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王》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单元的文章还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台阶》《卖油翁》这几篇,这些篇章都在着力刻画小人物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人物身上的善与美。从单元导语来看,“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这些语文要素也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落实。同时,《老王》这一篇目的学习还需要联系本单元的单元写作专题“抓住细节”,有意识地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把握与品味。《老王》是杨绛先生笔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主要讲述了老王与作者之间的交往与相处,塑造了老王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生命体验。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学过叙事回忆性类型的散文,也掌握了赏析和解读文本的一些技巧,面对《老王》这一篇文章,学生是能够将大致意思掌握清晰的;但学生缺乏一定的经验,对作者“愧怍”的情感往往难以深切体会。《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接受情况,引导学生对文章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体会。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目标:
赏析文章的细节描写,认识老王的生存状态与性格特点
理解文章结尾“愧怍”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结尾“愧怍”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学环节: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在杨绛女士的女儿钱瑗曾说 :“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杨绛先生的《老王》,体会杨绛散文的芳香沁人吧。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
2.字音字形
蹬车(dēnɡ) 绷紧(bēnɡ) 惶恐(huánɡ) 肿胀(zhǒnɡ zhànɡ) 荒僻(huānɡ pì) 取缔(dì) 镶嵌(xiānɡ qiàn) 门框(kuànɡ) 滞笨(zhì) 侮辱(wǔ rǔ) 愧怍(kuì zuò) 眼翳(yì) 骷髅(kū lóu) 伛偻(yǔ lǚ)
文本细读
过渡语:文章的关键语句是我们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部分。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最能表现主题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预设: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追问:那这句话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又是指谁呢?(生答)是的,幸运的人就是指文中的“我”,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也就是指作者杨绛本人。 那么不幸的人就是指老王。
(一)“活命”的老王——小人物的平凡活着
过渡语:我们先将目光放在不幸者老王的身上。我想请问一下大家老王叫什么名字。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老王似乎没有名字啊,那你们觉得他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预设:老王是一个卑微的老王,是不受人们关注的存在。
思考: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至第四段,来找一找看一看,老王到底如何不幸,他的卑微可怜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A:我从老王的自述中读出了他的不幸。他靠着活命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常常会有一种失群落伍的惶恐。而且他自己还提到家里情况,是无亲无故的。
——品读引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没有同学发现这个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殊之处吗?(生答)这句话的词序有些颠倒,那正确的语序应当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杨绛先生通过词序的变换,让整个句子呈现出一种对话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情境感。“有个哥哥”,说明有一个依靠,还是挺好的,但紧接着就是“死了”的残酷现实,更加突出了老王没有亲人、孤苦无依的不幸。
预设B:当杨绛问起老王那几间塌败的屋子是不是他的家的时候,我们暂且不分析他所住的地方的破旧与不堪,我们注意到老王的回答是什么“住那儿多年了”,他生活得很苦。
追问引思:按常理来说,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老王应当回答什么(生答)对了,是或者不是。那么为什么老王不回答一个“是”呢?对老王而言,这个地方是家吗?这里只是一个栖身之所。这里的答非所问是为了表现老王的一种孤苦无依和无亲无故的生活景况。
预设C:看到了第三自然段中老王的生理缺陷,他是有些残疾的,你还从“有人说”和“大约”这些词句中看到老王是受人猜忌和厌恶的。
明确:作者透过这些细致的片段表现了老王的不幸与卑微,他除了身体上有残疾、生活上贫穷窘迫以外,在精神上也是一个受人侮辱和损害的对象。
(二)“鲜活”的老王——小人物的美好品质
过渡语:同学们除了不幸以外,你读了杨绛先生笔下的文字,老王在你心目中还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他送给杨绛家冰块是减半收费的;送钱钟书先生看病是不要钱的;甚至在病入膏肓的时候还去杨绛家里送香油和鸡蛋。
引导深入:老王是生活的不幸者,但是不幸的老王选择的不是转嫁不幸,而是释放善意。那作者杨绛包括他的一家人是怎么对待这个卑微不幸却善良的人呢?
明确:从第一段作者常常坐老王的三轮看出杨绛特别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想要减半收费的时候,作者却认为当然不行,还有从作者与老王说着闲话,看出杨绛对老王是尊重的。 杨绛女儿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这说明杨绛还有杨绛的一家对老王都是出于善意的。
(三)“活出”高贵的生命
过渡引思:我们再回到本文的中心段落,“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既然杨绛还有杨绛的一家对老王也是充满好意的,那为什么杨绛会有一种愧怍呢?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以下问题。文章结尾说“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到文章详写的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部分,看一看老王和杨绛对答的话,结合全文,试着探讨杨绛的愧怍从何而来并思考杨绛真的是幸运的人吗?
预设:我觉得老王对杨绛是真心实意的。老王的“我不吃”其实有一种“我舍不得吃”的意味,老王的“我不是要钱”其实包含着老王是要感谢杨绛一家的心意,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激。
追问引思:那杨绛是如何回应的呢?
预设: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里的我知道是指老王拿鸡蛋来是表感激的这一点作者是知道的,但作者的反应却是给老王钱。
明确:老王是回民,他在生命的最后希望用香油和鸡蛋来完成辞路,来表达对杨绛一家的感激,但杨绛给老王钱的方式却让老王的心意落空了。
文本定位:杨绛对老王来时的反应也特别能看出这一点。我们一起把目光看到第八自然段,有没有小组注意并分析这一个段落的。
明确:“镶嵌”这个词有点特殊。一般来见,镶嵌是 一个物体被嵌入另一个物体,那能形容人吗?(不能)还有文本里的“直僵僵”“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等等,作者用这些带有死亡气息的语词突出此时老王消瘦、不灵活甚至有些可怕的状态。这些描述里面作者用冷静笔调勾勒出老王的状态与样貌。老王以情相对,而作者以礼相待, 这之间的情感不对等,所以作者会有愧怍。
PPT出示背景:杨绛也是不幸的人,只不过相较于老王而言算是幸运者。我们需要注意到时代的问题,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特别是像杨绛、钱钟书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候就是被批斗游街,被打入到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在整个社会的边缘状态的人。所以杨绛同情老王,而在某种程度上老王其实看杨绛一家也有同情。
拓深引思:当老王称钱钟书为“钱先生”的时候,可以看出在杨绛一家在低谷当中的时候,老王也还是一如既往,这也给杨绛一家带来安慰。这是一种彼此的救赎。当老王一如既往地尊重杨绛一家的时候,杨绛看老王其实已经从俯视慢慢转为平视了。那么在多年以后,作者的“渐渐明白”当中,作者是怀揣着一种愧怍,杨绛已然发现了老王身上的高贵,所以她是仰视的。在这个愧怍里面,也包含着作者的反思,对自己的反思,对那个动乱不幸的时代的反思。在反思之中也有作者一种悲悯的情怀。杨绛先生是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要忏悔的时代去忏悔,替更多的人赎罪。
三、以读促思,课后延伸
朗读: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作者的愧怍与悲悯。
PPT出示:“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
小结:这是杨绛先生在一部散文的后记中的一段文字,我们看到小人物身上也有善良与美好,生命也可以绽放出别样的温暖。愿我们像文中的杨绛和老王一样,心中有温度,眼底有光芒。
推荐课外阅读《我们仨》。
板书设计:
《老王》
幸运者 不幸者
俯视 平视 仰视
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