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多元解读小说主题。
核心问题
通过对比、反复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多元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流程
导入:整体感知
PPT屏显:
这是一次的相遇。(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畅谈,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一:品对比,明线索。
活动一:寻称呼之变化
教学提问: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大家对于勒的称呼却发生了变化。请跳读文章,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
PPT屏显1: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流氓
追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可以分为两类,思考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分类的标准是于勒是否能给全家带来希望,这个希望就是金钱。
活动二:读称呼之变化
教学提问:面对这两类称呼,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如何读这两类称呼?
PPT屏显2: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流氓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明确:一类:温柔亲切、骄傲;二类:愤怒、失望、愤恨
总结:称呼变化背后,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
活动三:品称呼之深意
教学提问:称呼的变化交代了于勒的身世与遭遇,这称呼背后,你还读出了什么深意?
明确: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世态炎凉。
总结:称呼变化之后,文章双线并行:明线是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暗线是于勒的大起大落。
任务二:析反复,理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或者重复出现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反复一:
教学提问:文章两次出现于勒的来信,请细读这两次来信,思考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PPT屏显: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最重要的第二封信。
教学提问:来信于勒说他发财了,他真的发财了吗?来信中是否有猫腻?
明确:有猫腻,十年之久都不来信。
追问1:父亲为何不拆穿?
明确:拆穿了就没有后文的二姐婚事和旅行了;也为后文于勒穷困潦倒做铺垫。
总结:信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内容埋下伏笔。
反复二:父亲反复的话语
PPT屏显: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关注句子中“竟”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明确:竟然,表示假设、如果,说明父亲内心已经有所察觉,只是不愿意面对于勒的落魄。
追问:这一句反复出现的话语,与下文内容是否有照应?
明确:为后文父亲面对现实的态度有关,埋下伏笔。
追问:父亲为何如此自欺欺人呢?
明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二姐的婚事。
任务三:析人物,解主题。
PPT屏显: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思考1:本段文字介绍了与姐姐有关的什么情况?
明确:婚嫁情况。
思考2:二姐夫为何迟迟不愿意求婚?又为何立刻求婚?
明确:金钱中心。
思考3:结合文章1—6段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个姐姐大龄未嫁?
明确:家境不好——大部分是于勒造成的。
思考4:如果菲利普一家现在和于勒相认,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明确:婚事泡汤,两个姐姐再难以嫁出去。
任务四:“我”眼中的于勒
教学提问:有别于家人,“我”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呢?(细读文章42段)
PPT屏显: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对于勒的外貌神态描写,同时聚焦“我”对于勒的称呼,引导学生读,明确“我”对于勒是同情、善良,以血缘为中心看待自己的叔叔;而父母则是冷酷自私,以金钱为中心看待于勒。
追问1:是什么造成了“我”和父母对于勒截然不同的态度?
明确:于勒自身、资本社会的金钱至上理念、生活的压迫……
追问2: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个小孩子作为叙事者呢?
任务五: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提问: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仅仅是批判资本主义中的金钱关系吗?请你从作者塑造的各个人物身上分析你所理解到的主题。
明确: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对不劳而获、荒度日子者的警惕;对美好人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