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长庄稼的地方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2)趁这个机会,我追究底细 , 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3)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4)酬谢的钱物或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4)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
二、字词书写
4.找出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
(1)如果他慷概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 )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 琢磨( ) 废墟( ) 刨根问底( ) 慷慨( )
微薄( ) 流淌( ) 溜达( ) 呼啸( ) 沉默寡言( ) 山毛榉( )
6.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如果他kānɡkǎi( )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 )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tā( )了。
(4)种像树,种山毛榉( ),还种白桦树。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 坍 塌 缝x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 ,“东倒西歪”的意思是 。
四、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
③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④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⑤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
⑦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选文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②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③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④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⑤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⑦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0.第④段划线句子,“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发挥想象,说说他可能“难”在哪些地方?
11.“我”和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时高原上有什么变化?从⑤⑥段中摘录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 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⑥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⑦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 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⑧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 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 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 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⑨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2.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13.选文第③段写到:“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请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4.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5.简要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16.选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植树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让·乔诺 法
【解析】略
2.(1)不毛之地
(2)刨根问底
(3)沉默寡言
(4)酬劳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平时对于字、词的积累完成做答。
3. (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语言描写
【解析】略
4. 慨 篷 燥 戳
【详解】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比喻布施财富和布施智慧。注意“慨”与“概(gài)”的区别。
帐篷:是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注意“篷”与“蓬”的区别。
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注意“燥”与“躁”的区别。
戳:本意是指用锐器的尖端刺击,也指用物体尖端触击,还指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注意“戳”与“戮(lù)”的区别。
5. hé tān zuó xū páo kǎi bó tǎnɡ liū da xiào ɡuǎ jǔ
【详解】①干涸:指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涸”读作hé;
②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坍”读作tān;
③琢磨:思考,研究。“琢”读作zuó;
④废墟:城市、村庄等遭受毁灭性破坏而变成的荒凉地方。“墟”读作xū;
⑤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刨”读作páo;
⑥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慨”读作kǎi,注意“慨”与“概”的区别;
⑦微薄:微少单薄;菲薄。“薄”多音字,此处读作bó;
⑧流淌:液体流动。“淌”读作tǎnɡ;
⑨溜达:人闲来无事四处闲逛,到处走。“溜达”读作liū da;
⑩呼啸:发出吹口哨的声音。 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啸”读作xiào;
沉默寡言:比喻人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寡”读作ɡuǎ;
山毛榉:落叶乔木,高可达七八丈,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花萼有丝状的毛,结坚果。“榉”读作jǔ。
6. (1)慷慨 (2)hé (3)坍塌 (4)j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涸”容易读成“kū”;“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的事故。
7. (1)hé tān 隙 (2)拷焦 烤焦 (3)活力生命力 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详解】(1)注意“涸”“坍”字不要读半边。
(2)要结合语境,据义定形。“烤焦”指加热过头,被加热的物体碳化。因此应用“火”字旁的“烤”。
(3)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生气,既有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的意思,也指活力、生命力、生机。结合语境“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理解,这里指“活力、生命力”。东倒西歪:①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②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风吹得人东倒西歪”意思是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8.(1)具体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3)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联系“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可知,加点的数字“十万”“两万”“一半”“一万”具体说明了橡子长成树苗非常不容易,成活率极低,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辛苦、艰难、不易,表现了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些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挺拔与勃勃生机,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这些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如今,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等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山地的荒凉、气候的干燥、环境的恶劣,这与下文美丽富饶的田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巨大的变化都是因为牧羊人的艰辛付出,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上,从“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我就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可知,作者对牧羊人植树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高度赞扬了牧羊人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结构上,这段话总结全文,收束全篇。
9.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挺拔与长势喜人。 10.他可能“难”在能否耐得住孤独寂寞,能否一直默默无闻,能否坚持梦想、不懈努力,等等。 11.①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②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解析】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知是把白桦树比作了少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白桦树像少年一样挺拔,写出了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形象,在这一片荒漠上,牧羊人能种出如此鲜嫩、挺拔的树,得花费多少的心血,表达出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根据第⑦段“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第④段“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第⑤段“那年,他已经87岁了”分析可知,牧羊人在这片荒漠上数十年始终如一坚持种树,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决心,要忍受无穷的寂寞和孤独,但是他做到了,他克服了这些困难。所以他可能“难”在:能否始终如一坚持初心,能否忍受寂寞孤独,能否坚持无私付出。
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直接在⑤⑥段里面摘取相关句子即可。
根据第⑤段“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可知,从此句开始,写作者认不出曾经走过的路,下文就会写到这一次来到这里时,高原上的变化:“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第⑥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12.“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的所见所感。 13.①“毁灭”原指破坏和消灭,文中指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②“创造”原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文中指牧羊人用勤劳、智慧和毅力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行为。(意近即可) 14.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勃勃生机。 15.①总结全文②揭示主题(或点明中心);③赞美了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16.①在本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②“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令 “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根据第①段“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第②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第③段“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第④段“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分析,记叙了战争结束了,“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第⑦段“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第⑧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第⑨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分析,叙述了“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荒原的变化以及感受,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综上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1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解答本题的思路:本义+语境义+情感。
毁灭:毁坏消灭; 结合第①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可知,在本文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破坏;
创造: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结合第③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分析,“创造”在文中指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种的这片树林已经有11公里宽,把荒漠变绿地,通过植树,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钦佩之情。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将“这些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棵棵鲜嫩、挺拔”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挺拔与勃勃生机,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结合第④段“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分析,这些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体现了牧羊人坚强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上,结合尾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作者对牧羊人植树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高度赞扬了牧羊人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篇。
16.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好处: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②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③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
本文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视角叙事,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也是见证植树前后变化的见证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达对牧羊人植树的看法,直抒胸臆,同时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种树人凭一己之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种毅力令我震撼,而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激发读者好奇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