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6: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说出本文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通过前后对比及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理解文中“我”内心的矛盾冲突及文中环境渲染的作用。
核心问题
探究文中“我”作为一个“失语者”的原因。
教学流程
导入
小学教材的“少年闰土”导入本文。
任务一:梳理小说叙事顺序(理清文章情节)
教学提问:本篇小说叙事的顺序是什么?请跳读文章,勾画与文章叙事顺序有关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梳理。
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时间顺序)
追问:文章围绕“故乡”展开叙述,请思考文章讲述了几个时段的故乡?
明确:两个时段: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
任务二:寻故乡今昔之变化
教学提问:请跳读文章,勾画文章对故乡的环境描写,说说今昔两个故乡分别有什么特点?
PPT屏显: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引导学生思考描绘性词语,分析概括特点。
明确:回忆中的故乡:美丽有生机
现实中的故乡:萧索、悲凉、死气沉沉
任务三:观人物之变1——杨二嫂之变
教学提问:请细读文章39—52段及文章第83段,勾画相关语句与词语。说说回忆中的杨二嫂与现实中的杨二嫂分别有何特点?
PPT屏显1:文章39—52段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确:回忆中的杨二嫂:美丽、文静
现实中的杨二嫂:尖酸刻薄、爱占便宜、市井
PPT屏显2: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教学提问2:请结合对杨二嫂的描写及“我”的语言描写,说说面对杨二嫂,“我”句子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什么“无话可说”?
明确:省略号:想要极力解释
外貌上:豆腐西施——圆规(变化之大)
感情上:没有对话的诚意,更多的是冷嘲热讽、占便宜。
思想上:腐朽的思想,无法沟通
追问1:为何“我”不再去做解释?
明确:对牛弹琴,解释无用,非常无力。
追问2:思考这“无话可说”中,充满了“我”对杨二嫂的什么态度?
明确:无言以对、不屑一顾、无奈、悲哀、可悲可怜。
任务三:观人物之变2——闰土
教学提问:请跳读文章描写闰土部分,勾画相关描写语句说说,回忆中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见多识广
中年闰土:沉默寡言、麻木、木楞
过渡:引导学生聚焦文章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分析闰土前后语言之别。
PPT屏显1:
少年闰土: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中年闰土: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引导学生读,而后分析二者语言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否相同?
明确:少年闰土:省略号是有很多话说不完。
中年闰土:省略号是吞吞吐吐,感叹、无奈
追问:闰土从一个机灵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的木偶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PPT屏显2: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总结:两半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千万百姓不敢言,不敢怒。
PPT屏显3: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教学提问:细读文章55—61段,说说面对儿时亲密无间的玩伴,“我”为何会说不出话?
PPT屏显4: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明确:两人之间有了一层隔膜——具体表现“老爷”
追问1:引导学生品读“我”的语言,思考语言中的省略号包含了“我”的什么情感?
明确:兴奋、激动
追问2:“被什么挡住了”,思考是被什么挡住了?
明确:闰土的反应、表情、神态(引导学生想象)
追问3:引导学生思考标红字词背后的含义。
明确:欢喜:见到儿时玩伴的高兴、激动
凄凉:自身的现状
终于:长久的思想斗争结果,最终选择囿于封建规矩中
寒噤:可悲的氛围、震撼、冲击。
总结:一声“老爷”也蕴含了变化——我和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是封建等级和伦理思想。
任务四:“失语”之对比
教学提问:面对杨二嫂的“无话可说”和面对中年闰土的“说不出话”,这两种“失语”背后的含义是否一样?
明确:面对杨二嫂:不屑言语
面对闰土:想说但说不出的无奈、痛心
任务五:面对未来,“我”是否“失语”依旧?
教学提问:离开家乡之际,面对“宏儿”和未来,“我”是否“失语”依旧?
PPT屏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