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以疑促学 三问张岱 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
内容解析 1.核心素养 本文以疑促学,三问张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三问张岱,品析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了解作者浓浓的故国之思,体现开阔的文化视野;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起来的艺术世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则是对语言运用的践行。 2.教材解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课程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3课的文言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九下第三单元的文言文都是写景记游类散文,单元导读要求“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3.课文解析 这篇山水小品文,看似简短,实则丰韵,看似纰漏,实则精妙,不足两百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清楚的交代了出游的背景,丰富的描写了茫茫的雪景,巧妙的叙述了湖心亭偶遇,将一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孤独傲岸的文人形象,一位满是故国情怀的前朝遗老立体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文短却意丰,言简而意赅。 注:《湖心亭看雪》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教材当中属于“定篇”这一类的经典美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宜带领学生透过浅显的文字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因此本教学设计仍将此文作为教读课文进行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两年文言文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形成课前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等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本篇浅显文言文基本不存在字词理解的难点,因此字词的梳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本文写景之妙,文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是学生难以自行理解的,故本文采用以疑促学的方式,而这些问题是基于学生起点整合设计的(预习单上学生的疑难问题),扎根具体学情,将零散问题整合为系列三问。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文言字词。 2.品析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3.了解作者浓浓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文言字词 2.品析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浓浓的故国之思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以自学的方式展开,解决生字词和节奏停顿;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这两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1,并基于具体学情,即本阶段学生阅读本篇浅显文言文基本不存在字词理解的难点,因此字词的梳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第三个环节采用还原法,揭示差异,本环节一问前后矛盾,二问不合逻辑,三问答非所问,从文本出发,揭示出这文本中的三个矛盾点,指向教学目标2、3。
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
方法与策略 教学维度 (1)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2)迁移训练法: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 设计维度 (1)文本还原法: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差异,提供分析空间,本设计的三问均使用了文本还原法。
预设过程
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已不必我再多言,不过,我们印象中的西湖,总是杨柳依依,水波艳艳的,却不曾见过那白雪皑皑,雾凇沆砀的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一起走进西湖,去领略西湖不一样的美。 激趣导入
二、自读文章,知言识顿 ppt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2.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句子的节奏。 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和节奏停顿。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高效疏通文意。
三、细读文章,疏通文义 ppt明确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3.全班合作,答疑解惑 4.小组合力,查缺补漏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深读文章,寻疑找漏 过渡:解决了字词,疏通了文义,接下来我们来品读这篇文章,品读《湖心亭看雪》读什么?读一个字--疑,张岱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文章中却有诸多纰漏,令人费解,请同学们细读文章,找找文章中哪些地方是存在纰漏的,并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纰漏。这篇文章我有三问要问张岱: 1.一问前后矛盾 文章“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等描写都说明作者并非一人前往,但为何作者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2.二问不合逻辑 张岱本人就在船上,但为何作者却说“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分析:①本文是作者时隔多年后写的回忆性散文,此刻作者回忆不不在拘泥于当时的具体情境,而是站在了总体感受的层面上,所以面对茫茫的雪景,张岱在回忆的时候写小了自己而写大了环境;②面对如此广阔的天地、如此浩渺的雪景,作者的视线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随着思想遨游于万物之上,用“上帝视角”俯视着这苍茫广阔的雪景,将自己融入了万物之中,天与人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3.三问答非所问 张岱问亭上酒客姓氏,但回答却是“金陵人”,如此答非所问有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金陵:明朝旧都 张岱:出生与官宦家庭,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专心著书。 分析:问其姓氏,金陵人也,客此。时隔多年,作者在回忆当时的情景的时候,很多已经记不清了,或许金陵人已经告诉了张岱自己的姓氏,但多年之后,只有金陵而字深深的刻在了张岱的心中,而金陵之所以会给张岱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金陵曾经是大明帝国的读成,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浓浓的故国之思。 总结:张岱的文章以“文笔干练,意蕴丰富”著称,就像这篇文章,看似简短,实则丰韵,看似纰漏,实则精妙,不足两百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清楚的交代了出游的背景,丰富的描写了茫茫的雪景,巧妙的叙述了湖心亭偶遇,将一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孤独傲岸的文人形象,一位满是故国情怀的前朝遗老立体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文短却意丰,言简而意赅。 总:分析文本或材料,思考问题。 1.自由发表看法。 2.分析文本或材料,发表看法。 一问:理解张岱的孤高志趣,把握张岱的人物形象。 二问:进入创设的问题空间,感受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妙志趣。 三问:结合相关材料,理解作者浓浓的故国之思。 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怎样揭示文本的矛盾?那就是还原法,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来,这样就有了分析的空间。本环节一问前后矛盾,二问不合逻辑,三问答非所问,从文本出发,揭示出这文本中的三个矛盾点 ,分析的空间就有了 。
学习评价
作业设计 1.200字小练笔:张岱,我读懂了你的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请以张岱的口吻发一条朋友圈:我与痴人 的相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