,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所以本课主要以人物群像为立足点,围绕小说的文体特征多维度品味小说中人物群像的作用,挖掘群像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阅读能力与较强的思维能力,对作品能够有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但是其阅读处于浅层次阅读,对文本缺乏深入挖掘的能力,无法透过文字去解读背后深意。
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中的“酒客”、《变色龙》中的“人群”与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关系,多维度分析小说人物中群像在文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酒客”与“人群”的“笑”,理解“笑”背后的深刻含义,挖掘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己》中的“酒客”与《变色龙》中的“人群”在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与主题的关系,多维度分析小说人物中群像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酒客”与“人群”的“笑”,理解“笑”背后的深刻含义,挖掘作品主题。
设计思路 本堂课主要围绕“人物群像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来开展,第一环节主要是学习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中酒客这一人物群像在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总结出分析人物群像的方法;第二环节引导学生试着用这个方法去解读《变色龙》中“人群”在文中的作用,检测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情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幻灯片
方法与策略 文本还原法 迁移训练法
预设过程
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以群为点,引线穿针 任务一: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文章,然后勾画出描写酒客内容,并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去掉文中描写酒客的内容,说说在小说情节上会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推动情节发展,《孔乙己》:孔乙己到酒店,酒客不断的调侃他,从而不断的推动着情节,而在情节的发展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不断的丰富与鲜活,使人物更加的立体。 活动二:结合酒客喝酒场地的区别、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对丁举人的态度,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故事背景。 具体内容故事背景喝酒场地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对待丁举人的态度
明确:1.阶层高度固化的一个社会。 如有钱的穿长衫,没钱的长短衣,有钱的坐着喝,没钱的站着喝酒,有钱的里面喝,没钱的外面喝,有钱的要酒要肉慢慢喝,没钱的多花一文添一碗茴香豆都觉得是奢侈,所以再看酒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喝酒的人,我们还应看到当时社会最本质的一面,这是一个阶层高度固化的一个社会,而孔乙己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这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人性冷漠。 孔乙己固然可恨,但他更是一个不幸者,酒客们在面对这个不幸的孔乙己时,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是同情与关怀,而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去挖苦、去嘲笑,以此来为自己枯燥的生活增添丝丝的乐趣,这些酒客的出现,也让我们看清了那个时代的冷漠。这冷漠的人性真的是很令人震撼。 3.对权贵的畏惧。 如“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一个“竟”一句话把短衣帮像丁举人这样的权贵视若神明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而这体现出的是封建社会对普通百姓精神与肉体的奴役。 活动三:勾画出文中酒客介绍孔乙己的内容,说说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孔乙己》是小伙计用第一人称视角“我”来写的,这样的视角让文章显得很真实,但是也有认知的局限性,他只能够写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其它的没法涉足,那小伙计对孔乙己的了解从哪里来呢?从酒客那里来,通过酒客,我们知道了孔乙己的名字的由来,特点以及因偷书被打断腿等等,极大地拓宽了小伙计“我”以及读者对孔乙己的认知,让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与丰满。 活动四:笑是文章的背景颜色,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里落幕,深读文章,想想文中还有哪些可笑的人,并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酒客笑孔乙己,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嘲笑一个不幸的人,而他们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也是不幸的人,他们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的劳作,最终换来的是多花一文钱买一碟茴香豆都是一种奢侈,他们没有想过,那些穿长衫的即使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依然可以要酒要肉慢慢的喝,他们的笑的所体现出来的是麻木,是冷漠,更是是无知与是愚昧,而鲁迅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去批判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去批判封建社会对老百姓的毒害,更是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去叫醒那铁皮屋中一群群还在沉睡的人。而这些人,就是酒客。 阅读勾画,比较阅读。 填写表格,分析故事背景。 勾画内容,分析作用。 勾画人物,分析理解 通过删除相关内容,感受其在情节上的推动作用。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故事背景。 理解人物群像在塑造主要人物上的作用 以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主题。
三、以此为方,迁移勾连 任务二:阅读文章,勾画出文中描写人群的内容,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细细品读下面这段文字,勾画关键字词,分析文字中的人物群像的特点,说说其构成了怎样的故事背景。 “有人从商店里探出脑袋,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下钻出来的”,明确:“探”--好奇;睡意--慵懒;很快--速度;聚--多。人群特点:喜欢凑热闹,无聊的人。这些人则构成了一个无聊的,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故事背景。 活动二:在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过程中,人群的参与很少,请勾画出相关内容并试着删除这些描写,思考其对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没错儿,将军家的” 明确: 情节的作用:当奥楚蔑洛夫安抚了赫留金后问道“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这个时候情节似乎陷入了僵局,而在这个时候人群中传出了关键的一句“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开启了奥楚蔑洛夫的第一次变色之旅,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当巡警拿不定这是不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人群再次传来了关键的一句话“没错儿,将军家的”,这种肯定与附和让奥楚蔑洛夫变色得以继续表演,故事情节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人物塑造的作用:文章对人群的描写并不多,但是这简简单单的描写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群的言语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然后奥楚蔑洛夫就根据这个变化的环境不断的进行变色,从而把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活动三:故事结尾说“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除了赫留金外,还有哪些人是可笑的?说说你对“笑”的理解。 明确:这篇文章从表面来看,受害者只有那个自作自受的赫留金,但从深层次来挖掘,真正的受害者不是赫留金,而是人群,准确来说,他们在笑他们自己,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国家中代表着公平与正义的法律被媚上欺下的执法者奥楚蔑洛夫践踏的如此体无完肤却没有一个人觉醒,不仅没有觉醒,他们当中更有甚者在无意识中还当起了践踏者的帮凶,这样读来让人不禁背后发凉,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我想这也是契诃夫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 勾画、批注、分析、理解 勾画、删除、比较、分析 分析、理解、组内交流 分析人物并读出人物构成的故事背景 通过删除相关内容,感受其在情节与人物塑造的作用。 学生自主挖掘笑背后的病态社会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评价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阅读《巴黎圣母院》中的节选片段《一滴水,一滴泪》后分析文章中人物群像的作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