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6:28: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3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诗歌
shù
yàn
sàn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译文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首联
②戍鼓: 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断人行: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颔联
④露从今夜白: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颈联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尾联
⑤况乃: 何况,况且
赏析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赏析名句
3、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1)《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2)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3)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选句填空