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这或许是世界上名字最多的物种之一:意大利叫它“地豆”,法国叫它“地苹果”,德国叫它“地梨”,俄国叫它“荷兰薯”至于中国,叫法更是五花八门,如香芋、土芋、山药蛋、洋山药、爪哇薯、馍馍蛋、薯仔等。
——杜君立 《新食货志》
土豆;马铃薯
土豆牛肉盖浇饭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消失的饮食界限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一 食物物种的近程交流
中国国内一直存在着食物物种的交流,
尤其是秦汉以后,西域和中原之间。
1.古丝绸之路的物种交流
二 食物物种的远程交流
古丝绸之路
1、内容:
(1)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
(2)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
到中国,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P8导语
2、特点: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的交流范围和影响较小。
欧亚→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 物
动 物
小龙虾等
微 生物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黄瓜、甘蔗等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鸡、牛、驴、马、猪﹑羊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二 食物物种的远程交流
2.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物种交流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1 关于甘薯传入中国。以上两则史料的说法有什么异同点。
异: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材料二: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同:都是明朝万历年间,通过海外贸易从东南亚传入中国;
2 你认为哪个更真实可信?请说明理由。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蜀黍……田家园也多种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宁河县志》
五谷……收番麦则多矣。
——嘉庆元年(1796年)《华亭县志》
玉麦……则处处产之。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府志》
由很少种植到遍布全国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据刘小方《恐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美洲 欧洲 新品种传回美洲 P9最后1段
狼桃的故事
咖啡与咖啡馆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P10历史纵横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
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三 饮食限界消失的影响
三 饮食限界消失的影响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据材料,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8分)
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2分)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2分)
改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2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2分)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第145页
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
驴象之争
西部牛仔
感恩节
改变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独特的美洲文化
三 饮食限界消失的影响
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
3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
4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5 改变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独特的美洲文化。
可怕的外来物种 失控的澳洲兔子 泛滥的美洲鲤鱼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消失的饮食界限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食物物种的近程交流
中国国内的物种交流
食物物种的远程交流
三 饮食界限消失的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 古丝绸之路
2 新航路开辟后
物种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 亚洲 (中国)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成仅次小麦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马铃薯 甘薯 明 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 (起初供观赏) 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 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明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和中欧各国
辣椒 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课堂小结2】
P12 问题探究: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课外作业1】
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10分)
(1)解读:新航路开辟;(2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4分)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4分)
【课外作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