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6: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尚书》有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用了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对比读文,探究选段,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 了解创作背景,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核心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何处?
子任务:
1.梳理文意,积累字词
对比读文,探究选段,欣赏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
3.精读课文,探究欧阳修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落实文言,读懂文章
主问题: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一、导入(第一课时)
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一座非常普通的亭子,因欧阳修写下的名篇《醉翁亭记》声名远播,穿越历史风尘。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古建筑因为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而不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光辉让它们穿越古今。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前置性学习】
查找欧阳修的生平资料以及欧阳修写作本文的相关材料;
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书,完成“学习册”预习填空;
3.理解课文的理解。
【任务一】读文本,释文意(30min)
要求:
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课文,校准字音,检查预习;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梳理重难点实词、虚词,初步理解大意,标注疑问点;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点,请勾画在ppt的文本上,全班共同解决。
【任务二】
1.讲解重点虚词
(1)“而”的几种不同用法:
A.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已而夕阳在山
B.连词,表并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而乐亦无穷也;溪深而渔肥;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
C.连词,表承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连词,表递进。而年又最高。
E.连词,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临溪而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F.连词,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玡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朗读活动
  《醉翁亭记》中出现了很多“也”“而”字,是不是太过重复拖沓了?请同学们比较朗读下面文段,感受情感意蕴的不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明确:“也”字句运用,使得情景描写层次分明,迥环跌宕。
“也字句的创造性的运用,使文章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别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之乐。
总结:文中的“者”“而”“之”字大量出现,读来有舒缓自如之感,让我们再次齐读本文。
【任务三】探究选段,欣赏本文的艺术手法
细读第一段,说说本段是如何引导读者发现“醉翁亭”的?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追问:这样描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以游踪为线索,自远至近,由外而内,由大到小。呈现出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空间构图之美空间的金字塔,层层堆叠。
第二课时-解读文本,探究主旨
【任务一】抓住文眼,探究“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现在多用来表示言在此而意在彼”,因为有了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微妙的情感被传达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那么在文中,既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醉翁之意在何处呢?
1.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聚焦词语,体会词语后面隐藏的意境和情感,探寻醉翁之意。
教师举例:如“云归而岩穴暝”其中的“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点出了悠然闲适之情。(教师在学生品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熟读成诵)
山水之乐——如"野芳发而幽香",作者通过一个"发 "字,展现当时春意盎然的生机,通过"香 "字,让人们有着直接的嗅觉感受,展现出一幅春天百花齐放,美景争艳的状态,让人们额能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春天美好景色。同时作者又说明了四季有着不同的美景,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美景,都同样会让人感受到的美景带来的欢乐。
游人之乐——如"歌"字写出游人的心中之乐溢余心中,发之于歌声,白日纵歌,心情畅快;又如"前者呼,后者应"的"呼"和"应"暗含了人多和人情之美。
宴酣之乐——"起坐喧哗"、"觥筹交错","起坐""觥筹"即写出了热闹欢乐的宴会场面。
追问:我们从文章的词语品析当中可以感受到醉翁之意在“乐”,在于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除了这三种乐,还有什么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太守之乐
2.醉翁之意在“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不同的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环滁皆山也”到“有亭翼然”视角层层推进,由远及近。然后以醉翁亭为中心,赏朝暮之景,观四时之变,以自然之美为背景,衬托游人的欢乐,用游人的欢乐衬托作者的与民同乐,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托,意蕴丰美。
【任务二】思中有辨,探寻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1.醉翁之意不在“乐”
你认同《醉翁亭记》中太守的乐是完完全全的真实的快乐吗?在文中找出一些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与乐不同的观点:景色美丽,游人欢乐,山间鸟鸣,如此热闹的环境中,欧阳修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从“白发”“苍颜”可见憔悴之态。“颓然”更是将想要掩藏在热闹中悲愁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太守为什么会“饮少辄醉”,是内心的悲戚诗意让他想醉。
2.“醉翁”“太守”“欧阳修”都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分别出现了几次,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醉翁出现3次,的形象是更加贴近作者本身的人物性格的,在朝廷为官的失意,使得作者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心中的愤懑之情只能够通过纵情山水之间进行抒发,寻找快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欧阳修旷达的生命情态。
太守出现9次,是欧阳修的一个社会形象,作为朝廷的太守,欧阳修有着自己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着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种清冽的社会责任感一直促使着欧阳修隐藏真实的自己,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状态,只能够参与到宾客的热闹氛围当中。这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使得欧阳修更加的压抑,因此也更显的在热闹的氛围之中却十分孤独寂寥。
“醉翁”和“太守”完成了立体的“欧阳修”的人格塑造。
3.走近宋代文人生命的灿烂之地——苏轼,范仲淹,柳宗元,欧阳修……
  无论是“乐”还是“不乐”,欧阳修的精神世界都是值得敬仰的。人生逆旅,欧阳修拥有生命的尊严,自然能发现生命的灿烂天地。即使被贬滁州,他依然政治清明,一方作为,也许在山水之中,在热闹之中带着几分寂寥和诗意,他这种爬起来的生命姿态,站立在山水天地间的生命尊严,都值得敬仰。宋代文人如苏轼,范仲淹,柳宗元亦是如此,亭台楼阁之作往往别有寄托,自抒当下情怀,他们的人生旅途并不坦荡,却绚烂多姿,他们对生命的奋起姿态,旷达胸襟我们要融入内心,当我们遇到坎途时,他么是我们的一点精神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